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进村当“菌”老板 农技员们“跑起来”


    【发布日期】:2014-10-31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成都)

    既能自我增收又能带动农户致富

    作为参与蜀宣花牛培育的科研人员之一,桂成的肚子里可装了不少农技推广的“好货”。他也坦言过去由于待遇不高,所以对推广农技不够积极。但2012年的一次经历,让桂成下定决心创业,一面推广农技,一面助农增收。

    那一年,宣汉塔河乡一肉牛饲养户曾建华从山东购买了90多头肉牛回乡养殖,没过多久就出现大面积的 “喘气”现象,很快死亡了10多头。曾建华请来桂成为其提供畜病医疗服务,很快将死亡肉牛控制在20头以内,降低了损失。

    这件事让桂成很是纳闷:“为什么要跑到山东买牛回来养,宣汉本地就有非常不错的肉牛品种—蜀宣花牛,出奶、出肉量一点不比外地差。”询问之下,桂成才知道曾建华居然根本不知道有蜀宣花牛这个品种。紧接着,桂成给曾建华算了笔账:“一头蜀宣花牛能卖到1万多元,刨开成本8000元左右,能赚2000多元/头,而且是本地销售,不涉及到运费。”听了桂成的建议,曾建华决定改良牛种,专养当地牛。

    也正因为这次给别人算账,桂成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我从头到尾都参加了蜀宣花牛的培育、繁育工作,太熟悉如何饲养了。我要是创业的话,既能自我增收,又能带动农户增收,还能进一步推广农技服务,一举三得。”桂成笑着告诉记者。

    2013年,桂成拿出自己积攒的5万元钱,入股到宣汉县蜀宣花牛养殖专合社,搞起了在岗带薪兼职创业。把涉及到蜀宣花牛的口蹄疫、繁育等新农技全盘托出。“我现在既是农技服务人员,又是专合社的社员。以前是政府出钱示范,现在是自己出钱示范,蜀宣花牛农技服务既是我的本职工作,又是我的事业产业。”

    如今,桂成所在的专合社,已发展社员284户,年出栏蜀宣花牛4000多头,年产值4千万元以上,户均增收1万多元。

    创新亮点

    既要“松绑” 更要“解忧”

    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以兼职、离岗承包的形式,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经济实体

    保留身份不变,工龄连续计算,正常参与单位考核,三年内享受相应工资待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难,是个多年的老问题,由几方面因素造成。”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魏晓理表示,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

    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仅占13.2%。加上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年我省有超过2000万的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农民呈现老龄化趋势,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偏弱。

    而作为农业技术的推广主体,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不高。“这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魏晓理介绍说,一般一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有农技人员4到5名,按照平均一个乡镇大约5万亩左右的农业生产面积来算,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但多数乡镇农技推广站一般只设有一个高级职称,这样有的基层农技员即使工作多年,也只有中级职称,一个月的收入难以超过3000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基层农技员的工作热情。

    考虑到这一现状,宣汉决定创新机制,打破原有的身份限制,让农技人员真正地“动起来,跑起来”。宣汉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农技人员是不能 “搞兼职”、“做产业”的,因此他们第一步就是给农技人员“松绑”。今年7月,宣汉正式成立由县领导挂帅的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专项改革方案,协调组织、人社部门登记备案,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研成果、新技术作价入股,以带薪、兼职、离岗承包等形式,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经济实体,保留身份不变,工龄连续计算,正常参与单位年度考核,3年内享受相应工资待遇,解除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切都在农技系统内部运作,立足我县的蜀宣花牛、食用菌、茶叶等几大支柱产业,让农技人员在搞本行的同时创新创业,真正做到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从而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该负责人说。

    专家建言

    创新机制打破“桎梏”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下,我省正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严重滞后是其中尤为关键但又薄弱的一环。”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作为政府需承担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之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创新机制,通过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来优化开展服务。

    而宣汉县通过打破基层农技人员的身份 “桎梏”,激励其创业发展,示范带动农业科技推广,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创新做法。

    有专家表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无疑是要大力提升现有务农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基层农技人员在这一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因为让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能有效破解了家庭经营应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瓶颈,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经营主体的 “共建共营”、合作收益的“共营共享”、经营目标的 “共营多赢”,更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对于农技人员保留原单位身份和待遇的创新,也要加强监督。在这方面,宣汉已出台相关规定:农技人员每年年终要向单位如实提交述职报告和科技推广服务、创办实体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其次,农技人员的主管部门、项目涉及到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要适时动态管理。县领导小组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其创业项目进行不定期跟踪督查、成果评价,年终还要进行考核验收;最后,对连续一年以上不到基层一线进行农技推广服务,不承担示范项目的农技人员要求立即返岗,否则将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通过这些措施,尽量避免出现离岗不创业,吃空饷,以及示范带动不尽职尽责等情况。”宣汉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延伸阅读

    今年7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奖励制度、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三方面,安排7项具体改革任务,提出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

    在备受社会关注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改革上,《方案》作出5项工作安排,首当其冲是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我省将选择2—3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离岗转化科技成果试点,以及科技人员保留身份离岗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试点。将在试点单位建立相应制度,规范科技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及期满后的权利义务,明确离岗科技人员可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不影响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和职称评定。

     
    关键词: 食用菌 基地 合作社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