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学术前沿 » 正文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海南医学院发现世界上第二种可人工栽培的牛肝菌——中华腐生牛肝菌


    【发布日期】:2021-09-18  【来源】:易菇网
    【核心提示】:牛肝菌目Boletales E.-J. Gilbert真菌在分类上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

    易菇网讯   牛肝菌目Boletales E.-J. Gilbert真菌在分类上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该目的真菌大多与壳斗科、松科、龙脑香科等高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因此人工栽培难度非常大。继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功栽培暗褐脉柄牛肝菌(暗褐网柄牛肝菌、黑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 (Berk. & Broome) Boedijn之后,世界上尚未发现第二种可人工栽培的牛肝菌目真菌。

    2020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春霞研究员及其团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林地采集到一个罕见的牛肝菌目物种(图1);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曾念开教授及其指导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谢惠菁采用形态解剖与分子系统发育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牛肝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种为牛肝菌科Boletaceae、腐生牛肝菌属Buchwaldoboletus的成员,即B. xylophilus (Petch) Both & B. Ortiz,中文名命名为“中华腐生牛肝菌”。该种最早描述于斯里兰卡,之后在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都相继有分布的报道。有趣的是,此次不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集到该种标本,曾念开教授还发现其在海南也有分布。可见,该种是典型的亚洲热带种。日前,对该物种的相关研究,以“Buchwaldoboletus xylophilus and Phlebopus portentosus, two non-ectomycorrhizal boletes from tropical China”为题在国际知名的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发表。


    图1 野生中华腐生牛肝菌的生境、子实体及人工培养的菌丝体(图片b, h, i, k由邓晓华拍摄;图片a, c~g, j, l由杨天伟拍摄)

    据调查,中华腐生牛肝菌在野外的资源非常稀少,而且产量低,很可能是一种濒危物种。为此,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春霞研究员及其团队根据多年积累的牛肝菌栽培经验,对野生中华腐生牛肝菌进行分离培养,进一步通过液体发酵、栽培菌棒制作、出菇精细化管理,在菇房内首次诱导出中华腐生牛肝菌子实体。在出菇的基础上,牛肝菌团队不断优化母种、液体菌种和栽培基质配方;目前栽培种35 d即可长满菌袋;头茬菇产量达到130 g/袋;一个菌包可采收1~2茬,每茬可以成熟1~5个子实体(图2)。中华腐生牛肝菌菌丝生长速度快、抗杂性强,出菇整齐,产量高,产业化栽培前景广阔。


    图2 中华腐生牛肝菌菌种及人工栽培的中华腐生牛肝菌原基、子实体(图片a, b, d由何明霞拍摄,图片c, e, f由杨天伟拍摄)

    中华腐生牛肝菌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继暗褐脉柄牛肝菌之后实现的第二个可菇房人工栽培的牛肝菌,目前中华腐生牛肝菌在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抗杂性、生物学转化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暗褐脉柄牛肝菌,有望成为牛肝菌栽培的后起之秀。下一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将联合海南医学院对中华腐生牛肝菌的可食性、药用价值、人工栽培、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华腐生牛肝菌资源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关链接: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520.2.2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