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文献 » 正文

    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2021-01-10  【来源】:易菇网  【作者】:杨胜登
    【核心提示】: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药食两用菌类植物,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茯苓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摘要:“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这是对靖州茯苓行业地位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致力做大做强茯苓特色产业,通过依托科技、培植基地、产品研发、开拓市场,使靖州茯苓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靖州茯苓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本文通过对靖州茯苓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靖州茯苓;产业化;品牌定位;发展路径;保障
          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药食两用菌类植物,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茯苓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俗称茯菟、茯灵、松腴、绛晨伏胎、云苓、万灵桂等。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四君子”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常用中药材,将它与多种药物配伍,能够共同发挥独特功效,故而又有“四时神药”“十方九苓”“药膳白银”之美誉。茯苓不仅在国内药用配方中用量大,而且在国际市场也久负盛名。有史料记载,唐朝中后期就有茯苓输出印度,宋代远销西亚和欧洲。
          靖州作为“中国茯苓之乡”,全国最大的茯苓贸易集散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茯苓产业发展,在菌种选育、栽培生产、加工经营、交易外贸等环节取得了巨大成就,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拉伸靖州茯苓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时机成熟,势在必行。
          一、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茯苓产业链。靖州茯苓在菌种、栽培、加工、贸易等各环节的运营十分成熟,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是菌种选育引领行业。1968年,靖县药材公司王荣宽、陈元家、尹士襄、邹本生等人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通过从野生茯苓中提取纯菌丝种,在靖州历经7年的反复试验,于1974年成功选育“5.78”茯苓菌种(知识产权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创了菌种培植茯苓的先河。2004年,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王先有组织进行新一轮野生茯苓纯菌丝种选育,于2009年成功研制了“湘靖28”茯苓新菌种(知识产权属于靖州县),并通过认证(登记编号:XPD007-2010)。2013年,“湘靖28”搭载神舟十号进入太空,成为全国首创茯苓太空诱变育种成功典范。目前,靖州有茯苓菌种生产418家(其中县内100余家),年生产菌种2300万袋,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向全国茯苓产区提供茯苓菌种。2017年,靖州茯苓菌种成功走向海外,在马达加斯加和南非试种成功。二是人工栽培技术成熟。靖州的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的较高水平。现有马尾松40.6万亩,蓄积量248.6万立方米,非常有利于茯苓种植业发展。靖州栽培茯苓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人采挖野生茯苓移栽入药,在清道光《直隶靖州志》“风土物产·药之属”以及清光绪《靖州乡土志》“物产”篇中都有茯苓药用的记载。1958年,靖州开始使用肉引栽培方法利用松树段木进行人工栽培茯苓。随着“5.78”“湘靖28”茯苓菌种的成功研发,栽培技术也不断提升,在原材料选用上摒弃了浪费森林资源的段木栽培,推出了松树蔸栽培和松树残枝废料(袋料)栽培技术。2009年,茯苓袋料栽培技术通过湖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12年,靖州“道地药材茯苓高效栽培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靖州“大宗道地药材茯苓栽培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注重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栽培技术的同时,还大力推进靖州茯苓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2014年,湖南补天药业靖州茯苓种植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并获得“中国十佳道地药材种植基地”。目前,靖州茯苓种植2320万窖(含县外基地),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10余个省建立了152个茯苓种植基地,带动3万余户种植茯苓,年产值24.5亿元。随着茯苓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在东南亚、非洲也建立了靖州茯苓种植基地。三是产品加工多元发展。近年来,靖州茯苓实现了由卖鲜茯苓向产品加工、单一化向多样化、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初加工产品有茯苓平片、卷筒、刨片、方丁、原粉、茯神等,精深加工产品有茯苓夹心饼、茯苓糕、茯苓面条、茯苓饼干,以及湖南补天药业的“补天回生”药品、“靖福临”健康品、“植研氏”日化品三大品牌系列产品30余个,其中茯苓多糖口服液、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为全国独家专利药品。四是构建了全国最大茯苓贸易集散地。1994年,全国最大的茯苓专业市场——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建成,由此奠定了靖州成为全国茯苓交易中心的地位。近年来,靖州年交易鲜茯苓7.8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0%。靖州茯苓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是我国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
