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刘伟专栏 » 正文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九) ——不同品种的羊肚菌栽培研究


    【发布日期】:2018-03-22  【来源】:易菇网  【作者】:刘伟
    【核心提示】:不同羊肚菌品种的生态环境、生长区域是不同的,如低海拔平原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大多以黄色的粗柄羊肚菌、羊肚菌为主,而云贵川地区则拥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包括现阶段大面积栽培使用的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以及尖顶、高羊肚菌等等。
      紧接前文,上一篇我们梳理了粗柄羊肚菌的栽培研究。
      “羊肚菌”是一个通俗的称谓,包含着不同的品种,据近年来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表明,截至目前,全球接近有69个系统发育学种,这里的系统发育学种和我们中文文献里看到的各个品种:粗柄羊肚菌、尖顶羊肚菌、黑脉羊肚菌、美味羊肚菌、庭院羊肚菌等等并非有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分类和命名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我国的分类学家加把劲,将其梳理清楚。
      不同羊肚菌品种的生态环境、生长区域是不同的,如低海拔平原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大多以黄色的粗柄羊肚菌、羊肚菌为主,而云贵川地区则拥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包括现阶段大面积栽培使用的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以及尖顶、高羊肚菌等等。
    不同品种的生理需求可能是不同的,在驯化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尝试不同的栽培模式是新品种驯化的一个可选方案。
      接下来我们就历史中的另外三种羊肚菌的驯化研究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尖顶羊肚菌的栽培研究
      
      1、陈慧群等(1997)报道了对尖顶羊肚菌的栽培驯化实验。作者所用的原种、栽培种原料如下:木屑、麸皮、蔗糖、松针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或木屑、麸皮、蔗糖、石膏等;遗憾的是文中并未对详细配比做具体的描述。
      栽培方法:播种前将栽培地耕翻整细,四周起埂,厢宽80 ~ 100 cm,厢底撒少量石灰粉,再把培养物混均(培养料成分为:熬过香樟油的樟木渣块、杂木屑、核桃木渣、玉米芯、玉米杆等),铺一层料播一层菌种,最后覆盖1 ~ 2 cm 厚细腐殖土,再均匀加盖干净稻草,为了保温、保湿还需架小拱棚覆塑料薄膜。
      作者根据栽培出菇情况得出几条主要结论:
      1)栽培用的菌种其培养基以木屑为主,添加适当的辅料,培养期内菌种瓶中必须出现较多的菌核;
      2)熬过香樟油的樟木渣块,有促使子实体发育的作用(这也是四川地区民间流传较广的一个小技巧);
      3)形成菌霜以后,温湿度对子实体形成是关键,若遇低温、大雨, 可促使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长出子实体;
      4)羊肚菌发生时,常伴有“粪碗”产生;
      5)栽培环节,覆土1 ~ 2 cm是必须的操作步骤,该覆土层中的微生物的代谢可能对羊肚菌的菌丝具有刺激作用,刺激出菇。
    该栽培技术在细节方面把握较好,是一篇详实的研究报告。(有关上面结论的原理性内容可参看《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
      2、李树森等在2008年,也报道了其团队对尖顶羊肚菌(M.conica)的驯化栽培工作。所用菌种来自野生尖顶羊肚菌的菌柄处组织分离后经过多次纯化获得的纯菌种,优选生长速度快、均匀一致、发达致密的菌种做栽培菌种使用;栽培场地选择秦岭腹地海拔1100 m 的略阳县崔家山稀疏林下及林缘地进行生料栽培试验,山势坐东向西,林木以栎类、桦树为主,灌木以马桑为主。土质为黄砂石土,pH 7.5;栽培方法为下底料层播,如前面姚秋生(1991)所述相似进行栽培;管理阶段注意水分控制,并适当营造4~16℃的温差刺激,促进出菇;栽培实验指出,1998 年在房屋基地栽6 m2,次年3月22 ~ 26日,出菇15朵,总鲜重440.2 g;1999 年在林下山间谷地栽6 m2,2000 年3 月下旬形成子实体原基30 多个,但由于气温急剧下降0℃以下,全部冻死;2000 年在林缘边、坡向朝西的缓坡地栽6 m2,2001 年3月下旬长出子实体22 朵,总鲜重655.6 g。
      肚菌和黑脉羊肚菌的栽培研究
      
      李素玲等(1999)研究了羊肚菌(M.esculenta)和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两种羊肚菌在不同栽培原料上和不同栽培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菌核的培养特征以及子实体的形成特征。结果表明,菌核是羊肚菌子实体产生的重要标志和重要阶段;光照、温度和湿度是子实体形成的关键因子;北芪渣对菌核和子实体的形成有刺激作用;人工栽培适宜在杨树林地和苹果园进行;草木灰和杨树根土可促进羊肚菌子实体的产生。
      作者所使用的栽培方法是:阴半阳、水源方便的苹果园和杨树林地, 挖100 × 60 × 30 cm的坑,将坑内翻整平,撒一层细沙,沙土拌匀后浇透水,坑底和四周撒一薄层石灰粉,下垫1 ~ 2 cm厚的平菇熟料,将发好的菌袋脱袋后横摆放于坑内,四周和菌棒上填充和加盖1 ~ 1.5 cm厚的平菇熟料,最后覆盖1 ~ 2 cm厚的草木灰和细腐质土,再在土表喷雾状水,覆盖一层塑料膜以保温和保湿。
    作者最后在文中也指出,虽然通过几年的试验最后获得了子实体,但与其它食用菌的栽培相比,获得羊肚菌子实体数量极少,生物效率极低,且不能重复生产,所以羊肚菌栽培技术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突破。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羊肚菌的驯化栽培历史中,有不少将菌种培养好后进行脱袋覆土,或如本文所述的脱袋后付诸于一定的腐殖质处理,再覆土,营造一定的环境出菇。这和当今的大田栽培技术中下底料、多用菌种过程是相似的,主要是腐殖质含量丰富后的杂菌侵袭以及生产成本问题。处理得当,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出菇效果。
      至此,我们将国内关于羊肚菌驯化栽培方面的代表性文章进行了简单梳理,不难看出,我国的科学家们在羊肚菌的驯化栽培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确定的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限于早期的羊肚菌生理、遗传、分类等领域的薄弱,羊肚菌的栽培驯化研究举步维艰,很多工作无法持续进行,羊肚菌栽培出菇的偶发性、不稳定性成为常态。可喜的是,前仆后继的羊肚菌爱好者们逐渐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下面几章我们将就羊肚菌的林下栽培、小麦套种、室内仿生栽培、菌根化仿生栽培和人工栽培进行梳理,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刘伟授权易菇网独家刊载,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专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专栏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