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良工机械有限公司
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蕈菌文献 » 正文

    中国真菌总汇(节选)


    【发布日期】:2010-09-27

    中国真菌总汇(节选)
      版名:生物学部 作者:戴芳澜
      人们过去常把生物分为两大类:植物和动物,非此即彼。就连蘑菇和放在潮湿处的发霉馒头、皮革或其他霉腐品上所长的“霉”,也称为植物。其实,这类生物叫做真菌(真菌这一名词是从拉丁名词“Eumycetes”意译而来的),它们和植物不同:没有叶绿素,不能自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真菌之所以被划归植物,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固着生活的,还有它们中间有些种类与藻类相似。
      因此,人们就推测它们是从藻类演化而来的,所以把它们归入植物。真菌贮存的养料是牲粉,而不是淀粉,又与动物相似。但是,从营养方式来看,真菌为吸收,动物为摄食,植物为光合作用,它们显示了生物进化发展的三大方向,所以真菌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从发展水平来看,真菌是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和细胞器,结构复杂,进行有丝分裂,与细菌和放线菌等原核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真菌应为生物界中独特的一大类。真菌以形体来讲,大小悬殊,虽有小至如长在果皮上的酵母,或大至如长在草原或森林中的蘑菇和马勃,但它们却都具有上述的共同特点和相似的发育方式。除此以外,它们一般还有另一个特点:它们的营养体是丝形、管状的丝状体,名叫菌丝。大型真菌象蘑菇的结构,也是由菌丝组成的。
      欧美一些从事工业发酵的人们,过去只知利用小型的真菌,就人为地把小型的真菌与大型的分开,而把小型的叫作“霉菌”。其实,大型的也同样可以被用于工业发酵。它们既可以在试管内培养,也可以在发酵罐内进行大规模生产。现在,羊肚菌已可用深层发酵方法进行生产,在高等担子菌中也找到了抗癌物质。羊肚菌和高等担子菌都是大型真菌。“霉菌”只是一部分小型丝状真菌的普通名称。
      2.有人认为:“只看这些菌能不能被利用,不必去管它们是哪一类生物。”要知道,分类与利用是紧密联系的。人们认识了某些生物的特点,就更易于有预见性地利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无疑我国是利用真菌最广泛和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食品、酿造、医药各方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利用真菌,很早就知道并一直用“曲”来保存菌种了。
      在实践中,人们直接地或间接地认识了真菌。我们的祖先对真菌是有丰富知识的。我国古书中,宋代陈仁玉的《菌谱》(1250年)记载了浙江的11种食菌,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1500年左右)记载了20余种食用菌,还有吴林的《吴菌谱》。在酿酒方面,我国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礼记》月令仲冬篇中便提出了制酒的方法及其关键性问题。《齐民要术》(5世纪)中记载了制曲酿酒的方法。红曲是我国宋代在制曲酿造和菌种保藏方面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北宋(960~1127年)初期,陶谷的《清异录》已有用红曲煮肉的记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对红曲有更详细的叙述。我国在药用真菌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的《神农本草经》(100~200年)便记载了茯苓、雷丸、灵芝、紫芝、木耳的药性及功能,往后各代的医药书如梁代陶宏景的《名医别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326~333年)、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739年)、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1108年)、元代吴瑞的《日用本草》(1329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1769年)等等,均有药用真菌的记载。我们可以说:在酿造、医药以及人工栽菌各方面,如果没有对被利用真菌的生产实践,对它们的生理、发育就不会有正确的了解,也就难以更好地利用它们。
      毛泽东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的祖先对真菌的丰富知识,都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时间观察和实践中得来的。但是,过去旧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派的压迫,人们未能对这些经验加以很好的总结,把它们提高到理论上再来指导实践,以致我国过去对真菌的利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我国用现代分类学方法研究真菌,可以说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的。1916年章祖纯发表了关于我国真菌的第一篇报告:“北京附近发生最盛之植物病害调查表”,鉴定了当时在北京地区所发生的植物病害及其病原真菌47种。为了鉴定并研究我国经济植物病原真菌和其他真菌的需要,我们从1927年起开始搜集散见于国内、外书刊中有关中国真菌的资料以作参考。但所搜集的资料只是记录,不是标本,无法查对,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整理才能有用。因为这些资料中常常发现明显的错误,或有疑问的记录,就得有所取舍。但由于真菌的范围很广,我们水平有限,在决定取舍时,又不免有主观成分和错误。这是在编写和使用类似这些参考资料时一个常常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我国真菌的采集、鉴定和利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得到解决。到1936年,所搜集的参考资料已有175篇。这些资料被编成《中国真菌名录》,于1936~1937两年内陆续刊登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第二种第二卷上,共记载了真菌2606种。刊登这个名录的第二到第四部分和寄主索引的《清华大学理科报告》,在抗日战争前夕出版,除十数册单行本外,其他都散失了。1937年以后,资料搜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尤其是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议事业突飞猛进,资料更增加了不少。