          2.搭建了茯苓产业发展的利好平台。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靖州县关于加快茯苓、杨梅、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靖州县茯苓、杨梅、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中国茯苓医药食品科技产业园区规划》《靖州县茯苓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等推进茯苓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支持。二是规划布局科学。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茯苓产业发展,围绕“一园区、两中心、三基地”(即茯苓科技产业园,菌种选育研发中心、国际茯苓交易定价中心,茯苓产品初加工基地、茯苓产品出口基地、茯苓生物医药食品研发生产基地)的发展布局,2015年启动了茯苓科技产业园建设,同年,全国第一家省级茯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茯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靖州。2018年启动茯苓加工贸易中心建设,同年,靖州渠阳茯苓小镇入围“省级特色小镇”。目前,茯苓文化展示中心、茯苓交易中心、茯苓仓储物流中心、茯苓小微企业标准化厂房、茯苓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区域性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项目建成,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茯苓研发中心、茯苓定价中心、茯苓高科技生物制药基地。三是采取多方搭台。2015年,靖州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茯苓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汇集专家智慧给靖州茯苓医药食品产业园规划“把脉问诊”。2017年,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在靖州召开,全国1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靖州,极大地对外推介了靖州茯苓,提升了靖州茯苓的行业地位。2019年,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在靖州挂牌成立,有力促进了靖州茯苓产学研政的交流与融合发展。
          3.建立了中国茯苓行业的区域性标准和品牌。一是制定了靖州茯苓省级地方标准。2013年,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靖州茯苓菌种》(DB43/T842-2013)、《靖州茯苓袋料栽培技术规程》(DB43/T843-2013)、《靖州鲜茯苓》(DB43/T844-2013)、《靖州干茯苓》(DB43/T845-2013)等4项“靖州茯苓”的省级地方标准。极大地推动了靖州茯苓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靖州茯苓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促进了茯苓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打造了靖州茯苓国家品牌。2011年,“靖州茯苓”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靖州茯苓”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丰茯苓”被评为国家驰名品牌,“靖州茯苓”“龙丰”“补天回生”被评为省著名商标。2017年,靖州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茯苓)保护及示范区、国家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平台上线运行。2018年,茯苓全天候低温仿生干燥技术获国家专利。依托茯苓特色产业发展,靖州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4.构建了高效便捷的区位交通。靖州是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的交通咽喉,自唐末五代就已成为西南要塞,素有“黔楚门户”“湘桂孔道”之称。目前,公路交通方面:境内南北向包茂高速和东西向武靖高速建成通车,形成了“丁字形”交汇,向西对接贵州省东部南北向松丛高速的靖黎高速正在建设,南北向G209国道和东西向G356国道及2条省道在县城交汇。铁路交通方面:境内南北向焦柳铁路电气化改造已全面完成,东西向兴靖永郴赣快速铁路已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南北向怀通桂高速铁路正在争取。建成后的交通格局将形成“十字形”铁路网、“十字形”高速公路网、“井字形”国省道公路网。特别是正在建设的靖黎高速建成通车后,黎平机场到靖州县城通勤时间40分钟,兴靖永郴赣铁路建成通车后,通勤时间30分钟,黎平机场将成为靖州县城的航空港,使靖州县城和国内大城市空中航线融为一体。如果借鉴“百色巴马机场”“铜仁凤凰机场”的命名方式,可以将现在的黎平机场争取命名为“黎平靖州机场”,这样会大大提升靖州的知名度和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
          (二)劣势(Weaknesses)
          1.产品开发程度不高。一是以初级加工产品销售为主。尽管靖州是全国最大的茯苓贸易集散地,在产品研发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出售茯苓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难以充分实现茯苓的潜在价值。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虽然靖州茯苓在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化品等行业和领域有突破性进展,但除了在药品、食品方面量产以外,在保健品和日化品等方面还处于试产阶段,产品产量不高。三是精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力不强。目前,“补天回生”药品系列中的茯苓多糖口服液和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是销售的主打产品,但也只在湖南、广西、广东、新疆等4省(自治区)进入医保目录,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虽然有销售,但销量不大。而茯苓夹心饼、茯苓糕、茯苓面条、茯苓饼干、茯苓饮品等产品的市场销售更是举步维艰。四是对产品加工监管有待提升。全县从事茯苓初加工的个体户有1000余户,相关机构和部门在原材料检测、加工流程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增强。
          2.精深加工企业不多。目前,在靖州从事茯苓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只有补天药业、异溪茯苓食品、智美健康科技、康源苓业科技等企业。因这些企业的规模不大,再加上企业的数量偏少,因此没有构成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不利于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大产业、大市场”格局的建构。同时,每年消耗的茯苓原料也不多,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力量不够,动力不足。
          3.茯苓文化挖掘不力。一是茯苓文化展示站位不高。虽然在茯苓加工贸易中心设置了茯苓文化中心展厅,但其定位过低,内容缺乏包容性。展厅里除了一些茯苓历史文化和茯苓医药文化的简单堆砌,以及靖州茯苓产业发展简史外,就没有更多的内容,没有站在中国茯苓的高度来讲述茯苓的“前世今生”。二是茯苓文化营造和融合理念缺乏。在茯苓小镇里没有茯苓故事传颂,茯苓企业里没有茯苓文化氛围,茯苓产品里没有茯苓文化植入。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各级政策利好。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刚要(2016—2030年)》。《湖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支持靖州茯苓集散地建设,扩大规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2020年10月,湖南省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中药材保护与开发,培育、保护、推广中药材区域品牌,打造武陵山片区、雪峰山片区、南岭片区、罗霄山片区和环洞庭湖区中医药材产业带,推进中医药千亿产业链建设。这些向好政策的实施,中医药的成长空间将越来越大,对茯苓这类大宗常用中药材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为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力。
