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孙少起发展循环农业开辟致富新渠道


    【发布日期】:2012-03-09  【来源】:北方网  【作者】:记者李汝斌

    园区奶牛场

    循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创始人孙少起

      养奶牛,用牛粪做肥料培育蘑菇,用蘑菇的菌秆做饲料喂鱼,用养鱼虾产生的废料培育名贵花卉,用花卉做旅游观光园……变废为宝,循环相生,在天津西青区青泊洼有这样一处绿色循环农业基地。

      厂房菌种全免费专家指导还包销
      3月1日一早,记者赶往位于西青区青泊洼的凯润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一进入园区养殖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成排的平房。49岁的农民老陈站在一间挂有布帘的房子门前。
      “您这里面种的什么?”
      “我承包种植的是茶树菇。”老陈领着记者走进昏暗的房间,里面是一层层木架子,架子上除了培养蘑菇的基质,就是已经采摘过一遍后剩下的蘑菇菌秆菌渣。
      老陈说,他2008年加入农业种植合作社,这两年不但厂房和菌种全部免费,而且还有专业人员指导并包销,只要按照标准操作种出蘑菇,就能有稳定收入。过去他在家种粮食粮食,一亩地一年只有几百元的纯收入,现在种蘑菇一年收入几万元。
      “蘑菇不是都种在大棚里吗?”
      “真的都不收费吗?”
      对于记者的一连串疑问,西青区大寺镇宣传部干事王洪飞说,这是蘑菇工厂化种植,比大棚种植更科学,虽然对租种农户不收费,但按规定农户必须把种蘑菇的废料,如菌渣菌秆全部交给合作社,而这些东西可以喂鱼和做有机肥,从而解决饲料和肥料成本问题,种植园可以变相获利,同时优惠了农民。
      园区的面积非常大,一路上,除了种植蘑菇的厂房,还有几处大鱼塘和一处养着600多头奶牛的饲养厂。王洪飞说,该园区占地5500亩,以食用菌种植为核心,配以水产、奶牛养殖、蔬菜蘑菇种植等产业,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创业风险大婚事险告吹
      在该公司会议室,记者见到了凯润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的创始人孙少起。
      说起自己的创业史,孙少起笑着说,当年为创业差点结不成婚。
      1985年,孙少起准备辞去西青区王稳庄村农机站的“铁饭碗”,在村里承包水塘养鱼。而这一年的5月1日,孙少起就要结婚,老丈人对这个“莽撞”的女婿有点儿不放心。因为既要结婚,又要筹钱承包鱼塘、购买设备、鱼苗等,孙少起根本没有这么多资金,家人都劝孙少起别“瞎折腾”。
      “当时双方老人给我压力很大。”孙少起说,结婚后他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借遍亲戚朋友,凑了18500元,买了一辆推土机去挖水塘。家人为此将他臭骂一顿,但他还是坚持做了。
      虽然第一年养鱼挣了十几万元,但好景不长,从第二年起,他开始赔钱,血本无归。
      “当年不懂农业科学。”孙少起说,当年为了节省饲料成本,他就到天津的面粉厂、粮食粮食厂、饼干厂、罐头厂,购买下脚料或过期废料,拉回来直接扔到鱼塘里喂鱼。而且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加大投放尾数,结果鱼塘变成了臭水坑,鱼都死了。
      连着两年,孙少起赔了七八十万元,从大家羡慕的万元户,又成了靠借债过日子的“穷光蛋”。很多人追上门来要账,让孙少起不胜其烦。家里人也劝他放弃,不要再赔下去了,一家人还要生活。
      “多亏农业专家救了我。”孙少起告诉记者,直到1987年下半年,在区农技部门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天津农学院的几位养殖专家,才知道鱼塘要三层养殖,第一层鲫鱼,第二层鲤鱼,第三层草鱼。一亩水塘投放各种鱼苗的尾数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每天喂多少饲料,是按照鱼的体重来计算分配的。
      1988年,孙少起承包的水塘一年挣了200多万元,他又开始“风光”起来。很多村民在他的带动下,也开始学着科学养殖,村里一时间出现了很多“渔民”。

      远赴厦门取经诚心终得真传
      在园区奶牛场,上百头奶牛悠闲地吃着饲料。一辆推土机正在牛栏里铲牛粪。
      “这些牛粪可是宝贝,可以做蘑菇培育的基质。”孙少起指着黑乎乎的牛粪告诉记者,循环农业基地其实是在很偶然的机会下创办的。
      2003年,村里亲戚找他借300多万元联合开办奶牛场,由于管理不善,一直赔钱。2006年,从没养过牛的孙少起把奶牛场接了过来。600多头奶牛养得还算顺利,但是牛粪处理成了大问题。既不适合当肥料,又没地方扔。
      “偶然听说牛粪能做培植蘑菇的原料,我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求经。”孙少起说。在一次全国农业研讨会上,一位农科专家向他介绍了在厦门用牛粪种植蘑菇创业的农户姜先生。于是,孙少起带着礼物来到厦门登门拜访。
      “人家很热情,但就不告诉我技术。”孙少起说,住了一周,花了不少钱,还是啥也没学到。
      转年正月初八,姜先生的儿子结婚。接到请柬后,孙少起放下公司一切事务,带着重礼赶往厦门。这次登门感动了姜先生。姜先生发往北方的11张请帖,只有他这个最“普通”的朋友到场恭贺。
      这次,孙少起被安排和种植技术人员小刘同吃同住,天天耳濡目染,学到很多技术。临走时,刘技术员还送给他一本种蘑菇的“手抄本”,写着所有种植蘑菇技术的细节。
      去安徽,到河南……为了学习种蘑菇,孙少起又带着村人到处去学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孙少起的养牛废料种植蘑菇项目终于在天津西青试验成功了。

      搬来新婚女儿稳定员工军心
      2010年7月,孙少起经营的循环农业成了天津首批援建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的首个农业科技项目。从2010年7月到2012年1月5日,孙少起23次往返天津与新疆之间,忙得不亦乐乎。
      “农业种植上,我是个成功的人,但对于家庭和孩子们,我都不称职。”说起自己的家庭,孙少起显得有些无奈。
      孙少起的女儿今年27岁,就在他的企业里工作,而小儿子还在上初中。两个孩子的学习,他从没管过,不但没给孩子们开过一次家长会,甚至不知道孩子班主任姓什么。
      “我觉得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女儿女婿。”孙少起说,新疆策勒的援疆项目有700多亩地,因为工期紧,要求当年要帮助当地人培植出蘑菇。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大部分人水土不服,工程进度进展缓慢,受此影响,援疆队伍军心动摇。
       “工程做了一半,很多人员都要求回津,特别是技术人员,他们一走工程就要停,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资金的项目就要破产。这可是咱们天津第一个援疆项目,我不甘心就这样完了。”孙少起很倔强,想来想去,他想了一个“馊主意”。他飞回天津,动员刚刚结婚28天的女儿女婿随他到新疆长期工作,以稳定军心。
      “和刚创业时一样,当时家人认为我‘疯’了,都不同意。”孙少起说,他最终说服女儿女婿去了新疆,后来妻子和亲家想孩子,他又趁热打铁,干脆把家人都接过去。
      “经理一家人都在这里,我们还怕啥。”工人们很受感动,开始安心工作。
      示范园区建成后,为当地解决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人年收入2万元以上。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