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中科院专家提醒:正确区分可食菌和有毒菌


    【发布日期】:2012-03-07  【来源】:中新网  【作者】:马骞
    中科院专家提醒:蘑菇尝鲜当区分可食菌和有毒菌
    图为可食八担柴菌和有毒小白菌对比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供图 摄

      云南有中国最优秀的菌类,“云南蘑菇一寸厚,雨过牛童提满筐”正是云南雨季菌类旺盛生长的真实写照。然而,食用菌类中毒事件在云南时有发生,6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专家提醒,应正确区分可食八担柴菌和有毒小白菌。
           昆明植物所专家介绍,“八担柴”是人们采集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从科学上讲,当地俗称的“八担柴”包括了数个物种,其中一种的科学名称为裂褶菌,有人也叫它“白参”;另外一类是侧耳,也称之为“冻菌”、“北风菌”或“半果菌”。裂褶菌和侧耳是可以食用的,也是采集的主要对象。
      近来,科研人员发现,在云南还有一种被当地各族人民称作“小白菌”、“鸡冠菌”、“指甲菌”或“蝴蝶菌”的毒菌,也常被误认为是“八担柴”。在外形上,这种毒菌与可食用的裂褶菌和侧耳非常相似,稍不注意便会误食。
      云南的“小白菌”为毒沟褶菌,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中部及西北部海拔1700−3000 米的树林中。它含有非蛋白质氨基酸等毒素成分,误食该菌后,轻则头晕、恶心、出虚汗、心跳加速,重则死亡,曾在过去30年间造成云南400余人猝死的元凶正是这种“小白菌”。因此,专家提醒,不应食用此种毒菌及其他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菌。
      如何将毒沟褶菌从“八担柴”中区分出来?专家解释,毒沟褶菌质地柔韧有弹性,肉薄(厚度0.5-2毫米),不易破碎,菌褶低(高度1-3 毫米)。侧耳个体肉厚(厚度2-10 毫米),易破碎,菌褶高(高度3-10 毫米)。裂褶菌个体也是韧有弹性,但其上表面有茸毛,菌褶纵裂。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