          2.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大健康产业发展强劲。随着人们对健康认知的深入和重视,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尤其当今世界各国人民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崇尚绿色、主张养生的愿望日益高涨,市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茯苓既是药品,也是食品,是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成员,人们对茯苓等具有保健功能的传统药材认识日益深刻,以茯苓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健康饮品的需求剧增。二是疫情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武汉16个方舱医院中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至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三药三方”,中药使用率99.93%。随着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西医互补、相互促进的优势。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医药资源也将大量进入世界医药主流市场。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外出口的增加,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为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四)威胁(Threats)
          1.市场竞争压力。一是茯苓栽培的竞争对靖州茯苓县外种植基地产生挤压。我国的茯苓野生资源广泛分布在北纬20°~45°、东经95°~130°范围内的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广大地区。据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茯苓)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的记载,可以推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人进行了茯苓野生转家种的探索。从宋末至明初,茯苓栽培在大别山地区兴起,规模逐步扩大,生产提供的商品供应全国,成为全国茯苓的主产区,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5.78”茯苓菌种在全国应用推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茯苓栽培主产区迁延至湖南、贵州、云南、四川、湖北、安徽、广西等省(自治区)。虽然靖州的茯苓栽培也随之兴起,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地种植茯苓年产量占全国总量不到25%。再加上各地的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多地的茯苓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在茯苓产品的品牌保护方面也不断增强,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茯苓产地也逐渐增多。随着各地茯苓种植业的发展,必将形成地方保护的壁垒,这将会影响靖州茯苓县外基地的发展。因此,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会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危险。二是各地茯苓产品加工竞相发展导致资源抢夺。自20世纪末以来,茯苓栽培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产区和湖南、贵州、云南产区,这两大产区形成了安徽岳西和湖南靖州两大茯苓商品集散地。近年来,各产地高度重视茯苓产业发展,安徽岳西、湖北罗田、云南普洱、贵州黎平、广西田林等地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壮大茯苓产业的政策,在茯苓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各地所需鲜茯苓的数量也将逐步增加。因此,靖州作为全国最大茯苓贸易集散地的优势有被削弱的危险。
          2.行业规范压力。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将不断得到规范,从茯苓的菌种选育、栽培监管到生产加工将形成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病性微生物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进行严格的监测管控。再加上后疫情时代的开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茯苓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这对当前粗放型的茯苓栽培和随意性的茯苓生产加工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靖州茯苓大市场个体初加工行业影响更大,其作为靖州茯苓集散地的“洼地”作用将明显减弱,甚至会消失。
          二、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品牌定位与发展方向
          从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茯苓产业化发展尽管有一定劣势和威胁,但优势和机会明显。特别是丰富的森林资源、完整的产业链条、科学的产业布局、便捷的区位交通、各级的利好政策,再加上有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都为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如何更好地推动靖州茯苓产业化?笔者认为思路决定出路,因此,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发挥优势是关键。
          (一)产业化发展品牌定位
          1.把靖州打造成中国茯苓之都。综观全国当前的茯苓产业发展,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但从茯苓产业的规划布局和产业链建构方面,靖州茯苓产业的优越性更为明显,年交易鲜茯苓占全国总量的70%、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的业绩,足以胜任中国茯苓的霸主之位。再加上2014首届全国茯苓会议和2017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都推选靖州为中国茯苓产业联盟盟主。因此,把靖州打造成中国茯苓之都已成为当务之需。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中国茯苓菌种选育中心、中国茯苓科技推广中心、中国茯苓文化展示中心来提升靖州在中国茯苓行业的战略地位。
