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王贺祥:教农民种植蘑菇 推农村产业升级


    【发布日期】:2011-09-21  【来源】:中国农大新闻网

      张连宇是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慈悲峪村村民。在当地,种植板栗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几亩地收入也不过万元。但一件“新鲜玩意”不仅让张连宇每年能赚十多万元,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体验乡土风情。
      这“新鲜玩意”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王贺祥教授为栗农们送去的板栗菇(学名:灰树花)。板栗菇说来也真是“新鲜”:首先,这菇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比起“菇中之王”香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者,板栗菇的培养基就地取材,用的就是废弃的板栗枝杈和树叶,成本低又环保;还有一“新”就是种板栗菇不占半分耕地,在栗树下挖个几十公分深的长方形沟,沟上再搭个半米高的塑料棚子,这袖珍菇棚就成了。
      2009年,作为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北京市科协“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专家组组长王贺祥教授,针对昌平区板栗种植和市场现状,开始在昌平区、怀柔和密云大面积推广“山区板栗蘑菇林下仿生态种植技术”。张连宇告诉记者,王贺祥不仅给他们上课讲解理论知识,还亲自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实践操作。这一新技术在专家的精心指导和政府的关心帮扶下,得到了不少农户的青睐。
      板栗菇的推广只是王贺祥教授十五年如一日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一个缩影。1996年王贺祥参加科技下乡活动,看到菇农生产中常会遇到一些种植的失败,“我觉得他们特别需要科技。”这些年,王贺祥的足迹遍及了京郊十余区县的食用菌基地。只要到田里,他就和农民一样,一脚水一脚泥。下乡实地勘查、向农户赠送书籍和光盘、与食用菌基地人员座谈交流,这已是家常便饭。“常打开菇棚通通风,空气流通二氧化碳浓度就低了,板栗菇的子实体就不那么小了”,像这样在菇棚、田间答疑解惑,王贺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
      王贺祥总想尽己所能为农民做得更多更好。从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到产业管理销售模式、他总是考虑周到。在北京美佳兴业食用菌基地,他为周边农户和该基地牵线搭桥,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并且解决了散户的销售难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此外,王贺祥还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他在京郊推广防虫网、黄板、杀虫灯等技术,促进了有机食用菌的发展;在延庆,利用牛粪、秸秆混合发酵栽培食用菌有效避免了秸秆焚烧的污染,并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在平谷区京东大溶洞,食用菌的采摘与逛桃园、游溶洞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
      王贺祥不仅自己倾心服务三农,他还带领、帮助别人服务三农。在大兴区庞各庄镇有两个“蘑菇村官”陈默、胡建党,他们创业建立了食用菌合作社,王贺祥无私给与他们支持和帮助。在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王教授应邀为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赠送菌类生产的书籍光盘。科技下乡时王贺祥经常带上实验室里的研究生,鼓励他们多去基层看看。今年6月,他和他的研究生与慈悲峪村村党支部开展了红色“1+1”党支部对接共建活动,并获得了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我希望老师们带着具体项目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一对一的沟通,提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并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这既是王贺祥的希望,也是他自己走基层的真实写照。(刘艳伟)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