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已至,暑气未消,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菇生产区却凉气袭人。踏入杏鲍菇生产区,记者眼前仿佛是一片乳白色的星云:成排的菌棒托举着无数茁壮生长的杏鲍菇,肥壮的菌柄如白玉雕琢,“争抢”着从菌袋里探出身来,有的半卷着“裙边”,有的已撑开完整的“小伞”,在恒温恒湿的空气里泛着温润的光泽……高达13米的钢架上,一排排菌棒层层叠叠,在工厂里酿出了曾专属于黑土地的蓬勃生机。
总投资2.5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的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东北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让产自安图的这一朵朵杏鲍菇“长”出了“立足东北、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传奇生命力。今年上半年,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值2755万元,同比增长28.2%。
根基:“东北最大”和20余项专利构筑“硬核底气”
杏鲍菇菌洁白、粗壮、肉肥厚,是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品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杏鲍菇,逐渐在福建、山东、浙江等地区规模化生产,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
2020年,年产3万吨杏鲍菇项目在安图经济开发区投产运营,实现了杏鲍菇等低温菌种的工厂化种植,大大提高了杏鲍菇生产效率。
实现“南菇北移”和支撑这一规模的,是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核实力——拥有2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国际上率先突破香菇液体接种技术。
几年来,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背靠”益隆实业,产能不断提升,今年11月,将冲击单日产量120吨的新高峰。作为东北杏鲍菇产业的“压舱石”,该企业的每一次产能跃升,都在重塑区域农业的竞争格局。
从“能种出”到“种得好、种得精”,技术突破让食用菌产业在安图大地上跳出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桎梏。标准化的菌种培育、智能化的生产管控,不仅确保了杏鲍菇的品质稳定性,更为产业链延伸埋下了伏笔。
布局:从一根菌棒到一顶“蓝帽子”,再到一座“蘑菇村庄”
作为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益隆实业的版图扩张,从来不是简单的规模复制,而是“全链条价值重构”的战略实践。
在龙井市东盛涌镇平安村,“蘑菇村庄”景区里难得一见的内陆沙滩与安图的智能化杏鲍菇生产车间遥相呼应——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成为我州三产联动的“试验田”和企业将“蘑菇村庄”打造成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的重要突破口。
“别人砸钱做品牌,我们做品牌还能赚钱!”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明的话道破了“蘑菇村庄”的战略“玄机”:不同于其他景点单纯的观光、游玩,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紧扣“蘑菇”这一核心IP,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蘑菇村庄”品牌的认知。景区成了品牌的“活广告”,游客的口碑传播让“蘑菇村庄”迅速跃升为区域热点,实现了“农业增值、旅游增收”的双向奔赴。
这种融合绝非偶然,而是益隆实业“三产联动”布局的关键落子:一产提供优质菌菇筑牢根基、二产深加工延伸产品形态、三产文旅激活消费场景,三者相互融合与赋能,让“小蘑菇”迸发“大能量”。
在益隆实业的产品展示墙上,杏鲍菇的“破壁”与“变身”令人惊叹:从初加工的鲜品包装,到创新的“素板筋”零食、即食木耳果丹皮,再到带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识的木耳荷叶降血脂产品,甚至还有食用菌免蒸米、健胃功能面条等食品和环保地板、PVC电线等新能源材料——四维产品矩阵的背后,是企业对“全产业链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杏鲍菇附加值的几何级增长。
雄心:让中国菌菇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在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一条条自动化传送带载着刚采收的杏鲍菇“奔涌”向前。指尖翻飞间,工人将不同规格的杏鲍菇分装至不同的周转筐……
“现在,杏鲍菇日产量60吨左右,即采即装,有的发往国内商超、工厂、大学食堂,有的发往周边国家。”程明说,益隆实业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香菇、杏鲍菇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出口基地,在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设有14家分公司,产品享誉海外,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
如今,从东北的生产基地到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从“蘑菇村庄”的文旅场景到覆盖全品类的产品矩阵,益隆实业走出了一条“产业筑基、融合拓界、全球布局”的发展新路,其制定的香菇菌种出口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执行标准,这也恰恰印证着,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而是要让中国菌菇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从实验室的菌种开始,到生产线的鲜菇,再到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和零食、保健品,最终走进消费者的欢声笑语里。益隆实业用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的未来,不仅在于“种得好”,更在于“链得长”、“走得远”——从东北黑土地到世界大舞台,这条路上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书写中国现代农业在延边大地上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