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好一朵美丽的灰树花


    【发布日期】:2011-04-01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吴孟婕 
      大家叫我“香菇大王”
      我是本地人,1939年出生于庆元县黄田镇上济村。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父母亲养育我比别的孩子要多花很多心血。
      记得1954年小学毕业快考试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粮食了。后来父母想尽办法用麦换了些米,我才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考得了第一名,同年升县初中考试又是第一。
      家里能供我继续读书吗?这时二哥挑起了这重担,为我承担学费,我得以完成初中学业。
      1957年我初中毕业后去一间小学当了代课老师。1960年,因为家里缺劳动力,我自愿要求回家务农。
      此后的岁月里,我拼命劳动,争取多挣工分,养活家庭。因为有点文化,当过生产队记账员、夜校扫盲老师、农业植保农技员,后来又学兽医,当了兽医员。
      1965年,女儿少红出生,可我又病了,不能下水劳动,家庭生活一下子困难起来。为了维持生活,我从吴村刘兴旺朋友家引进“香菇种”,开始在家晒谷棚下种段木香菇,可以说我是我们这里种段木香菇的带头人。
      1981年,我调到公社香菇厂做压块木屑香菇,任技术员。1982年,我回到生产队种田。我还在自留地种茶,学养蜂,在家里用树枝叉种白木耳、香菇等,作为家庭经济的补充。这时两个女儿也已经参加劳动帮家里做家事,十分能干,生活慢慢走出困境了。
      那时候,我开始静下心来研究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还订阅了《上海食用菌》杂志,从此走上了靠食用菌谋生的道路。
      刚开始种段木香菇的时候,规模比较小,产量都只有一斤两斤,后来我们从山上砍了大量树枝,又找了300个酒瓶做菌种,最后一共采到400斤干菇,对整个乡影响很大,大家都来看、都来问怎么种。
      我们这里的人思想比较开放,看到有钱赚都立马跟进,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都出去做木板流通,看我的香菇种好了,大家就开始种食用菌。
      最后全县发动,成立了一个研究所,把食用菌方面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我还被县里聘为“香菇生产技术辅导员”。
      人工栽培后,出菇多了,就想搞得更好。于是搞了两项技术,一个是花菇生产技术,一个是浸水技术(将香菇段拿到河里去浸,浸完之后产量会有所提高),这两种技术又使香菇的产量增加了很多,附近的木头全被我们村里人买了。
      我们村因此被称为香菇之乡,大家也给了我一个称号,“香菇大王”。
      理论我讲不好,实践可以做出来
      到了1989年,香菇市场开始萎缩,县里拿灰树花先后在荷地、龙宫、小梅三个地方搞扶贫,但都没有成功。
      灰树花原产于日本北部山区,是一种珍稀的食、药两用菌,夏秋间常野生于栗树周围,味道佳口感好且有药效,自古以来作为日本皇室的贡品备受推崇,由于我国较早的权威专著《中国的真菌》的采用,灰树花便成为比较通用的汉语名称。
      那时灰树花还只是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培育皿中的产品,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我问负责的干部,我能不能试着做做看。他们听了后讲:“可以做,可以做,你做我们会支持的!”不久后就派了技术员来指导。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很多指导都不太精确,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只有3户人家跟着我一起干,每户人家种了几百上千包,但一年下来,几乎赔掉了所有的投资。
      但我看好灰树花的市场前景。第二年,我重新开始,只是这一次,我用自己的办法种。
