临近中秋,月饼市场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光景。在铜仁市德江县,一款带着淡淡药香的天麻月饼,正悄然掀起消费热潮。
走进德江红品天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打包车间,10余名工人正埋头忙碌。封装、贴标、装车……流水线上,印着“德江天麻”字样的月饼礼盒鱼贯而行,很快被搬上等候的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
“半个月,已经卖了1.6万多盒。”公司副总经理蒋冰一边查看订单数据,一边告诉记者,“订单式生产+代加工”的模式,让天麻月饼从创意走向市场的过程格外高效。
德江,素有“中国天麻之乡”美誉。这里的天麻个大肥厚,天麻素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清代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然而,如何让这张“金字招牌”走出大山、走进寻常百姓家,一直是当地产业发展的难题。
“天麻虽是宝贝,但传统上多用于药材,消费场景有限。”蒋冰说。转机出现在2023年11月——天麻被正式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德江县迅速抓住机遇,推动天麻从“入药”向“入膳”转型。
今年7月,红品公司联合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推出天麻露、焕颜露等系列饮品,市场反响热烈。紧接着,团队将目光投向中秋节的“国民美食”——月饼。
“要把天麻磨成粉,和莲蓉、五仁等馅料调和,既要保留药效,又不能掩盖月饼本身的香甜。”公司技术总监冉新带着团队反复调试配比,历经数十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口感与养生的平衡点。
天麻月饼的成功,不仅源于产品创新,更得益于销售模式的突破。“我们提前调研市场、收集订单,再按需组织生产,避免库存压力。”蒋冰介绍,今年天麻月饼的代加工总量达2万余盒,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半个月内售出八成,“远超预期”。
这种“轻资产、快响应”的模式,让中小企业也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而天麻月饼的热销,更进一步拉动了原料需求,带动当地麻农增收。
在红品公司的另一处自动化生产线上,棕色小瓶正依次经过灭菌、灌装、贴标等工序,成为一瓶瓶口感清甜的天麻露。
“一个生天麻市场价约30元一斤,加工成天麻露后,价值能翻三倍。”冉新算了一笔账:一斤天麻约3个,可生产9瓶天麻露,每瓶售价10元以上,“一个天麻的经济价值就从10元提升到30元。”
2023年,公司投入540万元建成天麻饮品生产线,年产能达240万瓶,预计年产值2400万元。天麻,正从土特产蜕变为高附加值商品。
德江的天麻产业,早已不限于鲜品、干品。天麻酒、天麻面条、天麻辣椒、冻干天麻……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全县天麻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亩以上,年产量4800余吨,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
“我们注册了‘德江天麻’公共品牌,还有‘贵宝传奇’‘山沟沟’等十多个商标。”德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正按照“建示范、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推动天麻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