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专题资讯 » 易菇网会客厅 » 正文

    王克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茯苓的国家


    【发布日期】:2014-10-17  【来源】:易菇网  【作者】:余姣
    【核心提示】:王克勤研究员总结我国茯苓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产销持平,产区相对集中;种源混杂,母种来源欠优;农艺落后, 操作随意性大;耗材量大,制约产业发展;标准滞后,难与国际接轨;重产轻销,产业化水平低;科研超前,成果推广缓慢。
    照片 1661

    照片 1693
      易菇网讯:2014年10月14日,以“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主题的2014首届全国茯苓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隆重召开,在14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克勤研究员作《我国茯苓生产发展历程与展望》报告,来自全国各地茯苓产区的150多名参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王克勤研究员介绍,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菌核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和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安神等功效。在常见中医临床配方中配伍率超过70 %,2010年以茯苓为原料的中成药有196种,2013年茯苓产品出口数量达1.35万吨,创汇5600万美元,茯苓栽培发展成为产区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生产副业。茯苓主要生长在我国东、中、南部广大山区,在朝鲜、韩国、日本、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也有分布的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茯苓的国家,主要是采挖野生资源入药。
      茯苓在我国虽广有分布,但零星分散,又无明显的地上繁育器官,难以寻觅、采挖,随着茯苓医疗保健作用的不断增加,野生源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从而促进了茯苓野转家种和生产栽培产业的发展。纵观我国茯苓生产栽培历史,王克勤研究员认为大约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时期的栽培产区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和迁延。一是南北朝至明代初期的探索栽培期,茯苓人工栽培的探索,始见于1500年前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南宋《癸辛杂识》栽培技术已臻完备,但未形成规模种植。药材商品家野兼有,以采收野生为主。主要产区在山东、河南、陕西一带,栽培用材以温性松树为主,如油松、赤松等。二是明代中至20世纪60年代末的规模栽培期,宋末至明初,原以北方为主的茯苓栽培产区相应南迁至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并逐渐形成大规模栽培,生产提供的商品供应全国,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末。该时期的主要技术特点为:栽培用材主要为暖性松树,如马尾松、云南松等,并进行削皮留筋、锯筒码晒等处理;使用新鲜菌核为种源进行扩大繁育,故该时期俗称为茯苓的肉引栽培时期。三是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的引种推广期,70年代初,湖北、安徽产区协助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进行引种栽培,其中,重点推广菌引栽培技术,在全国扩大了栽培产区。四是20世纪末至今的规范化种植启动期,茯苓新产区的扩大,缓解了紧缺的药材供应,但传统药材地道性遭受到极大冲击,不同产区的种植方法和加工技术,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药材产量大起大落,商品外观松泡、内在质量不稳等现象日趋明显,严重影响了人民用药安全和对外贸易信誉。20世纪末,我国进入WTO,为稳定药材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和外贸出口,全国开始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基地建设。湖北、湖南、云南等省相继承担国家相应科研课题,启动了我国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GAP基地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湖南、云南分别完成了工信部重点扶持的茯苓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湖北先后完成了国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发改委、工信部、国家中医药局等茯苓规范花种植研究项目,取得了6项技术发明专利,3项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在英山、罗田协助北京同仁堂、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建设的茯苓基地,均通过了国家GAP认证。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