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解读陈咏祥:浑身散出泥土清香(组图)


    【发布日期】:2010-05-06

                解读陈咏祥:浑身散出泥土清香(组图)

                解读陈咏祥:浑身散出泥土清香(组图)

     

      职校教师:

      “科技助学”118人

      5月1日,记者在武湖农校的蘑菇种植大棚见到陈咏祥老师。

      陈老师和食用菌结缘于1984年。当时,武湖农场大量种植棉花,棉籽壳资源丰富。学校派陈老师到福建古田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他用7天时间学完了40天的课程。返校后,他埋头研究,他和学生一道日夜坚守在试验室,每天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和加强控温、控湿、光照和通风管理。20多天后,有三种培养基长出了银耳,40多天就开始采收。试验的成功,引起市教育局的重视与支持,特划拨专款帮助学校修建了九间配置齐全的栽培室,并购买了部分急需的生产设备

      现在,陈老师创办的食用菌种植专业已成了市级重点专业,他也成了省、市“职校名师”。

      来武湖农校读书的学生多数家庭很贫困,不少人中途弃学打工。陈老师决心“科技助学”:给贫困学生家庭免费提供菌种,让他们拿回家种,卖点钱补贴学费和家用。

      横店街的周呈祥就是受益学生之一。当年,他靠陈老师送的500多公斤菌种在家里搞种植,完成职校三年的学习。周呈祥最后还考上江汉大学,读大学的费用也源自种植的收益。

      据统计:通过“科技助学”方式,陈老师无偿为贫困生提供食用菌半成品培养基48000多袋,带动了118个学生家庭从事食用菌生产,帮助118个贫困生完成学业。现在,这些家庭年平均增收近3000元。

      陈咏祥老师拥有两项专利:一项是《利用棉秆栽培食用菌》,一项是《利用茅草、芦笋秆栽培食用菌》。

      1994年至1995年间,武湖农场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棉田减少,制菌种的棉籽价格上升,种植食用菌的成本增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陈老师对与棉籽壳有一定“亲缘关系”的棉秆进行了反复分析、试验和研究。经过上百次试验,陈老师终于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利用棉秆栽培银耳的试验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棉秆的栽培成本比棉籽壳要低14%-40%,产出率却是棉籽壳的1.79倍。

      2007年底,陈老师结合黄陂北部山区有丰富的茅草和废弃芦笋秆的特点,在蔡店乡赵店村进行利用茅草、芦笋秆栽培食用菌的试验喜获成功,并申请了专利。仅回收茅草、芦笋秆一项,农户每亩可增收100元。

      2003年,为了继续扩大食用菌的科研成果,武湖职高新增栽培面积3600O,生产茶树菇培养基130000多袋,食用菌生产规模扩大,直接创造经济收入16万多元。同年11月,“武汉市武湖食用菌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申请了“超绿”牌食用菌商标。54岁的陈咏祥出任公司法人兼总经理。

      几年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管理模式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40多万元。

      “这么多年来,作为公司CEO,陈老师没有从公司拿一分钱的薪水,40万元收益全部用于学校增置科研设备和科技助学上面了。”校长张宏伟说。

      “我是一名在职教师,政府给我发了工资,我哪能再从公司拿钱呢!”陈咏祥说:“广东、浙江那边好几个老板邀请我过去做技术顾问,年薪开十万的都有。要是为了钱,我早就去了。”

      据了解,陈咏祥一直拿着中教高级的工资,目前的月收入3200元,老伴没有工作,老两口和大女儿、大女婿一家还住在十几年前建的老房子里。

      “我现在是公家的人,不方便在经济上搞什么创收。等将来退了休,我或许会出去打几年工,挣点钱留给孩子们,这也算是对家人多年来支持我工作的报答。”

      行内人士都知道,食用菌的科研与生产特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辛苦程度。

      有人算过一笔账:陈咏祥搞食用菌生产、试验与科研二十多年来,每年熬夜不下三十多个通宵;在有很强刺激性的甲醛气味中接种等,每年至少工作300多小时(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他视力下降很快,原来戴600度眼镜的他现在要戴1400度眼镜);每年背扛喷雾器,喷水不少于10吨。


      据了解,陈咏祥曾经有过连续工作七天七夜的经历,困了就打个盹,休息以分秒计。由于过度疲劳,第7天晚上,正在接种时他晕倒了。在场的学生刘新奇连忙把他扶到家中,可他担心的是怕误了接种时机,刚躺下休息了一会,又硬撑着到接种室接种,直至全部接完才安心地回家躺下。

      这么多年来陈老师总是坚持亲自上阵。”校长张宏伟感慨说:“陈老师就是用战士一样的钢铁意志坚持到今天。”

      陈老师不是铁人。

      2005年5月,长期接受药水薰蒸的他患上肺炎,后来又转为胸膜炎。

      家人流着泪劝他不要再干了,可他为了不误接种时机,硬是边打针治疗边工作,整整坚持了13天。

      “接种管理的工作学校只有我能做,我不做就没人做了,一停下误了季不说,学校还要损失四五千块钱啊!”陈老师这样计算得失账。 (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