      1958年由于国内植病工作者的需要,曾从这些资料中抽出经济植物病原真菌,另加经济植物的其他病原,编成《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一书出版。到1972年,搜集的资料已达700多篇,真菌总数共约7 000种左右。估计中国真菌约有40 000种,现在已知的种数只占这个总数的17%。为了发掘我国丰富的真菌资源并使它们被充分利用于国民经济中,尚有待于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4.真菌分类学是基础学科。它是在调查、采集、鉴定、分类和生产实践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必须为生产服务才能发挥作用,它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它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工、农、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料,同时也丰富了真菌分类学的内容。科学进展很快,真菌分类学也不例外。随着对真菌认识的不断深入,它们的分类地位和名称也在不断有所改变。因此,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它们的学名也必须常作改动。分类学并不象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古老、过时而不再发展的学科,而是随着对真菌的深入认识不断发展的。利用真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们,为了使工作不断前进,就必须对真菌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了解,密切注意那些被利用的真菌在分类地位上和学名上的变动。否则,原来所熟悉的一些真菌,学名一经改动,查阅资料和交流经验时都会发生困难,已掌握的资料就会脱离不断变化中的实际。
      为了适应我国真菌学分类工作进一步开展的需要,并为这项工作提供参考资料,现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汇编成《中国真菌总汇》一书。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Ⅰ.真菌名录:每一种真菌下列举寄主或习性、分布与资料来源,和在我国发现的真菌新属、新种的中文描述。Ⅱ.参考资料:一般每篇都写有摘要。Ⅲ.附录:①真菌学名新组合;②颜色译名对照表;③真菌学名定名人姓名及其缩写。Ⅳ.索引:①寄主汉名索引;②真菌汉名索引;③寄主学名索引;④真菌学名索引。
      5.关于真菌分类资料的书刊,以往已出版了不少。从范围来看,有的以世界为范围,有的以一国或一省为范围。从内容来看,有的是专刊性的,有的是名录。例如萨卡度(P.A.Saccardo)的《真菌汇刊》(Sylloge Fun-gorum,1882~1925)是以全世界为范围的,他无鉴别地有见必录。由于真菌范围的广泛,一个人能力有限,他也只能这样做。他去世后,他的女婿特罗特(A.Trotter)继他之后,出到25卷就中断了。至于专刊性的刊物就更多了,例如聚多父子(H.et P.Sydow)的四卷《锈菌专著》onographia Uredinearum,1904~1924)是以全世界为范围的。地区性的专刊如伊藤诚哉的《日本菌类志》(1936~1964),共出了三卷七册。这些专刊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作者去世以后工作就中断了。这与不断发展的真菌分类学不相适应,因此,即使这些工作对人们有参考价值,而这种价值也就受到限制了。我们这本《中国真菌总汇》以我国为范围,也不是专刊性的,但是它有它的特点,这些特点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为了工、农、医广大读者的便利和真菌知识的普及,我们将每种真菌都拟了一个汉名,在我国发现的新属、新种的描述都译成了中文,此外,还将绝大多数参考资料都编写了摘要。(2)这本真菌总汇是集体和长期工作的成果。从搜集、整理,尤其在编写阶段,都是经过集体讨论和分工负责来进行的。(3)在我国,这类资料的积累、整理和编写工作是集体性质的。因此,它不会中断,不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类工作是随着个人为转移的;人亡,工作也就中断了。
      (原载《中国真菌总汇》1979年)戴芳澜主要论著目录1.江苏真菌名录。农学杂志,1927,3(6)2.A newspecies ofUncinula onAcer trifidumHook.and Arn.Contr.Biol.Lab.Sci.Soc.China,Bot.Ser.,1930,6(1)3.Studies in Gymnosporangia on Juniperus chinensis-Ⅰ.Gymnosporangium yamadae Miyabe.Lingnan Sci.Journ,1930,9(1~2)4.Observations ofthe development ofMyriangiumbambusae Rick.Sinensia,1931,1(10)5.Two newspecies ofNeurospora.Mycologia,1935,27(3)6.Sex-reactionlinkage inNeurospora.Mycologia,1936,28(1)7.Notes onChinese fungi.I.Nanking Journ.,1932,2(1)Ⅱ.Sinensia,1932,3(4)(with C.T.Wei);Ⅲ.Sinensia,1934,4(5)(with C.T.Wei);Ⅳ.Sinensia,1934,4(8),Ⅴ.Bull.Chinese Bot.Soc.,1935,1(1);Ⅵ.Bull.Chinese Bot.Soc.,1936,2(1);Ⅶ.Bull.Chinese Bot.Soc.,1936,2(2);Ⅷ.Bull.Chinese Bot.Soc.,1937,3(1)(with C.C.Cheo);Ⅸ.Lingnan Sci.Journ.,1939,18(4)8.A list offungi hitherto knownfromChina.PartⅠ.Phycomycetes.Sci.Rept.Nat.Tsing Hua Univ.,Ser.B,1936,2;PartⅡ~Ⅳ.Ascomycetes,Basidiomycetes,FungiImperfecti and Host Index.Sci.Rept.Nat.Tsing Hua Univ.,Ser.B,1937,2 9.云南经济植物病害之初步调查报告。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汇报,第6号,1941 10.Studies in the Geoglossaceae ofYunnan.Lloydia,1944,7(2)11.Further studies on the Erysiphaceae ofChina.Bull.Torrey Bot.Club,1946,73(2)12.Uredinales ofWesternChina.Farlowia,1947,3(1)13.Cercospora ofChinaⅡ.Lloydia,1948,11(1)14.Nidulariales ofChina.Sci.Rept.Nat.Tsing Hua Univ.,Ser.B,1948,3(2)(with C.H.Hung)15.A newspecies ofColeopuccinia with remarks onthe genus.Acta Agric.,1948,1(2)16.I-Chu-Hsiang disease ofrice caused by Ephelis oryzae SydowinYunnan.Acta Agric.,1948,1(2)(with W.N.Xi-ang)17.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与相望年、郑儒永合作)18.锈菌的两个新种。植物分类学报,1973,11(4)19.中国真菌总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0.真菌的形态与分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