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毛玉帮专栏 » 行业漫谈 » 正文

    有感于大学生“上山下乡”种蘑菇


    【发布日期】:2011-01-11  【来源】:易菇网  【作者】:毛玉帮
    最近很多网站报道了西安三名大学生放弃了每月四五千元的城里工作,选择了下乡种蘑菇。这三个大学生本着“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做职员不如当老板”的观念,共同承包了10个塑料大棚。想种蘑菇掘取他们的第二桶金。                                       
    再看一则报道“鄂伦春旗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和选拔工作,制定出台《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大力培养选拔大学生村官,不断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积极引领大学生村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在全旗农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组织部门鼓励大学生村官踊跃参加选举。2007年,阿里河镇齐奇岭村大学生村官林静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积极参选,并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该旗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之一。两年来,她扎根农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与村民真诚相处。她用所学到的科技知识,带领村民转变传统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引进了小孔黑木耳栽培技术。小孔黑木耳外形好、品质优,倍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在礼品及出口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价格明显高于大朵木耳,市场潜力大,是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她的宣传和带动下,今年全村50%的菌农开始种植小孔黑木耳,全村小孔栽培达到170万袋,仅此一项,每年农民可增收100余万元。目前,齐奇岭村已发展成为一个年种植食用菌650万袋、滑子菇48万盘、猴头15万袋的食用菌种植示范村。林静曾先后荣获“2007年度全旗优秀驻村大学生”、“2008年度阿里河镇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接触了很多菇农,笔者十分感叹他们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接受食用菌新技术的艰难,很多菇农也对我说,早知种菇这么有学问,多读几年书好了。如果让这些有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对这些菇农肯定有示范带动作用。
    曾记得一位教授提出为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危机,应该重启“上山下乡”运动,建议国家每年拿出1000亿元,引导200万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这个建议提出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综观媒体评论来看反对者多赞成者寥寥,反对者说这是理想化的建议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价值。然而,笔者结合我国食用菌现状分析,却认为该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价值。
    很多人说农村种菇不能大量吸收大学毕业生,他们吃不了这个苦,而我认为认为,让大学生进乡发展食用菌产业,可解决一大批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下乡种菇,不仅能解决乡村种菇人才短缺的问题,给菇农带来新观念,传授知识,可以提高菇农素质,而且能大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农村天地广阔,与其在城市难找工作,在农村种菇当老板倒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让大学生进乡村种菇,必须打破他们的户籍顾虑,让他们看到扎根农村种菇的希望所在,而不是将其当作就业的临时缓冲。
    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种菇,在农村边缘化倾向越来越显著之际,寻找一个大学生和农村的结合点无疑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是食用菌发展最广阔的渠道,丰富的原料、低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比较适合于食用菌产业,也是大学生有效释放就业压力的“安全阀”,也是改革开放30年以后,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记得不久前,一位菌政高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种菇也能种出状元来”。当然引导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不是说大学生毕业后都去种菇,而是希望“不要把大学毕业的第一步看得那么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应该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不少大学生宁可在城里少拿工资,甚至失业也不愿去农村工作。
    我国农村食用菌产业最缺的不是种菇资源,而是种菇专业技术人才,“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1955年伟人所说的一句话,至今读来仍可成为大学生“上山下乡”的标志性口号。
     
     
    [ 专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专栏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