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要点
(一)茬口安排
夏菇10~11月接种,12月15日前菌丝发满全袋,翌年2月下旬~3月上旬刺大孔后积温达到1800日度以上(≥6℃的积温),4月中旬脱袋、下旬开始出菇,9月上旬出菇结束;秋冬菇2月上旬~3月下旬制袋接种,4月5日前接种结束,6月上旬之前完成刺大孔,防止高温闷袋烧菌,6月底转色结束,6~8月份越夏,9月上旬~10月上旬脱袋,10月中上旬~翌年4月上旬出菇。
(二)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产习惯与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优质适栽、试验示范成熟的品种,并从正规有资质的企业主体购种。代料香菇主推品种:908、9608、215、七河9号、212、L808和L241等。
(三)基料配方
选择新鲜、无霉变、粗细均匀的木屑、麸皮等栽培原料。常用标准配方有两种,配方1:阔叶杂木屑(纯干料)78%、麸皮20%、糖1%、石膏1%;配方2:阔叶杂木屑(纯干料)83%、麸皮16%、石膏1%,充分搅拌均匀。装袋前含水量应控制在55%~60%,以手紧握基料指缝不滴水、落地散开为宜。高温季节培养料含水量适当降低,低温季节培养料含水量适当增加。
(四)装袋灭菌
拌料、装袋、菌袋进灭菌锅炉须一天内完成,忌工序隔夜。装袋要求松紧适度、虚实均匀、手抓料袋不凹陷。免割袋宽度要小于外袋0.5厘米,长度与外袋一致。
高温灭菌推荐使用微压(中压)灭菌柜,以每柜5000~8000袋为宜。技术要领:攻头、保尾、控中间。“攻头”:确保2~3小时灭菌柜内温度达100~108℃;“控中间”:灭菌柜内温度稳定在107~108℃保持8个小时,间隔1个小时灭菌柜自动排气;“保尾”:停火后继续闷1小时,待自然排气压力降为0、温度降到80℃以下再开门出锅,防止胀袋。
(五)冷却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袋搬入接种棚冷却,料内温度务必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接种时必须保持接种场所、工具和接种人员、菌穴周围的清洁卫生,接种孔穴内塞满菌种,并高出袋面1毫米左右。
(六)菌袋培养
15~25℃均可发菌,以温度20~23℃、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下、保持干燥、通风为佳;堆层高度根据培养室温度而定,一般层“一”字形摆放,8~12层、1.5米以下;温度高堆层低,温度低堆层高,行与行之间留15~30厘米的通风道;防止培养室温度达28~35℃、空气湿度达90%以上,因高温高湿易造成木霉、青霉等杂菌污染。
(七)翻堆刺孔
当菌丝相互连接一起、发满菌袋的三分之一时进行刺小孔排小气(接种口中间位置用直径0.4~0.5厘米、深度5厘米的竹棍或螺丝刀刺一下或用0.2~0.3厘米的铁丝向接种口周围、菌丝末端向内2厘米处斜刺8~10个小孔,深度1.5厘米);刺孔后每三袋一层按“△”型摆放或“3+2”码放,高度8层以下,行与行之间留15~30厘米的通风道;当菌丝布满全袋后,有个别原基(菌瘤)形成时进行刺大孔排大气(选用专用的自动刺孔机,在菌袋四周刺7~8排、每排8~9个孔、深度6厘米,达到菌袋直径的三分之二);刺孔后按“△”型或“#”型摆放,边行距离大棚边50厘米,最下层接种孔朝上,高度7层以下,行与行之间留60厘米以上的通风道;选用免割袋生产的菌袋,在排大气时将扎口的袋头割断并将外袋撑开拉直,以便更好通气、排解夹层黄水。
(八)转色管理
适宜温度15~25℃,最佳温度18~23℃,空气相对湿度80%~90%;保持散射光和清新空气。转色良好的特征:菌袋硬度好、有弹性,菌被红棕色、有光泽、厚度适中、具有较强的韧性。
(九)越夏管理
越夏场所要求干燥、干净、遮阴、通风。菌袋按“△”或“#”摆放5~6层,二层或三层网遮阴,加强通风,控制温度在30℃以下。
(十)出菇管理
1.催蕾。适宜温度18~23℃,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菌丝生理完全成熟,转色达80%以上时,调节昼夜温差5~12℃,人为机械振动刺激催蕾或注水催蕾。
2.保菇。空气相对湿度稳定在85%~95%,菇蕾长到2厘米以上时,可每天掀膜通风4~6次,每次半小时,或将棚两侧的塑料布掀起四分之一进行通风。
3.促优。随着菇体不断增大,湿度可降到80%以下,并加强通风、逐步降低湿度,培育短柄、形好的优质菇。
(十一)适时采收
夏菇达到六分至七分、冬菇达到七分至八分成熟时及时采收。采菇时拿起菌袋,同时要摘干净菌袋上留下的菇脚,对死菇进行清除以免产生绿霉,每茬菇采收后掀开棚膜通风,采后立即安排分选并入保鲜库或烘干。
(十二)茬间管理
每茬菇采收后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养菌,使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一般夏秋菇品种采菇后要通风养菌20~30天,在菌袋收缩、手感菌袋硬、重量3斤以下时可进行下一茬的补水育菇管理,否则易烂袋。温馨提示:夏秋菇由于出菇季节温度较高,每次注水要选择在降温天气补水催蕾。
冬菇采菇后通风养菌15天左右,再进行下一茬的补水育菇管理。温馨提示:冬菇第一茬出菇后,由于出菇季节温度低,每次注水要选择升温天气补水催蕾。
二、适宜区域
汉中市代料香菇种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