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新闻调查:早白菇上市遭遇尴尬


    【发布日期】:2005-11-23  【来源】:中国食用菌
    【核心提示】:上篇在江山市的白菇生产中,早白菇历来因其销路好,价格高而受到菇农的青睐,因此发展得特别快。今年

    上篇
         在江山市的白菇生产中,早白菇历来因其销路好,价格高而受到菇农的青睐,因此发展得特别快。今年,江山市早白菇种植量达到了4000多万袋,比去年猛增1000多万袋。按常规,现在应该是早白菇上市的高峰期,正是菇农收获的好时节,可是江山市的早白菇却遭遇了尴尬,不但上市的数量少,而且上市的白菇相当大一部分卖相欠佳,价格较低。今年早白菇到底怎么了?
         11月9号上午8点左右,记者在市农贸城看到,偌大的白菇交易区显得冷冷清清,开门做生意的白菇贩销户也不多,而且收购来的鲜菇颜色发黄,显得干巴巴的。
         一位白菇贩销户告诉记者,他每天需要一两千公斤早白菇,可是现在每天最多只能收到二百多公斤,而且收到的菇卖相不怎么好。
         白菇贩销户毛民华说:“往年行情到这个时候应该是好的,贩菇的人好,种菇的人也好,可是今年种菇的人差,贩菇的人也差。”
         上余镇珠丘村的王修法已连续三年种植早白菇,去年种了1万5千袋,每袋净收入达1.5元,说起今年的收成,他显得有些无奈。
         上余镇菇农王修法说:“菇质量不行,拿到市场上大家不赏识,勉强拿回一些运费、工夫费,少的人就一些生活费。”
         据了解,目前全市每天早白菇上市量约50吨左右,只有正常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且上市的白菇相当大部分卖相欠佳,难以卖上好价钱,价格最低的每公斤只有0.6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呢?
         白菇贩销户说:“又是下雨又是气温高,高温高湿,造成菇死了,贩菇的人菇发不出去,发到那里就烂了。”
         王修法说:“主要是温度高,自然条件,气候造成的,并不是技术问题,种得好的人,菇病菌、绿霉还是比较普遍的,但不会像严重的人那么厉害,差的菇连发都发不会发,被虫吃掉之类也相当普遍,就象我这3000多袋早菇几乎没几袋发的。”
         看来,今年江山市的早白菇遭遇尴尬,原因与天气有关。那么温度偏高究竟对早白菇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继续关注记者采写的新闻调查。
        
         中篇
         长期以来,江山市大部分菇农一直利用自然气候条件种植白菇,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一旦气候条件发生异常,就有可能给菇农造成损失。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今年江山市早白菇上市遭遇尴尬,原因就在于此。
         白菇正常生长的温度要求在20度以下,最适宜的温度在10到15度之间,超过20度,对白菇来说就是高温了。在今年我市的早白菇生产中,可以说是“历尽高温磨难”,前后两次遭遇了高温期的磨难。第一次是在9月份,秋老虎发威,带来了连续的高温。来自市气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9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7.5度,而正常年份月平均气温为23.7度。
         江山市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杨明华说:“白菇生产自然特性的话,一般要求在20度以下才能正常出菇,超过20度很容易造成死菇的。”
         持续高温不但使菇袋中的白菇菌丝被烧伤,而且造成绿霉菌、青霉菌等杂菌增多。面对这种情况,习惯了靠天吃饭的菇农缺乏思想准备,一时难以应对,使早白菇生产遭受了第一次打击。10月20号左右,第一批早白菇上市,虽说产量不尽人意,但当时行情还不错。可是过了没几天,高温天气卷土重来,使早白菇经受了更大的打击。
         杨明华说:“大概是11月2号以后,碰到一次高温,对我们早菇带来影响很大,最主要的是受高温影响以后,菇被烧死。”
         据市气象局提供的数据,11月上旬江山市的平均气温为19.5度,而正常年份为15.3度。在这10天中,除了10号以外,其余9天的最高气温都超过20度。11月5号的最高气温更是达到了28.1度。而且,这段时间的昼夜温差很小,据市农科所技术人员测定,那段时间菇棚中的昼夜温差仅3度左右,菇棚内的温度难以调节,菇农所能采取的一些降温办法效果也不够理想。
         据菇农王修法介绍,水降温他以前也试过,效果不好,现在只好种点葛之类的东西,让藤叶爬到棚顶,但也不怎么理想,温度差别不大。
         由于大部分菇农应对高温的办法不多,加上那段时间空气湿度也比较大,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全市有80%左右的早白菇受到严重影响,约三分之一左右绝收。可是,记者在采访中惊喜地发现,面对同样的高温天气,我市有些菇农的早白菇生产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继续关注本台记者的新闻调查。
        
         下篇
         今年江山市早白菇上市遭遇尴尬,主要是天气方面的原因。可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少数菇农却通过先进的生产手段,有效避免了高温影响,取得了良好效益。
         记者在何家山乡彭里村杨建文的早白菇生产厂房里看到,制冷设备将菇房的温度控制在适合白菇生长的范围内,菇房里的早白菇色泽亮白、鲜嫩整洁。杨建文高兴地说,由于采用了工厂化生产技术,尽管今年气候反常,可是他的早白菇仍然获得了好效益。
         彭里村菇农杨建文说:“今年总体来说还可以,因为时间来不及,七月份刚投产,总共种了10万袋菇,一袋平均4块多毛利,除了成本大概有3到3.5块左右一袋,总体来说今年还可以。”
         去年,江山市开始有菇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以工厂化方式种植早白菇。今年,已有三户菇农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白菇,种植量达30万袋。说起工厂化生产的好处,杨建文头头是道:“工厂化在管理、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是技术掌握以后,要比传统方式种早白菇有把握,因为我们是全封闭的,包括虫害、病害都比较容易消毒处理,所以比较稳定,比传统方式种早白菇稳定得多。”
         据市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杨明华介绍,工厂化生产白菇虽然前期投入较高,但有着传统生产方式不能比拟的优势:不受气候条件影响,保证了在反常的气候条件下也能够丰产丰收。
         据江山市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杨明华介绍 ,今年部分菇农采用工厂化种植早白菇,收益很不错,它不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不仅能够保证白菇的质量,还可以在生产技术各方面有效控制菇的生长。
         一些食用菌专业人士认为,今年的反常天气对传统方式生产早白菇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菇农能够从中吸取教训,积极采用先进的手段生产白菇,使我市的白菇生产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集约,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相信和依靠科学,不断改进种菇技术,江山白菇产业必将再上新的台阶。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