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食用菌能成为衢江区第五大产业吗?


    【发布日期】:2006-10-19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核心提示】:历经4年的推进发展,原本先天不足的衢江区食用菌生产态势令人欣慰。2005年,全区食用菌栽培总量达2318万袋,比2004年的20

    历经4年的推进发展,原本先天不足的衢江区食用菌生产态势令人欣慰。 2005年,全区食用菌栽培总量达2318万袋,比2004年的2076万袋增加242万袋,增幅11.6%,是2002年食用菌恢复性生产期202万袋的10倍。去年,衢江区食用菌产值已达6500万元。毫无疑问,一个新兴产业正在衢江区悄然崛起。 

    今年的发展状况如何?食用菌能成为衢江区继粮、猪、竹、桔后的第五大产业吗?10月16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科技菇”正成农民的致富菇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衢江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10月16日,衢江区科技局专家对记者这样说。专家的话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得到了印证。连日来,衢江区大洲镇荒圩埂村的种菇大户傅启良,以每公斤8.4元的价格将一袋袋反季节栽培的秀珍菇批发给杭州、金华等地的客商。“山洞育菇的利润要比常规栽培的高出一倍多。”他说,自2002年他投入70多万元从七七一矿承包了二个废山洞开始反季节种菇以来,每年6月份秀珍菇上市,这时刚好市场上缺菇,因此秀珍菇不仅俏销,卖价也高,一般是每公斤8元。去年他栽培的80万袋秀珍菇虽然光支付人工工资就 有25万元,但除去成本也纯赚了12万多元,今年减少投入种了50万袋,估计也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 

    同样是种“反季节菇”,也让湖南镇湖南村的种菇大户余金宝喜笑颜开。今年 6月,他在区科技局相帮之下,投资10余万元,租用了乌溪江电厂废弃的山洞,反季节栽培了12万袋茶树菇。没日没夜精心栽培,苦尽甘来,从8月初开袋出菇,余金宝每天能采上几百斤鲜菇,最多的一天竟采菇600多斤。“第一批菇的价格平均每公斤8元,已卖3万多元。”他说,以一袋菇利润1.1元左右计算,一年辛苦下来可获利十多万元。“科技菇”正成为衢江区农民的致富菇。去年,湖南镇东仓口村的郑耀松种了香菇12万袋,冬春二季产鲜菇12万多公斤,除去成本获利润10多万元今年,湖南镇已发展食用菌130万袋,仅此一项可助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去年,洋口乡发展食用菌220万袋,菇农销售收入327万元,全乡2760人,人均食用菌收入就达1184元。 

    区科技局负责人说,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作后盾,经几年发展,区食用菌生产由无序发展向区域集聚,形成了岭洋、湖南等乡镇的衢南库区“反季节菇”栽培生产带;太真、灰坪等衢北山区珍稀品种栽培生产带;高家、莲花、廿里等衢江两岸金针菇栽培生产带,食用菌产业初显集聚,区域化生产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全区 “一料二用”技术得到推广,利用食用菌废料栽培鸡腿菇总量已达80万袋;峡川、湖南、太真的生料栽培鸡腿菇获成功,为降低种菇成本提高效益走出一条新路。衢州农贸城和江山白菇市场正成为衢江食用菌销售主渠道;同时还拓展建立了上海、杭州、义乌等大中城市的销售网络,今年全区食用菌总量将达3000万袋,产值达7000万元。 

    做大产业需突破的“瓶颈”不少 

    “做大衢江区食用菌产业,存在不少问题。”有关人士分析说,衢江食用菌生产存在品种单一、技术支持滞后、投入不足等不少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种植农户的反思。 

    品种单一与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区食用菌主栽品种虽从2个品种(香菇、金针菇)发展到8个品种,但目前金针菇、香菇的比重较大,约占总栽培量70%,这2个品种生产时间过分集中,易受市场制约,每年都会出现千家万户都把相同的产品推向本来不大的本地市场,继而争相压价,使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冲击与压抑。而新引进的珍稀食用菌品种量“少”而“散”,没有规模,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商品运作,市场占有率低,品种相对单一的状况,显得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一旦金针菇、香菇滞销,可替代产品少,“菇贱伤农”将造成食用菌产业的起落,产生食用菌生产举步维艰、难以持续发展的现状,对食用菌产业造成周期性的较大损失。 

    技术支持滞后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菇农们急需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作为食用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虽经几年努力,菌种良繁体系仍不健全,绝大多数菌种自繁或由江山种菇户代育,造成品种杂,感杂率高,优劣并存,品质退化产量低。由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难到 位,产后产品处理能力弱,使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失去了依托,严重制约了该区食 用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经几年的实践证明,社会认可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如大洲反季节栽培基地、太基地等。这些基地为食用菌区域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但从规模化层面上分析,还没有形成合力。像这样的基地,辐射面不广,带动力不强,与菇农之间的利益不密切,难以起到食用菌“龙头”的作用,自行组织的合作组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很难给菇农带来利益上的实惠。 

    此外,现实中食用菌生产的大部分利益被产后环节占有(收购销售上的压价),生产环节利润微薄,特别是对那些刚起步的菇农,销售无渠道,营销无策略,就更难以盈利,大多菇农只能保本微利,少数菇农处于“赔钱赚活干”的无奈境地。 

    投入不足与产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衢江食用菌生产是在科技部门和乡镇干部挽扶着菇农“摸着板壁走路”的结果,其发展的步履艰难,除了“先天不足”之外,投入严重不足,这种几乎没有专项资金、没有优惠政策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使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就有相当的难度。 

    产业化应扶优助强创特色 

    应该如何突破以上“瓶颈”,从而使食用菌产业成为衢江区继粮、猪、竹、桔 的第五大产业呢? 

    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加快高档珍稀品种、药用品种和抗逆性强的反季节栽培品种的发展速度,使食用菌生产向多品种方向发展,实现食用菌生产与市场的良性对接。 

    另一方面要扶优助强,要按照产业化要求,集中扶持一批优势食用菌产品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珍稀品种生产基地。通过配套完善基地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茹农组织化程度。有关部门要通过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对食用菌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扶优扶强,要在贷款、贴息、生产用地等方面对龙头企业提供和服务。对龙头企业为茹农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引进品种进行训化和推广的要给予奖励。在扶持一批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栽培户和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努 力推进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栽培大户、生产基地的建设,以提高食用菌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水平。 

    其三,该区现有的太真农特产公司和洋口的洋溪源食用菌公司,所加工的食用 菌能力有限,不到全区食用菌总量的0.5%。大量的鲜品销往本地市场,难免将造成季节性的市场饱和给菇农带来不少的经营风险,而鲜菇的销售又带走了丰厚的附加 值,使食用菌生产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无奈格局。因此,努力创造条件发展食用菌产品加工业是事关食用菌产业兴衰的大事。这就要积极鼓励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的食用菌大乡(镇)和龙头企业积极创办和发展食用菌加工业。 

    其四,要推进该区食用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发展。对现有的“太真洞”、“洋溪源”、“巨莲”等食用菌品牌,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宏观上应再造势打响品牌,使食用菌面向全国,立于不败之地。 

    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实施科技强菌战略,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扶优助强创出衢江特色了,这才能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祝水才)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