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文提供了河南省某县袋料香菇在催菇和出菇管理关键时期的详细技术指导意见。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催菇时的“三看”(看当地气温、看菌丝成熟度、看菌袋情况),出菇后的“四管控”(温度、湿度、光照、通气),以及及时复壮养菌。通过这些技术管理措施,旨在帮助菇农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收入。
目前我县袋料香菇已陆续进入催菇和出菇管理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技术管理水平,对香菇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为帮助菇农增加收入,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针对出菇的技术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催菇时要做到三看
什么时间催菇比较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是一个重要指标。就我县而言,不同区域海拔不同,气温差异较大,催菇时期的选择,必须要看当地气温条件,是否符合所选种的香菇品种对出菇温度的要求。例如 9608 香菇品种,属于中温偏低型品种,催菇期气温必须要稳定在 20℃以下才能催菇,一般以 15℃-16℃为最好。而七河九号、808 等品种属于中温偏高型品种、这些品种虽然出菇温度范围较宽,但催菇温度应在 22℃以下为好,出菇生长期以16℃-18℃为最好。无论哪个香菇品种,催菇时期的温度,对能否出菇和出菇质量影响极大,所以对催菇时期的选择,菇农要特别重视,慎重选择。能否催菇不仅要看当地气温是否适宜,同时还要看所培养的菌棒菌丝是否达到充分成熟,否则不能催菇。要知道香菇能否正常出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因:菌棒菌丝充分成熟,菌丝体内积存有大量养分。二是外因:温、湿、光、气等条件符合出菇要求,唯有两个因素同时具备才能正常出菇。如何确定菌丝是否成熟,可以从三个方面判定:①所种香菇品种,培养期间总有效积温,是否满足该品种菌丝成熟总积温的要求。②菌棒重量是否明显减轻,一般减重 25%左右。③是否有报信菇发生,若普遍发生报信菇,说明气温和菌丝成熟度都符合要求。④最可靠的判定办法是先做出菇试验再催菇。①对菌袋过轻、转色过浅、菌皮过薄的菌棒可适当补水,但严禁刺激过重,防止出菇过密,菇体小、质量差并造成菌棒养分损耗过大,影响后续出菇产量。②对菌棒过重、菌皮过厚、转色过深的袋子(特别是水袋子),千万不能注水或强刺激催菇,否则会进一步延迟出菇时间,对这类菌棒应早刺孔,散湿、增氧,适温养菌促使菌丝完全成熟后再催菇。③对转色正常、重量适宜、菌丝充分成熟的菌棒可以正常刺激催菇,这类菌棒一般出菇不稠不稀、个体肥大、质量好,优质菇比率大。二、出菇后要做好四管控
(一)温度: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控温度,通过揭膜、盖膜、遮阳和通风控制棚内温度在适温范围内。一般在气温低时以保温为主,气温高时以降温为主。(二)湿度:出菇期,空气湿度以 85%-90%为宜,湿度过大,宜发生霉菌,湿度过小,幼蕾容易死亡。如果培育花菇时,可在菇体发育至 1.5 厘米左右时,空气湿度逐步降低到 70%左右为宜。(三)光照:完全黑暗不出菇,出菇期必须要有一定光照,一般要求光照度必须达到 300-500 勒克斯(能在棚内读书看报),严冬时期可以全天光照,这样既增温,又能满足对光照的要求。(四)通气:出菇和菇体生长期对氧气需求较大,二氧化碳容易积累过多,菇棚每天必须通风换气,一般每天至少两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根据菇棚长短,灵活运用,防止因通风不良,造成畸形菇和霉菌的大量发生。三、及时复壮养菌
每出一茬菇后,必须要复壮养菌,才能催下一茬菇,因为子实体的发生和生长是靠菌丝体积累存储的养分供给生长,如果养菌复壮不到位,急于催菇,因菌丝体养分积累少,很难多出菇、出好菇。一般养菌复壮时间需要 7-10 天(视温度情况灵活掌握),控制养菌温度在 23℃-25℃为好。总的来讲,催菇和菇体生长期的技术管理要做到“三看、四管、一复壮”。在整体出菇期间,在管理上要尽量做好控好第一茬,管好二三茬,重视第四茬。一般第一茬菇气温高,生长快,质量差,菌袋养分足,要控制轻刺激,防止过度消耗养分,控制出菇量在 0.7 斤左右。第二茬第三茬这个阶段气温较适宜,是夺取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时期,争取每茬菇达到 0.5 斤以上。一般第四茬以后产量低,部分菇农不够重视,其实菌棒还有一定营养,应引起重视,继续加强管理,一般每袋还可再出菇 0.1 斤-0.2 斤。总计四茬,袋均鲜菇产量应达到 1.8 斤-2.0斤的目标要求,干菇达到 0.3 斤-0.35 斤,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总之香菇生产环节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希望所有菇农在出菇期的技术管理上要高度重视,依靠技术管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收入。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