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2025中国香菇主产区协作网工作交流会在山东淄博举行。来自全国各香菇主产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香菇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选择展开深入研讨,共商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谭琦研究员、鲍大鹏研究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刘自强秘书长等行业专家出席会议。




本次交流会内容丰富、设置行业交流报告、交流会、对话沙龙、倡议发布及参观考察等多个环节,为全国香菇主产区搭建了信息共享、经验互鉴、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与会人员通过主题发言、互动研讨等形式,就产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深入交流,凝聚发展共识。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顾问谭琦在发言中指出,不同食用菌产业有着鲜明的地域发展模式,草腐菌产业以欧美发展模式为代表,金针菇等木腐菌产业多借鉴日本发展模式,而我国香菇产业形成的“工厂化制棒、分散出菇”模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短期来看,‘集中制棒、分散出菇’仍将是香菇产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从长期趋势而言,‘工厂化制棒、工厂化出菇’是未来方向,产业升级需要循序渐进推进。”谭琦强调,中国香菇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应当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提升中国香菇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食用菌所总支书记/副所长、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主任委员鲍大鹏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交流会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一是通过8个主产区代表介绍、3位专家发言及相关负责人分享,实现了产业信息的充分交流与对称;二是在产业发展底层逻辑上达成广泛共识,各主产区的发展理念、未来规划与倡议书内容高度契合;三是针对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找到了初步解决方案,后续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落实,相关调研工作将持续开展。
会议最后,鲍大鹏研究员宣读《中国香菇主产区协作网倡议书》。倡议书明确,当前中国香菇产业已进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产业价值波动、品牌竞争力不足、产业链增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各主产区达成六大发展共识:一是坚持走量调控,走适度有序发展之路。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与种业创新,筑牢产业发展根基;三是推广香菇集中制棒与分散出菇模式,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四是聚焦品牌建设,构建优质优良市场格局;五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深加工新增长极;六是推进高水平全球化,构建开放共赢发展格局。

此次交流会的召开,进一步凝聚了全国香菇主产区的发展合力,为产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六大共识的落地实施,有望推动中国香菇产业实现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双提升,助力中国香菇模式在全球产业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2025 国际香菇供应链大会将于明日正式开幕,持续聚焦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为香菇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