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文献 » 正文

    对茯苓生产中林药矛盾激化的担忧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2-01-10  【来源】:易菇网
    【核心提示】:近日,微信上出现的“2018年云南省景谷县集中销毁非法制售茯苓菌种”的视频,引起药界同仁的深切关注。经初步调查得知,被销毁的这批60多万袋茯苓菌种,既不是假菌种也不是劣质菌种,究其缘由是当地主管部门为保护地方松树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种植茯苓而从源头取缔“非法制售”其菌种的一种举措。由此显示茯苓生产中长期存在的林药矛盾已愈加突出,日趋激化。
    对茯苓生产中林药矛盾激化的担忧与思考
    王克勤(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 430074)

    近日,微信上出现的“2018年云南省景谷县集中销毁非法制售茯苓菌种”的视频,引起药界同仁的深切关注。经初步调查得知,被销毁的这批60多万袋茯苓菌种,既不是假菌种也不是劣质菌种,究其缘由是当地主管部门为保护地方松树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种植茯苓而从源头取缔“非法制售”其菌种的一种举措。由此显示茯苓生产中长期存在的林药矛盾已愈加突出,日趋激化。

    一、茯苓生产中的林药矛盾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

    茯苓广泛用于中医临床、生产多种中成药和健康食品的原料并有较大数量出口。由于茯苓野生资源已近枯竭,药材商品多由产区农民栽培提供。茯苓是一种药用真菌,传统栽培需耗用大量松材作培养料进行扩大繁育,因此,茯苓栽培自大面积推广以来,林药矛盾即相伴而生,并随着茯苓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茯苓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以近年全国平均年产量3万吨估算,每年则需耗用松材约36万m3 ,对产区松林资源及生态环境均有较大破坏。因此招致产区政府及林业、环保等部门的非议甚至抵制,是事出有因,不足为怪的。

    二、前期探寻缓解该矛盾的尝试成效显著但未触及根本

    湖北、安徽等传统栽培产区,在巩固、扩大栽培规模的同时,根据松林“飞籽成林”、及“适量剔除成龄大树,有利幼龄小树成长”等生长发育特点,研究、制订了砍弯(树)留直(树)、砍大(树)留小(树)、砍密留稀、砍远(远处深山老林)留近、利用蔸稍、砍栽结合等“保护产区松林资源,按计划砍伐松树种植茯苓”的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产区松林资源,也充分利用了当地松林资源进行茯苓栽培,但长期坚持并严格实施该措施的产区并不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研制成功的“茯苓纯菌丝菌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以近年全国平均年种植茯苓3000万窖(产量约3万吨)估算,全国每年可减少“鲜菌核种源”消耗约750万kg,相当于每年平均节约栽培松材4.5万m³。茯苓菌核定点培育的“诱引栽培技术”经在湖北初步推广应用,显示其接菌成活率及菌核形成的结苓率明显提高,且平均产量可增加30%,即每年可在该技术应用的范围内,节约近30%的栽培培养用料。近年来,湖北因推广该项技术,平均每年增收茯苓商品约300万kg,即相当于节约栽培松材3.6万。综上所述,传统产区经不断研究和创新,在节约松材消耗,缓解茯苓生产中的林药矛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尚没触及更未解决茯苓栽培长期对松树资源依赖这一根本“症结”。 

    三、对近年茯苓生产中的游击迂回方式褒贬不一但仍未触及根本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飞速发展,做为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和药食两用资源的茯苓需求量不断增多,同时,人们环保意识和建设绿色家园的理念日益增强,一些产区明文限制或禁止种植茯苓。为解决市场对茯苓的需求,湖南靖州茯苓协会率先与云南、贵州、湖南等产区林业部门联系,承包或购买当年砍伐遗留下的松树树蔸,并选派技术人员、提供茯苓菌种和技术指导,与当地种植农户或种植公司联合,推行“树蔸原地栽培”,回收新鲜菌核,运抵靖州药材商品集散地,统一加工,提供商品,这种变废为宝生产茯苓的方法,为节约松材,缓解茯苓生产中林药矛盾,开创了新的途径。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产区茯苓菌种生产厂家和技术人员纷纷走出家门,寻找有松树资源但尚未种或很少种植茯苓的地方,与当地有关人员合作,利用当地松蔸或砍伐松树种植茯苓,有人甚至远赴越南、缅甸、老挝、南非等地,利用当地松木资源进行茯苓栽培。这种以转移砍伐他处松林资源为代价的茯苓栽培,一旦被当地主管部门发现,即令取缔。因此多数只能是“到一处,砍一片,干一年,收一季,随即转移”。这种游击迂回的栽培方式,虽然增加了茯苓商品货源,受到部分人的推崇和褒奖;但同时也引起部分人的质疑,提出“不同产地在树种、土壤、气候、栽培季节、栽培技术等诸多因素均不相同的情况下,栽培生产出的茯苓药材质量如何得到保障”,“有的临时栽培场使用高效农药灭虫,硫磺熏蒸增白加工等现象有何措施加以防范”等问题,令人深思。纵观该“游击迂回栽培方式”,虽然在增加茯苓药材产量,扩大茯苓栽培产区等方面显示出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触及、解决茯苓栽培依赖松树资源消耗的根本。

    2015年我国正式实施《环境保护法》,同时,加大了对“中低端制造”产品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茯苓虽然是人民医疗保健的重要物资,但长期以来始终采用“农副业产品生产模式”由产区农民进行扩大种植,栽培方法原始落后,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大,产能效益差,毋庸置疑属于改革和调整的“中低端制造”产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促使传统的茯苓栽培,从根本上改变对松树资源的依赖,探索增加科技含量,逐步实现茯苓药材现代化“高端制造”产品生产,已成为我们中药人深思的当务之急。

    四、代料栽培是解决茯苓生产中林药矛盾的最适选择

    纵观我国香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历程,基本都是首先通过调研确定其实用价值和资源可利用现状;逐渐扩大野生资源的采收,同时开展野转家种的研究探索;进行段木栽培的大规模种植;深入开展孢子或纯菌丝菌种研制及提高产量、减少培养料消耗等研究并推广应用;栽培规模的无限扩大导致林菇(林药)矛盾突出、激化;最终通过研究推行“代料栽培”彻底摆脱对林木资源的依赖并实现了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使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茯苓是一种以松属植物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为主要营养源的木腐型真菌,其产业也在沿着相似菌类发展历程艰难前行。我们深信“代料栽培”是茯苓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必由之路。故在“九五”期间提出,于“十一五”、“十二五”立项进行了“茯苓代料栽培”研究。通过10余年探索,初步确定了以产区常见、并与松材成分相近的松树剔枝、下脚料、木屑及玉米杆、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为主,代替松材栽培茯苓的基本配方,进行了茯苓机械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模式的探讨,申报了“茯苓袋料栽培方法”技术发明专利,研究建立了茯苓袋料栽培(试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了代料栽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药材质量分析等基础研究。目前,该项研究已被列为“十三五”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进行深入研究。

    茯苓代料栽培是促进我国茯苓产业振兴发展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国传统的茯苓药材生产,由原始的资源消耗型过渡为环境友好型,逐渐摆脱对松树资源的依赖,步入现代循环农业生产的有益探索。代料栽培也是促进我国茯苓药材从传统落后的农副业“中低端制造”产品生产,经改革、调整,转变为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高端制造”产品生产的必由之路。相信在湖北已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经大家的共同努力,必将为我国茯苓中药现代化跨越发展,增砖添瓦,绘制更加绚丽的篇章。

     
    关键词: 茯苓 生产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