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夏泾源县的菌菇大棚,湿润的菌香里满是丰收气息。河北村大棚内,妇女们麻利采摘平菇;冶家村香菇大棚中,肥厚的香菇装满竹筐,一张张笑脸映着增收的喜悦。
“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10元,还能照顾娃!”河北村村民马香琴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泾源县立足林多地少实际,将菌菇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以“强龙头、树品牌、促增收”为目标,打出政策扶持“组合拳”:《2025年菌菇产业专班工作方案》,出台4项奖补政策,投入3000余万元完善产业配套,建成5个菌棒生产车间、4个菌菇交易中心、6家分拣配装企业。各乡镇还与菌棒企业签订“订单生产”协议,为产业发展筑牢“压舱石”,让菌菇产业有了坚实后盾。
2011年落户的皇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宁夏泾源县首家闽籍企业,如今年产鲜菇45万斤,季节性用工60至80人,年产值达500万至600万元。
在公司工作13年的技术工人马六斤说:“学到了大棚维修、香菇种植等技术,每月工资4500元,年底还有补助,工作稳定得很。”今年,宁夏菇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8亩羊肚菌销售额达200万元,眼下正紧张采摘赤松茸。“宁夏泾源县的地理优势、政府支持加上工人肯干,产品能远销东南亚!”公司负责人胡仁立说。宁夏博盛食用菌有限公司则联动3个乡镇21个行政村,带动240户群众发展小棚种植,产品覆盖多省区。
“高校院所+企业+示范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庭院经济”“年终分红”等方式,把农户牢牢绑在产业链上。河北村依托菌菇产业园区等,带动57人稳定务工,辐射周边12个村130余人就业;泾河源镇300余座菌菇大棚,让200余户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
截至目前,泾源县已上架菌棒1000余万棒,培育11个林菌基地、18个种植示范村,43个村集体经济参与菌菇产业,带动1450余户农户种植。从引进外地企业到本土产业壮大,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泾源县用小小的菌菇,铺就了“群众增收、集体增效、产业增值”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拥抱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