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菌物综述 » 正文

    草菇起源


    【发布日期】:2011-07-01  【来源】:《中国食用菌百科》  【作者】: 黄年来
      草菇栽培起源于中国。据道光二年(1822)阮元等纂修:《广东通志》引《舟车闻见录》:“产于曹溪南华寺者,名南华菇,亦家蕈也。其味不下于北地蘑菇。”在道光年间纂修的《英德县志》和《曲江县志》也有类似记述。“南华菇”又称兰花菇,为南华菇之音訛,即今之草菇或称“秆菇”。因系南华寺僧人所培植,故称“家蕈”或“家生菇”。南华寺僧人何时开栽培草菇,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明•俞宗本著《种树书》中有“正月种蕈,取烂谷禾截断,埋于水地,围草盖,常以米泔浇之,则生。”书中虽未明言是何菌,但从以禾为培养基,在水田作菇场,并在菇床上加盖草被这些特点来看,只能是草菇。中国的 草菇栽培开始于明代初年,是有一定依据的。但草菇栽培在民间推广,则与南华寺有关。同治十三年(1874)林述训等修《韶州府志》说:“贡菇,产南华寺,味香甜。种菇,以早稻草堆积,清水浇之,随地而生。今乡人效种颇多,惟马坝、沙溪、狗耳岭得曹溪水者佳。”在《英德县续志》中记载尤详:“秆菇,又名草菇,稻草腐蒸所生,或间用茅草亦生。光绪初,溪头乡人始仿曲江南华寺制法,秋初于田中筑畦,而四周开沟蓄水,其中用牛粪或豆(麦甫,现无此字)麸撒入,以稻草踏匀,卷为小束,堆置畦上,五六层,作一字形,上盖稻草,旁亦以稻草围护,免侵风雨,且易发热,半月后,出蓓蕾如珠,即须采收,剖开焙干。若过时不采,则开如伞形,俗名‘老菇婆’,其价顿减。每年草菇登场,人辄入往各村收买,贩往韶州,乌石或运往省地售之。” 草菇的另一个发源地是湖南浏阳县。该地以往盛产苎麻,草菇即生于沤烂之麻杆或麻皮上,故名“浏阳麻菇”,为当地著名特产。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浏阳县志》记载:“县西南刈麻后,间生麻菌,亦不常有也。”又云:“麻地生蕈,味美。”注云:“刈麻后,覆以牛粪,翌年春末夏初生蕈”;“县西南青草牙祭(今浏阳县青草乡)为盛产区。”清•杨巩编《农政合编》引《种植新书》也谈到“种麻菌法”:“麻菌,湖南浏阳县土产也……于春夏刈麻后,将剥下之外皮及其梗层积土面,令其上常荫,使之腐烂,常以米泔水泼之,不令干,至七月便生菌,可煮食。”现因该地苧麻种植衰废已久,故其影响远不如“南华菇”。据马来西亚人Bark,J.A(1934)和泰国人Jalaricharana.K.(1950)的研究,大约在1932年,由华侨将栽培草菇的方法带到马来西亚,抗战期间,发展甚快,十数年间,遍及东南来和北非,故在世界上有“中国蘑菇”(chinese mushroom)之称。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