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上午,2025红托竹荪产业发展大会暨“黔菌”产销对接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科技赋能·生态共生——构建红托竹荪全产业链振兴之路”为主题,汇聚来自全国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种植大户,共探红托竹荪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贵州省食用菌工作专班常务副班长卢熙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向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晨阳,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原副院长谭琦,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长田,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秘书长刘自强等重要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在前排就坐。
开幕式由贵州省菌物学会理事长朱国胜主持。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向华,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贵州省食用菌工作专班常务副班长卢熙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先后致辞。
贵州省菌物学会理事长朱国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向华指出,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特色优势品种,在政府支持和科技推动下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省农科院团队选育认定了红托竹荪新品种3个,建立了液体菌种和袋料菌棒生产技术、菌棒脱袋覆土栽培技术,红托竹荪菌种菌棒生产周期由1年缩短至4个月,栽培周期由18个月缩短至6个月,新品种新技术已应用推广至全国10余个省。面对当前产业难题,向华副院长强调需凝聚全国政产学研力量,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共同推动红托竹荪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农科力量。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向华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虽未能亲临现场,但特地委托吉林农业大学李长田教授宣读贺信,表达了对本次大会的关心与支持,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贺信中指出,食用菌是关乎国计民生和践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珍稀特产,营养丰富、价值独特。李玉院士充分肯定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成就,构建了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从林下栽培到标准化生产、深加工的重大跨越,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和生态民生协同发展的优秀范例。针对未来,他提出三点希望:坚持科技赋能,加强种源攻关与智慧栽培;坚持市场导向,打通产销通道提升品牌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守护优质食用菌生产净土。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贵州食用菌产业再创佳绩。
李长田教授宣读李玉院士贺信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指出,贵州应立足本地特色,大力发展以红托竹荪为代表的特色食用菌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他表示,贵州地理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郭理事长强调,我国菌物物种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实现人工栽培的种类有限,贵州应避免盲目跟风其他省份的大宗品种,而要重点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红托竹荪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但其品种选育、栽培和加工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亟待科研攻关。他呼吁贵州省内外学者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红托竹荪等特色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最后,郭理事长表示,中国菌物学会将继续支持贵州省菌物学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贵州食用菌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贵州省食用菌工作专班常务副班长卢熙莎表示,贵州生态优越、资源丰富,是全国珍稀食用菌的重要产地。近年来,贵州建立专班推进机制,聚焦菌种研发与资源保护,已收集资源2.2万份,认定地方特色品种13个,改建菌材林基地超100万亩,菌渣综合利用率超90%。产业规模从全国第十四跃居第七,增速全国第一,去年产量72.9万吨、产值106亿元,成为食用菌新兴产区的旗帜。她指出,当前贵州正加快构建从研发、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本次大会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和企业家,为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和市场活力。贵州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携手各界共同推动“黔菌”出山、助力乡村振兴,让“小蘑菇”成长为支撑富民增收的“大产业”。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贵州省食用菌工作专班常务副班长卢熙莎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指出,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特色珍稀食药用菌,生态与经济价值显著,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已实现从野生采收、人工驯化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跨越发展。液体菌种液体菌种制棒技术突破,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和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还有“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广泛推广,目前贵州红托竹荪菌种与菌棒产量占全国80%以上,种植户超千户,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杨泳滨强调,省科协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肯定省菌物学会在技术培训、标准制定和产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希望学会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汇聚专家智慧,推动红托竹荪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助力贵州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
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指出,学校始终坚持“扎根贵州、服务地方”,将红托竹荪产业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他介绍,贵州大学依托多个科研平台,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新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建立全周期技术体系;开设特色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培养500余名专业人才,80%扎根基层;通过“博士村长”等项目开展技术培训200余场,推动技术推广至全国10余省。面向未来,王旭副校长提出四大方向:深化协同创新,突破全产业链技术瓶颈;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周年化生产和“互联网+”销售;强化人才培养,增加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国际交流,推动红托竹荪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黔菌”走向世界。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
大会在多项议程中全面推进红托竹荪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秘书长刘自强现场宣布了“织金竹荪”品牌价值21.81亿元。这一权威认定,为织金竹荪树立了市场价值标杆,对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信任、推动产销对接与产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颁发“织金竹荪”品牌价值证书
会上为还为贵州福黔菌业有限公司、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各赞助单位颁发了荣誉奖牌,以表彰其对会议筹备、资源协同与产业生态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各家企业的深度参与,为红托竹荪全链发展注入了坚实动力。
“金牌赞助单位”颁奖
为表彰在红托竹荪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大会举行了庄严的颁奖仪式,设置终身成就奖1个、先进集体奖3个、突出贡献团体奖4个、突出贡献个人奖4个、优秀个人奖17个及发展优秀奖12个,共六大类奖项。胡宁卓先生因开创红托竹荪系统研究、推动产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杰出贡献而获得终身成就奖。另有织金县竹荪专班、纳雍农业农村局、安龙县林下经济产业服务中心等数十家单位与个人分获各类奖项。
终身成就奖胡宁卓(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向准代领)
最后,进行 “黔菌”体验餐厅授牌仪式,贵州泰韵餐饮服务有限公司、黔大叔臻品餐厅、格桑花开蔬食餐厅、贵阳观山湖黔蘑菇四季餐厅成为首批授牌单位,为消费者提供了品尝和了解红托竹荪及各类黔菌美食的平台,对推广黔菌文化、提升黔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
黔菌”体验餐厅授牌
当天上午还继续进行主旨报告环节,深入研讨红托竹荪产业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策略。
本次大会将持续至9月15日,后续将组织参观长顺、织金、纳雍等地的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与生产企业,开展深入产销对接与经验交流。
本次大会由中国菌物学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食用菌专班、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指导,贵州省菌物学会、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贵州省农业微生物全省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主办,贵州省天麻竹荪育种和栽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大学农学院、易菇网承办,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黔东南综合试验站、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食用菌分会、贵州省食药用菌行业协会、贵州省微生物学会、贵阳市蔬菜学会、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省菌物学会织金分会、贵州省菌物学会安龙分会协办,同时得到了中国食用菌协会、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大学、毕节市农业科学院、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