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刘伟专栏 » 正文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八) ——粗柄羊肚菌的驯化栽培研究


    【发布日期】:2018-03-22  【来源】:易菇网  【作者】:刘伟
    【核心提示】:从作者的记录描述来看,因“红羊”和“土羊”的菌丝纤细,长速较慢,颜色分别为洁白并分泌红色色素或白色,以及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满瓶时间等特征判断,作者分离得到的“红羊”和“土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羊肚菌。
      紧接前文
      当今的羊肚菌栽培模式下,可以成功驯化栽培的品种是确定的,也即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有关这些品种的命名我们将会在后期叙述,也可以参考书本《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内有详细的论述),这三个当今大面积栽培使用的品种均属于黑色羊肚菌类群,可以简单称之为黑色羊肚菌系列,与黑色羊肚菌类群平行的还有一大类分布在低海拔及平原地区的黄色羊肚菌类群:包括粗柄羊肚菌、庭院羊肚菌、普通羊肚菌、美味羊肚菌等等,黄色羊肚菌类群的主要特点是呈低海拔分布,菌盖浅黄色、浅棕色或略带灰黑色,菌盖上的脊与菌盖同色或浅色等典型特征。

    典型的黄色品系

    典型的黑色品系
      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这些黄色羊肚菌品系菌株均无法借助于当今的栽培模式成功出菇。但并非说,这些黄色品种无法栽培,最大的可能是当今的栽培模式不合适导致。
      历史上不乏黄色羊肚菌驯化栽培的研究,下面就我国早期的一篇关于粗柄羊肚菌的驯化栽培进行梳理:
      
    疑似 粗柄羊肚菌
      邓春海等(1997)年报道了粗柄羊肚菌的菌种分离与栽培驯化实验。
      文中首先对辽西朝阳地区的羊肚菌生境进行了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发生特点、气候特点和当地发生的羊肚菌种类。
      作者分别通过组织分离、孢子弹射和土壤菌丝提纯等方法获得三株羊肚菌,分别命名为:“棕羊”、“红羊”和“土羊”。
      作者所使用的为花盆和木箱容器进行的栽培实验,先在盆及箱底铺约3 cm 厚的羊肚菌产地取回的土,浇透水,再覆一层混合菌种厚约8 cm,其上再覆土4 cm,最后在土表喷雾状水,保持土壤含水量30% ~ 50%,培养室空间相对湿度70%以上,温度8 ~ 14℃进行培育。种植过程中将三株羊肚菌所得的菌种进行不同组合的混合播种。
      根据文章记述,覆土后1个月在土表长出许多扁圆形原基, 直径5 ~ 20 mm 不等,中心有同心圆的凹陷,厚2 ~ 5 mm,与羊肚菌子囊果颜色相同,搓碎嗅之有羊肚菌子囊果特有的腥味,经切片显微观察,有明显地子囊和子囊抱子,棒状子囊内有8 个子囊孢子,孢子长椭圆形,与野生羊肚菌子囊果切片相同。从这些记录来看,作者可能得到了幼嫩或畸形的羊肚菌子实体,虽然没有完全成功。
      从作者的记录描述来看,因“红羊”和“土羊”的菌丝纤细,长速较慢,颜色分别为洁白并分泌红色色素或白色,以及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满瓶时间等特征判断,作者分离得到的“红羊”和“土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羊肚菌。“棕羊”菌株的特点是:气生菌丝粗壮、浓密, 菌丝适宜生长温度5 ~ 35℃,最适22 ~ 28℃,5 d即可长满斜面,固体菌种12 ~ 15 d可长满瓶,菌丝分解纤维素能力极强,镜检菌丝较粗,有隔,无锁状联合。从这些记述来看,“棕羊”的菌丝特点和“羊肚菌”较为相似。
     
    (未完待续)
     
    刘伟授权易菇网独家刊载,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专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专栏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