          2.把“靖州茯苓”打造成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能有效促进茯苓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范茯苓产业者生产行为,有效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搭建起从种植到终端消费市场的桥梁,实现茯苓产品提质增效,苓农增产增收。“靖州茯苓”自2011年以来,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靖州也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茯苓)保护及示范区、国家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把“靖州茯苓”打造成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靖州茯苓”成为区域公用品牌以后,对外应统一宣传和打造“靖州茯苓”这一品牌,在大众心目中形成“靖州主产茯苓,茯苓原产靖州”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让“靖州茯苓”成为区域的“金名片”。
          (二)产业化发展方向
          1.以科技创新为产业主导。科技创新是增强靖州茯苓产品竞争力的内核,是引领靖州茯苓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从茯苓菌种的培育选育到茯苓栽培、茯苓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一是在茯苓菌种培育选育方面:做好野生茯苓资源调查,建立全国野生茯苓资源数据库,设置保护区,增加野生茯苓资源的数量和储量,确保菌种培育资源充分,种源遗传性能稳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开展茯苓菌种新品研发,通过菌种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加快“神舟十号太空育种”茯苓的培育,选育推广高产量高品质的茯苓菌种。二是在茯苓栽培方面:深入开展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在生态清洁种植、高效代料栽培、药效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茯苓GAP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大型制药企业和药材商贸企业到县外茯苓GAP基地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规范化种植规模,提高靖州茯苓原材料供应和品质保证;巩固提升境外种植基地建设,通过研发的茯苓菌种新品扩大境外种植规模和规范化种植水平。三是在茯苓产品研发及生产方面:建立企业与食药用菌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的技术联结机制,全面开展新型药品、中药材GMP茯苓饮片、保健品、健康食品、美容化妆品、饮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新产品研究和综合开发,加快推进一类抗肿瘤新药“羧甲基茯苓多糖注射剂”的临床应用,通过扩大传统茯苓药材在多领域的全方位使用,不断延伸茯苓产业链;大力培植本地现有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引进中药生物提取和保健品、健康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临床应用、药材商品物流营销企业,指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帮助企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品牌化路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
          2.以市场培育为产业支柱。当今世界任何一种市场经济模式都是市场自然发育和特定的政府作用方式长期交互运行的结果,各国经验表明,政府干预对市场体系发育进程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市场这双无形之手在价格、供求、竞争等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作用下,引导生产者对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进行调整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必须依靠政府这双有形之手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和引导。一是加快茯苓科技产业园茯苓初加工市场、鲜茯苓交易市场、茯苓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稳固靖州作为全国茯苓集散地的地位;二是加大仓储物流电商平台建设,构建靖州茯苓产业磁场;三是引进专业营销公司拓展茯苓产品销售市场,通过引进贸易主体扭转贸易方式,做大靖州茯苓外贸总量,让苓农和茯苓加工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四是依托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平台,对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五是加强产品溯源管理和茯苓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生产过程、市场秩序的管控,实现茯苓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确保茯苓产业市场秩序井然。由此可以建构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开放高效、竞争有序的靖州茯苓现代交易市场体系。
          3.以文化引领为产业基础。茯苓应用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历史文化、医药文化、商贸文化和科技文化等厚重的茯苓文化。对于靖州茯苓产业而言,注重茯苓文化的传承和彰显,打造茯苓文化高地,能够提升大众对靖州茯苓的认知,增强行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更好地推动茯苓产业行稳致远、基业长青。一是建立茯苓文化博物馆。通过对古今中外的茯苓文化进行集中展示,让人们只要到了靖州,就可以在博物馆里了解到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茯苓文化和茯苓产业发展历程。二是出版茯苓文化专著。组织人员从药方典籍中搜集有茯苓成份的药方,编辑成《茯苓千金方》(或者《茯苓药方大全》);从古诗词典籍中搜集与茯苓有关的诗词,编辑成《茯苓诗词大全》;收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茯苓故事,编辑成《茯苓故事集》。如此等等。三是设立茯苓文化交流创意平台。通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或者国际性的茯苓文化和茯苓产业发展峰会、论坛等形式,深度挖掘和广泛交流茯苓文化及其产业发展。通过文化创意或者“新文创”的方式,以IP构建为核心,广泛开展茯苓文创产品开发,充分利用云、AI、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深度联动茯苓文化,积极探索茯苓数字文化的发展。四是搭建科技文化平台。建立靖州茯苓科研机构与大学院校的“产学研用”联盟机制,充分利用大学院校科研资源,通过教授、专家学者参与茯苓相关领域的研究,形成以“靖州茯苓”为核心的大量科研成果文献,从而奠定“靖州茯苓”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项目地位。五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鼓励发展茯苓“订制农场”服务、茯苓康养文化“杏林大观园”等集种植体验、科技旅游、文化博览、健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验旅游新市场。
