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的戈壁滩上,一座座标准化温室大棚连成一片。棚内,樱桃树舒展着嫩绿的枝叶,羊肚菌撑开蜂窝状的菌盖,智能温控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这座现代农业基地的生长密码。这里是阿拉尔市锦禾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产区。5年间,这里从5亩地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300亩种植基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的全产业链合作社。
作为首批"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百强农工专业合作社",锦禾果蔬以"合作社+基地+社员"的创新模式,在"兴村"道路上写下了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布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理事长周小玲和32名社员用勤劳与智慧,破解了戈壁农业"低产低效"的困局,蹚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特色之路。
模式创新: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2018年,理事长周小玲带着两名农户,租下3座废弃的草莓棚。"那时就想试试羊肚菌种植,可乡亲们都怕担风险,没人敢跟着干。"周小玲回忆,第一年试种5亩羊肚菌,因缺乏技术指导,亩产不足百斤。
失败没有击退这位倔强的新农人。她带着社员赴外地取经,引进智能化灌溉设备,邀请塔里木大学专家驻棚指导。2019年,羊肚菌亩产提升至500公斤,市场价卖到每公斤280元,首批参与的1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越来越多乡亲找上门来。"周小玲说,如今合作社社员已达32名,辐射带动周边5个连队、200余户农户。
锦禾果蔬的"破圈"密码,在于构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营体系。社员携土地入社,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收益按"保底+分红"分配。2023年,社员孙红记通过种植15亩樱桃,年收入突破12万元,"以前种棉花每亩赚2000元,现在跟着合作社种樱桃,收入翻了四倍。"
为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合作社建立产销一体化链条。从羊肚菌菌种繁育到樱桃采摘分拣,从冷链物流到商超对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化流程。在产业园基地,"樱桃+羊肚菌"上林下菌套种模式让土地实现"一年三收":春季收羊肚菌,夏季摘樱桃,秋冬再种一茬蔬菜,土地利用率提升150%,亩均收益从8000元跃升至2.3万元。
科技赋能:
让戈壁滩长出"金疙瘩"
走进锦禾果蔬的智慧农业展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基地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这是我们与新疆通航嘉低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的物联网系统,能精准调控作物生长环境。"周小玲指着屏幕说,通过手机App,管理人员可远程操作灌溉阀门,病虫害预警系统能提前72小时发出警报。
科技赋能让戈壁农业焕发新生。在品种改良上,合作社与塔里木大学联合培育的"漠夏1号"葡萄,糖度比普通品种高3个百分点,耐储运时间延长5天;自主培育的羊肚菌菌种,抗逆性提升40%,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这些"科技果实"通过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变成风干羊肚菌、樱桃果酱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
"上林下菌"的生态种植模式更是成为技术推广的样板。樱桃树为羊肚菌遮挡强光,羊肚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菌丝体改良土壤,二者形成完美共生。2023年,这项技术在阿克苏地区推广1200亩,帮助5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过去觉得戈壁地只能种棉花,现在才知道,科学种植能让石头缝里长出'金疙瘩'。"周小玲感慨道。
为让技术扎根田间,合作社建立"专家领衔+骨干带动"培养机制。每周三,塔里木大学的教授会来到基地举办"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农户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合作社每年选派10名社员赴山东、浙江等地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五年来,合作社累计培训农户1200余人次,培养出26名"土专家""田秀才"。
品牌引领:
从"地域特产"到"全国名片"
在上海某生鲜超市的"新疆特产区",锦禾果蔬的"果小莓"草莓和"漠夏光年"葡萄被摆放在显眼位置。"这是我们今年进入的第15个一线城市商超系统。"周小玲介绍,通过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举办"云端品鉴会",产品已覆盖北京、广州等30多个城市,年外销额突破800万元。
品牌影响力的背后,是严苛的品质管控。从种植环节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到加工环节的无菌车间生产,再到物流环节的全程冷链,合作社制定了18项内控标准。"每批产品都要经过36项农残检测,合格后才能贴标出厂。"周小玲展示的检测报告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国际市场的大门也逐步打开。2023年,合作社的风干羊肚菌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出口至德国、法国等国家,每吨售价达80万元。"我们正在搭建跨境电商平台,计划三年内让新疆特色果蔬走进更多海外家庭。"周小玲说,合作社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经销商签订合作协议,首批出口订单将于今年秋季发运。
品牌增值让农户分享到更多收益。社员种植的樱桃,经分级包装后,优质果每斤售价达120元,是普通收购价的3倍。"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设计,我们只管种好果子,不愁卖不上价。"社员唐开学的5亩樱桃,去年通过"农超对接"卖出了20万元。
责任担当:
绘就乡村振兴"共富图景"
锦禾果蔬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在十团,合作社投资200万元修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吸引周边20多个连队的农户前来交易。"我们还与脱贫户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回收产品时每斤加价0.5元。"周小玲介绍,五年来,合作社累计为脱贫户发放帮扶资金68万元,帮助12户脱贫户稳定脱贫。2023年,合作社获评兵团"联农带农奖",成为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的典范。
生态效益同样显著。通过推广滴灌技术,基地用水量较传统种植减少60%;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措施,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以前地里的秸秆要么烧掉要么扔掉,现在合作社统一粉碎还田,既环保又省钱。"农户胡方燕算了一笔账,使用有机肥后,每亩化肥成本降低80元,农产品品质还提高了。
面向未来,锦禾果蔬的五年规划已清晰绘就:扩建500亩种植基地,开发樱桃罐头、菌菇保健品等5种深加工产品,打造数字化农业示范园。"我们要让'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复制推广,带动更多农户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周小玲的话语里充满信心。
从戈壁滩上的小小棚室,到辐射全国的现代农业合作社,锦禾果蔬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创新、奋斗与共富的故事。它的成长轨迹,正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新农人用智慧唤醒土地,用创新链接市场,用担当带动共富,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民营企业的精彩篇章。正如周小玲所说:"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扎根土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事业。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让乡村更富裕、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