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德江县经济开发区红品天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厂房里,一场“变形记”悄然上演。棕色小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鱼贯而行,经过灭菌、灌装、贴标等工序后,口感鲜甜的天麻露完成出厂。
谁能想到,这些现代感十足的产品,不久前还是深山里貌不惊人的“土疙瘩”?而且,经过提炼深加工为饮品后,一颗天麻的经济价值是以前的整整3倍。
“这精致的小瓶里,浓缩的可都是天麻的精华嘞!”同一时间,德江县聚德商贸公司的特产专柜前,顾客王女士拿着刚买的天麻露欣喜地说,“以前只有盒装的块、茎、片状天麻,需配合食材才能走上餐桌。现在开瓶即饮,这个创新真不错!”
德江,这个有着“天麻之乡”美誉的黔东北小城,与天麻的缘分源远流长。早在清朝时期,德江天麻就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被业界誉为“明麻”。2007年,德江天麻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优势在于这里山高林茂,海拔800至1500米之间的山区,气候温润,土壤富饶,是天麻生长的天然温床。而且德江产出的天麻个大肥厚,天麻素含量在0.36%至1.3%之间,远高于0.25%的国家药典标准。
然而,过去守着“金疙瘩”,却难觅“点金术”。“以前我们只有粗加工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卖不出好价钱。”一位种植天麻多年的老农道出心声。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成为德江人多年来的心结。
2023年11月,天麻被正式列入药食同源目录,政策东风为这个传统产业打开新天地。德江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将天麻产业作为全县重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建示范、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纵深推进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28日,德江红品天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天麻新品发布会启幕,麻仁堂天麻露、焕颜露、麻小聪等新产品首次亮相就引发广泛关注。
短短三天时间,该公司的零售额就突破20万元,特产专卖店内出现“一天一断货”的热销场面。“焕颜露只有最后一盒啦。”看着店内人来人往,聚德商贸公司特产专柜店员刘映霞忙着向顾客解释,并表示马上联系厂家送货。
“我们投入540万元,花5个月时间建成的这条生产线。”红品天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正齐介绍,公司年产能预计可达240万瓶,三款天麻产品都因带有增强记忆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等功效而受宠市场。
如今,德江天麻产业已形成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县常年种植天麻面积稳定在100万平方米以上,产量2500余吨,产值近6亿元,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
而且,天麻产品也从单一干品发展到天麻酒、天麻面条、天麻饮品、天麻辣椒、冻干天麻等系列产品,全县已注册“德江天麻”公共品牌及“贵宝传奇”“山沟沟”“龙麻”“贵露”等系列商标10余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德江天麻正充分利用“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和“德江天麻”公共品牌优势,狠抓天麻产业、天麻项目、天麻招商,向着建成10亿级优强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条从深山通向外界的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记者手记:
一颗天麻的蜕变,映照的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在德江,我们看到了“土疙瘩”变成“黄金液”的奇迹,更看到了产业振兴背后的发展智慧。
政策赋能释放新活力。药食同源目录的放开,让天麻产业迎来柳暗花明。德江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为企业创新铺路搭桥,展现了善作为、敢担当的执政智慧。
科技加持点燃新引擎。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卖原料到卖产品,540万元的生产线背后,是科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生动诠释。一瓶天麻露,价值翻三倍,正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最好证明。
企业创新开拓新天地。新产品、新包装、新理念,让传统农产品焕发现代气息,成功叩开消费市场的大门。三天销售20万元,“一天一断货”的场景,印证着创新供给才能激活需求的市场规律。
纵观德江天麻的转型之路,其实是一条融合发展之路——政策与产业同频,科技与农业共振,传统与现代交融。这条路上,有政府引领的远见,有企业创新的勇气,更凝结着万千农户致富的希望。
它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转化需要找准路径。唯有以创新为桨,以市场为舟,才能让更多“土特产”蜕变为“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