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中国农发牡丹江军马场的落叶松林下看到,成行成垄的地面上生长着一簇簇赤红圆润的赤松茸,落叶松树干绑着的菌包上,洁白如雪的猴头菇挂在上面。
这是中国农发牡丹江军马场创新推广的“林下经济”模式,在落叶松林中成功仿野生种植赤松茸、猴头菇等珍稀食用菌,实现林地增收。
在中国农发牡丹江军马场的落叶林中,地上铺满厚厚的松针。清晨时分,工作人员正在采摘赤松茸,个大饱满的赤松茸香味扑面而来。“仿野生种植成本低,落叶松的冠层遮荫效果好,林下湿度稳定,松针腐殖土肥厚,完全模拟野生菌生长环境。”食用菌项目负责人冯建华介绍,相比大棚种植,林下菇类虽然生长周期略有延长,但因为口感好一上市就“秒空”。
“我们牡丹江军马场有十万亩林地,一经试验成功可以带动承包户一起赚钱。”农业种植一部总经理李旭红说。目前,牡丹江军马场利用10亩林地种植赤松茸,7月份迎来盛产期。每天每亩地产出1000斤,可连续出菇1个月。而且牡丹江本地赤松茸上市销售和南方有时间差,在本地经销更有优势。
记者在林间深处的猴头菇种植基地看到,工作人员三人一组将菌包捆绑在落叶松树干上。在40亩落叶松林地里,共摆放了3000袋猴头菇。离猴头菇种植基地不远,他们还试种了榛蘑、灵芝、木耳。“我们这里林下资源非常丰富。比如榛蘑种植,随手捡一些干的树杈做基料,撒上菌种后再附上干树叶就可以了,空地上可以种植摆袋木耳,避光区域还非常适合种植灵芝。”食用菌项目负责人冯建华介绍。
这种种植模式采用“不争林地、不争农时、不争劳力”的运营策略,摆放好菌袋、撒上菌丝后,依靠自然降水和林地小气候管理,成片的林地管护起来省时省力。“我们农闲时来山上干活,摆摆菌袋,一天能赚100多元。”正在干活的附近农户说。
雪白圆润的猴头菇挂在菌袋上,摸上去软软的、润润的。工作人员介绍,再过两天猴头菇就到了大面积采收期。鲜猴头菇能达到9两重,目前市场反响很好,不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