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是市场需求较大的草腐类食用菌栽培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易管理、产量高等特点,大棚、林下、大田等多种方式均可栽培。当前正值秋冬季赤松茸栽培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各地切实做好赤松茸秋冬季种植生产管理,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当前我省气候特点,就赤松茸培养料发酵、各类模式种植方式提出以下建议。
1.场所处理
大田种植宜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引排水通畅,附近无污染企业的田块,土壤以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为佳。林地、果园(如葡萄架下、苹果园、桃园)等选择树龄5年以上,土地平整、给排水方便,遮光率70%-80%的场所。日光温室、拱形大棚、小型联栋温室、简易棚等食用菌设施大棚均可种植,老旧菇棚应清理棚内杂物,种植前用石灰和杀虫剂处理地面,配备雾喷等必要喷淋设备。
大田种植,秋季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部离田,土壤旋耕。及林下豫南地区(信阳、南阳等)稻田土壤湿度偏大,种植前应适当晒田,开沟做畦,防止积水,降低田间培养料湿度。
2.栽培时间
种植原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田栽培宁早勿晚。适当早播可利用较高气温促进菌丝快速萌发定植,减少冬季寒潮的影响,为高产打下基础。大田种植应在秋粮收获后的9月-10月为宜,鉴于今年雨水较多,建议天气放晴后及时铺料播种,至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出菇,5月中上旬结束出菇。豫南、豫东、豫北由于纬度不同,气候差异较大,作物收获时间也不同,因此栽培时间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合理布局。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适温为8-30℃,子实体形成适温为12-25℃。
林下种植9月中上旬-10月初,适宜铺料种植。大棚种植在9月-11月下旬均可种植,适当提前播期,可实现11月份出菇,春节前保证鲜菇大量上市,春节过后3-4月份结束。
3.栽培料选择与处理
原料选择:以新鲜、干燥、无霉变的稻壳、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杆为主料,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灵活选用栽培料和比例。推荐配方:
配方一:玉米秸秆50%、玉米芯25%、稻壳15%、麸皮8%、生石灰2%;
配方二:玉米芯50%、菌渣20%、木屑20%、麸皮8%、生石灰2%;
配方三:玉米秸秆50%、木屑20%、稻壳20%、麸皮8%、生石灰2%。
配方四:玉米芯45%、豆秸20%、木屑10%、稻壳15%、麸皮8%、生石灰2%。
玉米秸秆建议适当粉碎,秸秆长度不超过15cm;玉米芯建议碾碎处理且长度不超5 cm,尽量不要使用整颗玉米芯,容易导致发酵不充分。
4.栽培料处理
原料预湿。按配方比例将原料散开晾晒,然后加入1%石灰,喷水预湿1-2天(尤其玉米秸秆和大粒径玉米芯),使其充分吸水达到饱和,原料含水量达到70%-75%。
建堆。将原料预湿后,加入剩余1%生石灰,翻匀后建堆,秸秆堆高1-1.5米,玉米芯培养料堆高60-80cm,宽1.5-2米,长度不限。料堆建成后,将料面拍平,用直径5 cm左右的尖头木棒在料面从上而下打透气孔,间隔约20-30 cm。发酵升温期如遇下雨,应及时覆盖,避免雨水淋入料内,影响发酵效果,建堆时,可以适当喷洒杀虫药剂。
翻堆。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升至65℃以上,保持24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将料堆高低层、内外层互换。重新建堆后温度升至65℃以上保持24小时以上,进行第二次翻堆。经过4-5次升温发酵,发酵总时间约10-15天,发酵好的料剖开截面会有大量白色放线菌体,含水量65%-70%,pH值约7.0左右。若使用玉米秸秆作为主要原料,可适当增加1-2次翻堆。此法能有效杀灭杂菌(如灰盖鬼伞、木霉等)和虫卵,并使原料软化腐熟,利于菌丝分解。
5.播种
铺料:大田机林下种植时,大球盖菇料床走向以南北走向为主,以保证生长过程中光热资源分布均匀。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在选好的地块上做垄,每亩用料1万斤以下,垄宽60-80厘米,高15-20厘米,垄间留60厘米,人行道兼排水沟。
大棚栽培可以地面铺料,也可采用层架式铺料,铺料量1.5-2万斤。
播种:播种时采用穴播或者层播方式,播种量200-250 kg/亩,单层穴播铺料厚度不超20 cm,若厚度超过20 cm,建议双层穴播,分层铺料,每层料约12-15 cm。将菌种掰成直径3-4 cm块状(核桃大小),直接播入铺好的料中,使料面平整并稍微压实,以菌种不漏出料面为宜。早播菌种也可在距离料面3cm处撒播一层,播种后直接覆盖培养料。若播期较早,可适当浅播,播期较晚时,应适当增加播种深度。
6.覆土与覆膜
根据种植早晚合理安排覆膜与覆土时间。早秋9月份林下种植后,先覆盖一层黑色塑料膜,促进菌丝生长萌发定值,10月下旬菌丝发满料床后,覆土进入出菇管理。覆土厚度2 cm左右,尽量使用较为松散的土壤,避免大块土壤或覆土过厚。覆土后,可在垄堆中部适当扎一些直径3-4 cm的透气孔,覆盖秸秆保湿。
旱田10月上旬播种,先覆膜后覆土。稻田栽培,先覆膜发菌,土壤干燥后覆土,再盖膜。早播采用黑色地膜,晚秋早冬,温度下降至15℃时,覆土后覆盖稻草、麦秸等直接覆盖白色地膜。气温低于5℃一下,黑色地膜上面加盖一层白色膜。
7.发菌管理
发菌期料内温度应控制在20-28℃之间,当料温过高时应及时通风降温或采用覆盖稻草等措施。发菌期间,可定期掀开地膜一角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杂菌及时处理(撒石灰粉隔离)。从播种到菌丝长满料床约需40-60天,此阶段是成功的关键。
8.出菇期管理
当菌丝穿透覆土层,土层表面出现大量菌丝束(菌索)时,应掀去地膜,增加畦面湿度差和光照刺激,诱导原基形成。应在每天早晚向料床表面喷雾化水,使场地空气湿度在80%以上,覆土层含水量约60%-65%。保持出菇期温度在12-25℃,如果天气过热,可适当搭建遮阳网、勤向料床喷雾降温。子实体生长期间应在料床上覆盖稻草、麦秸等,保证充足散射光,避免阳光直射。
若出菇期遇大风或高温天气,易造成料面干燥,应及时对料面进行喷雾补水。
9.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呈钟形且未开伞,菌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时为最佳采收期,应及时收获。采收时,用手轻捏菌柄基部,旋转提起。采收后的菇,应及时放入冷库,进行分级保藏,等级外菇清理杂草和泥土,烘干或则进行深加工。
采后清理菇脚,及时清理料床,一般可采3-4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