      那时普遍认为,灰树花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通风不畅,但我发现,即使是放在风口,菌种仍然会死去。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通过一个温度试验,我发现15℃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温度,15℃以下,子实体长不出叶子,灰树花菌体极易烂掉。这一发现,扭转了“靠运气”的种植方式,生产成效变得基本可控了,大家的信心又高起来了。
      1995年,种植灰树花的技术有了一些提升,县里聘请我做技术辅导,我主动提出放弃工资,借此机会向村里申请了卫生所的一个房间做实验室。
      当时灰树花还是用“包”做的,一包12厘米长,上面搞一个颈,再开一个“瓶口”,一包包堆起来,放在架子里,很费工。小口朝上,用棉花塞把它塞紧,在蒸锅里杀菌后冷却,再在接种箱中接种、发菌。等子实体出来后拔掉棉塞,子实体就逐渐展开菌帽,一瓶能长一朵,有4两重。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瓶颈处的次生菌丝很长,菇体质量差,很浪费。我想,灰树花为什么不能像香菇这样用段来做呢?按当时的技术,种10000包也就顶现在的3000段。于是我开始实验。
      有一次我偶然发现,一只老鼠把菌包咬破一个洞,结果竟然长出一朵菇来。那么可不可以“人做老鼠”呢?我发现是行得通的:不拔棉花塞,用小刀人为割一个小口,也能出菇。这么一来,就可以改“包”为“段”,进行人工切口。
      进一步实验,我发现挖孔也是有讲究的。一段三个孔,有的三孔都出,有的一孔不出,而有的两孔不出,只能出一孔。出三孔的和出一孔的是一样的产量,营养和产量是成正比的,于是现在都打一孔了。
      讲理论的东西我也讲不好,但实践去做的话还是可以做出来的。我跟来取经的村民说,我搞的是对比实验,规范实验的结果就该是可靠的。
      村民说我是“香菇王,捡破烂”
      开展人工切割菌段的种植方法后,次生菌没有了,很是清爽,灰树花的产量再度大幅度提升。这个阶段生产共两个月,做菌种一个月,出菇一个月。有的菌种没长菇,但我想里面一定还有养料的,就把它埋到土里去,有的还能出一朵菇,也有的不会出。这样做下来感觉挺好。那时是1996年。
      虽然很小心,但埋下去的菌种还是烂掉了不少,大家都说要拿农药来治。我想,这个不对。菌段是死了之后才生虫,不是因为生虫才死。所以就把农药停了。以现在的观点看,当时菌种在热天埋下去,里面的空气很多,再被太阳一晒,菌丝被热死了,才会生虫。
      现在天热的时候,我们还会打开一部分屋顶通风,这样得到部分氧气,又降低了温度,种下去的菌种几乎100%有收成。
      哦,有一件事情,大家给我了个外号叫“破烂王”。 菌段种植法逐步推广开来之后,每年灰树花收获完毕,村民们把用过的菌段都丢到河里,我却去收回来,消毒后再用。他们说我是“香菇王,捡破烂”,但这些菌段里面还有营养,其实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到了第二年,我家的灰树花大丰收了,周围的人也开始效仿,一传十,十传百,顺口溜还在传,含义里却有表扬的意思了。
      这么一来,方圆几个村子里的废弃菌段都被大家捡光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于环保也是有好处的。要不怎么种食用菌几十年,这里的环境还能这么好呢。
      时间长了,大家都挺信任我的,遇到种植的问题和疑惑都找我去看看。我对灰树花的技术从来不保密,但因为每户人家的种植条件不一样,房间、温度、湿度都有影响,我干脆准备了一个记事本,把他们各自的详细数据记录下来,就不怕弄错了。
      现在整个黄田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种灰树花,我们村就有四个基地,每家每户联合起来搞了合作社。平时种灰树花的农户从田间回来,坐在路边休息,经常谈论自己是如何种植的,自己种的好经验说给大家听听,就可以互相学习。前年我们还发现,木屑段出菇后种到地上去,又会再次出菇。
      就我个人来讲,我做过几件比较满意的事,一个是种香菇,另外一个就是种灰树花。有人说我比县里的技术专家还懂行,其实我只是对劳动比较专心。当时种灰树花烂掉很多,我心里不舒服,我是个“小气”的人,一旦投入了,就要坚持下去,不愿意半途而废。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