          三、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以科学规划布局引领产业发展。一是做好“十四五”规划中茯苓产业发展的谋篇布局。着力构筑“研发中心+种植基地+加工园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茯苓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做强“一园区、两中心、三基地”。加强茯苓科技产业园功能建设,将园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善、规模效益明显、产城融合发展的智慧性专业化特色园区;加强菌种选育研发中心的能力建设、国际茯苓交易定价中心的机制建设、茯苓产品初加工基地的规范建设、茯苓产品出口基地的市场培育和茯苓生物医药食品研发生产基地规模建设。三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茯苓小镇。以“特色加工、美丽田园、健康养生、生态宜居”为主题,围绕“百亿产业”目标,推进茯苓与加工、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产业在镇中,小镇在景中”宜业、宜居、宜游的茯苓小镇。
          (二)以利好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制定扶持政策。结合中央、省、市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出台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扶持政策。二是设立茯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对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奖励。三是建立来靖交易鲜茯苓补贴机制。鼓励本县茯苓种植户走出去建立茯苓种植基地,以优惠政策吸引专业户将种植采收茯苓运回靖州精深加工,对种植大户实施对口奖励,调动鲜茯苓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巩固靖州集散交易中心的地位。四是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针对茯苓生产的小微企业贷款难等突出问题,创新内外部机制,推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包容性增长。突出抓好小微企业信息体系、信用评价体系、担保体系、贷款风险分担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三)以高效便捷服务保障产业发展。一是提升领导干部联企帮企机制建设。县领导每人分包1个茯苓产业企业,县直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企业首席服务员,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常态化高效服务。二是构建政企联络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有县长、副县长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茯苓产业企业家在内的政企沟通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服务企业邮箱、服务企业热线等渠道,开通企业与政府、企业家和县领导沟通联络的“直通车”,破除企业与政府沟通不畅的壁垒。按照“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全力打造“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次办妥”的政务服务体系,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是发展茯苓产业的主体力量,政府应本着“企业需要什么、企业家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期举办产业强县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为企业家传经送道、答疑解惑;定期举办研修研讨班,由政府出资,邀请重点企业负责人,前往师资雄厚的学府、研究机构进修培训。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开拓企业家视野,提高企业家创新能力和水平,丰富企业家知识储备,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大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健全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四是加强茯苓市场管委会能力建设。把茯苓市场管委会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作为茯苓产业化发展的专门管理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其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加大管委会人财物的投入,选调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到管委会工作,充分发挥管委会在茯苓产业化发展的桥梁纽带和引领作用。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在一段时期内,相关资本和技术会在这一领域形成空前集聚。作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年用量仅次于当归、甘草的茯苓,在全国中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地茯苓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也是靖州茯苓产业化发展难得的机遇期。但茯苓生长必须依赖松树这唯一资源的属性还没有改变,“毁林造苓”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茯苓皮的利用率非常低,由于茯苓皮所含杂质较多,难以清理,再加上从茯苓皮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尚未成熟,在茯苓加工过程中削下的外皮基本上作为垃圾处理,资源浪费严重。这些是今后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攻克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茯苓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绿色发展双赢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王震中.紧跟时代步伐发展茯苓产业——在茯苓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座谈会上的讲话[Z],2020.9.
    [2]郭良栋.打造靖州茯苓品牌做大做强茯苓产业——在茯苓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座谈会上的讲话[Z],2020.9.
    [3]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茯苓产业发展情况汇报[Z],2020.09.
    [4]王先有.靖州茯苓发展历程和前景(1958-2020)[Z],2020.9.
    [5]黄涌.培育百亿产业建设茯苓之都--加快靖州茯苓产业提升发展的工作思考[DB/OL].易菇网,2018-12-28.
    [6]王克勤,黄鹤,苏伟等.我国茯苓栽培历史与现状[DB/OL].豆丁网,2016-10-8.
    [7]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编.《直隶靖州志》选粹[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
    [8]陆顺祖主编.靖州苗学研究(第三辑)[C],2018.
    作者简介:杨胜登,靖州县人大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飞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靖州县苗学会副会长。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