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食用菌专家的奋斗梦:“驯化”更多野生品种


    【发布日期】:2013-07-24  【来源】:东方网
    【核心提示】:“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被选育、被驯化,实现工厂化栽培。”谭琦告诉记者,将一个个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投入生产,总能让她体会到难以言喻的乐趣,“在我的工作中,过程是快乐的,结果也是快乐的”。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室主任谭琦

      梦想的起航,或许是一次阴错阳差,但有些人没有选择返航,而是用坚持执着到达了新的梦想,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室主任谭琦身上。
      谈起当年是如何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谭琦只是笑着表示,家里人基本都是学医的,而她只因考试豁边了,所以去学农了。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谭琦发现,学当植物医生的她又一次偏航了。
      当时的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专业研究所,聚集了我国最早一批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双孢蘑菇的栽培、猴头菇的人工驯化、香菇的代料模式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这些科技成果彻底改变了我国食用菌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谭琦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用菌产业像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
      选种育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菌菇的野生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需要人工栽培。”同时,这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谭琦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菌菇的产量、品质,就需要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杂交试验,在成千上百个后代中选出好苗子,然后还要对杂交的后代再进行筛选,选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栽种的品种。
      究竟育一个种需要多久?谭琦告诉记者,由于每种菇的生长周期不同,会导致时间大不相同,以她主要研究的香菇育种为例,最少的需要6—7年,长得甚至长达10年以上。“每年,被选出的好苗子先要进行不同组合的配对。有时候就算配对成功了,因为实验环境的不同,又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回到上一步,再反反复复去验证。”
      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后,还需要在农科院的基地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然后才敢拿到产区去给农民种。“先给有经验的农民种,我们的专家还会等出菇后去基地查看种植情况,如果种植情况好的话,下一步才是大面积推广。种得不好的,农民就直接不愿意用你的这个种苗,那么多年来的育种努力也就失败了。”
      工作到现在已有28个年头了,谭琦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国食用菌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然而如何将目前这种主要依靠经验指导生产的产业模式上升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是他们这一代农业科技人员的重任,“就是将一些种植上以前凭经验毛估估的温度、湿度、光照,通过试验用科学数据来代替,凝练成专家系统,进行精准化管理。”
      新世纪伊始,上海农科院在国内最先涉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域的技术研发。先是合股成立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蟹味菇生产企业——上海丰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又全套引进荷兰的设备,投资建立现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中试平台,研发更新的菌菇生产技术。经过十多年不懈的尝试和努力,首次选育出真姬菇、杏鲍菇金针菇和灰树花等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摸索出一套可程序化调控的技术体系,能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发生量等生产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中,原本每年只收一两茬的金针菇、杏鲍菇,就可每天采摘,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路子越走越宽。
      “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被选育、被驯化,实现工厂化栽培。”谭琦告诉记者,将一个个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投入生产,总能让她体会到难以言喻的乐趣,“在我的工作中,过程是快乐的,结果也是快乐的”。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