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卷起千层浪,沃野田畴尽丰景。走进道真自治县梅江村蘑菇农庄,青山绿水之间,放眼望去,一座座黑色大棚连绵不绝,棚内一排排“成熟”菌棒琳琅满目,一朵朵争相冒头的小香菇探出“小脑袋”,分外惹人怜爱,一阵微风吹过,散发出一片清香。
“你看这个菌长得真好,这个菌成色真的可以,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菇农李远忠正在采摘鲜菇。
今年李远忠上架的“成熟”菌棒,从上棒到第一茬出菇仅用了10天,出菇量也大大增加,预计单根菌棒的收入也从种植老式菌棒的4.5元增加到8元左右。
“我们现在是在同辉公司统一培养菌棒。”李远忠介绍:“以前公司提供的菌棒,养菇周期比较长,现在公司培养房配套设施非常恰当,所培养出来的菌棒,上棒就出菇,并且质量很好,现在这个成熟菌棒就比我们之前自己养的棒效益好得多,所以我完全有信心把自己的菌棚经营好。”
这是一场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创新革命,菇农的增收致富得益于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大量的科研投入,而同辉公司的科技创新,则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加持赋能。
在道真自治县上玉工业园区的同辉公司香菇成熟菌棒培养房,明亮的灯光下,食用菌菌棒培养室,凉意十足,重重叠叠的菌棒码成山。公司生产负责人刘远航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成熟菌棒培养房,是东西部协作项目,得到了珠海高新区的帮助,这些菌棒通过高温蒸煮消毒后,再拿到成熟培养房进行恒温培养,目前储存的菌棒已有100余万棒,随时可满足全县菇农上棒。”
食用菌产业是道真自治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由于气候、海拔等因素影响,香菇菌棒的生产周期和养棒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出菇质量和菇农的信心。
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情况,粤黔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道真小组在深入调研分析,聚焦道真“一县一业”食用菌产业,2023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200余万元,谋划实施了道真县食用菌产业香菇成熟菌棒培养房二期改建项目,在同辉公司改建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香菇菌棒网格培养菌架4500个、菌棒生产设备(全自动装袋机)10台;2024年投入协作资金300余万元,为公司18间香菇菌棒培养房新增柜式变频新风净化设备36套、柜式变频恒温设备36套、送风风道862立方米、风筒3000米、智能电控箱36个,通过在培养房控制温光湿气,在恒温无强光照下养菌,菌棒投放到大棚后,只需要养棒一周即可出菇;2025年投入协作资金500余万元,建设食用菌菌棒木屑粉碎加工厂,补齐原材料供应链短板,有效降低香菇菌棒生产成本,把食用菌种植从“两年三季”变成了“一年两季”,有效提升了出菇质量、产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也大大增加了菇农的收入和种植信心。
珠海高新区助力道真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只在项目上帮助。粤黔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道真小组还积极强化金融支持,立足道真企业融资“门槛高、缺渠道、差担保”等现状,安排协作资金300万元实施主导及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贷款项目,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截至目前,已为食用菌龙头企业同辉公司提供500万元担保贷款,为道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金融活水”。
自珠海高新区结对帮扶道真自治县以来,两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积极发挥协作资金作用,累计投入协作资金8100余万元,助力食用菌产业在规模上做大做强、在技术上攻坚突破、在价值端延链补链。道真食用菌从“不敢种到争着种”“政府建到群众建”“找销路到平台订”、“单一式到立体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产业“接二连三”、聚链成势。2025年上半年,投放食用菌1.05亿棒,实现产值3.95亿元。道真菇,已成为仡乡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在仡乡大地续写新的“菇”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其伦
道真融媒体中心记者 隆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