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本土菌种当家 富民产业升级


    【发布日期】:2025-11-04  【来源】:东南网
    【核心提示】:福州罗源县起步镇依托自育新品种“秀64”+工厂化智能菇房(18℃、90%湿度、55天出菇),使秀珍菇成品合格率由75%提至85%以上,并配套全自动菌包生产线、液体菌种技术,菌包感染率降至1%,产量翻3番,高峰时期占全国市场份额70%,稳坐全国最大秀珍菇基地。

    东南网11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欢欢 通讯员 刘舒婷 刘其燚)

    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创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菇房内已经一片忙碌。“近段时间,秀珍菇价格比较高,我们很早就起来采收了。”采摘工林妹莲一手用剪刀将鲜菇剪下,一手麻利地接过再装进筐里。

    城市还未被第一缕阳光唤醒,一筐筐新采的秀珍菇已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这些鲜菇12个小时内可达上海、浙江等地,15个小时内可达广州、深圳等地。

    秀珍菇产业是罗源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经过30多年发展,罗源秀珍菇远销全国各大城市。高峰时期,罗源秀珍菇市场份额一度占到全国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秀珍菇之乡”;而起步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秀珍菇规模化种植基地。

    一县之力,何以实现“全国最大”?

    近日,记者走进福建省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菇房,钢架上一朵朵食用菌紧密生长,菌盖与菌柄比例匀称协调,朵形舒展优美。眼前这长势喜人的品种,是新一代优质食用菌品种“秀64”。

    “10年前,种菇全看天吃饭,夏天温度高,菌包容易发霉,冬天温度低,出菇速度又慢,一年只能种两三茬。”长兴农业负责人黄潘顺回忆道,因为全靠人工操作,出菇效率低,还容易感染杂菌,生产只能停留在小作坊模式。

    转变始于科技创新的破局。近年来,起步镇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中国菌物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围绕菌种选育、种植技术、生产设备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秀64’是我们和罗源县农业农村局合作选育出的本土优质品种,彻底解决了罗源秀珍菇长期依赖引种的痛点。”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刘新锐介绍,它还提升了秀珍菇菌种的稳定性,保障了菌种的质量安全。同时,秀珍菇栽培从传统的大棚季节性种植向工厂化栽培转变,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

    今年6月,黄潘顺开始种植“秀64”,切身感受到这个品种的优势。“抗逆性明显增强,成品菇合格率从75%提升到85%以上。”他告诉记者,如果产量持续保持高位,将把所有菌种都换成“秀64”。

    逐渐地,“秀64”成为罗源县“当家”菌种。

    与此同时,当地还为菇房装上“智能大脑”,温度精准控制在18℃,湿度保持在90%,确保朵朵秀珍菇茁壮成长。“新建的控温控湿菇房能精准控制环境,让秀珍菇在最适宜条件下生长。”创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则銮介绍,智能化管理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鲜菇的品质和产量,出菇时间从70天缩短至55天。菇房每天能生产3万多包秀珍菇。

    目前,起步镇4家菌包企业中,2家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平均每家年产1000万袋菌包。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培育重点,和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在探索食用菌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提高等方面不断努力。”罗源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研发中心副主任杨睿介绍,秀珍菇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项目投产后,菌包感染率从8%降到1%,产量翻了3番,养菌时间从120天缩短到50天。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