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羊肚菌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24-02-28  【来源】: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作者】: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团队、河南省科技特派员
    【核心提示】:?羊肚菌肉质脆嫩可口,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极为丰富,长期食用可防癌、抗癌、抑制肿瘤、预防感冒、增加人体免疫力。随着菌种选育、补料技术和人为刺激出菇等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近年来,我市羊肚菌栽培面积迅速增加、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羊肚菌肉质脆嫩可口,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极为丰富,长期食用可防癌、抗癌、抑制肿瘤、预防感冒、增加人体免疫力。随着菌种选育、补料技术和人为刺激出菇等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近年来,我市羊肚菌栽培面积迅速增加、高产典型不断涌现。我市羊肚菌主要在塑料大棚内栽培,由于其抗杂菌能力强,适期种植容易发菌成功;但进入出菇管理阶段,由于原基及子实体对出菇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管理不当,会造成栽培失败。为提高羊肚菌栽培成功率,特将羊肚菌出菇管理关键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生长发育条件。

    (1)温度。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4℃以下低温刺激和10℃以上昼夜温差刺激才能形成原基,原基形成温度为4~16℃,环境温度超过20℃很难诱发原基(谷雨过后)。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0~20℃,最适生长温度为12~18℃。出菇期怕高温,20℃以上停止发育,22℃以上子实体就会死亡,25℃以上子实体完全倒伏死亡,病虫害严重。

    (2)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羊肚菌属于喜湿型真菌,羊肚菌菌丝阶段喜欢土壤湿度高,空气湿度大,太干菌丝体生长缓慢,土壤含水量超过35%,菌丝体无法正常生长,导致减产或绝收。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阶段,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应达到25%~35%,确保土壤湿度高于发菌期低于催菇期,但含水量过大会导致幼菇死亡或菌柄基部发黄和腐烂。原基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子实体生长阶段不低于85%,晴天午后尽量大于70%。

    (3)光照。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避免强光直射,以免强光造成子实体灼伤,诱发畸形菇。散射光有助于诱发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按四阳六阴调控,晴天正午大棚内光照强度控制在2500~3500勒克斯。

    (4)氧气及二氧化碳。羊肚菌喜欢氧气,但怕风直接吹。畦面拱起小拱棚,薄膜四周不压实,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催菇。

    (1)催菇时机。一是生理成熟,主要指菌丝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储备足够的营养,判断标准是,播种后65~70天,畦床上的菌霜逐渐消退,或菌霜颜色从白变黄;外源营养袋重量明显变轻,里面充满羊肚菌菌丝。二是外在的环境条件适宜出菇之后菇蕾的正常生长发育。当地表5厘米土壤最高温度达到8℃以上,并持续7~10天可进行催菇,常结合15日天气预报作出判断,以15日内气温持续上升为准。升温前两天催菇有利于原基快速分化为幼菇,提高原基的分化率。我市羊肚菌催菇时间一般在2月中旬到3月中旬(农历正月十五左右)。

    (2)催菇方法。催菇是通过人为操作刺激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温度、水分、湿度、光线等刺激。催菇包括揭地膜、撤外源营养袋和补水三个步骤。

    1)揭地膜。催菇前10~15天晾棚(通风排湿),揭掉黑色地膜,让土壤表面泛白干燥。揭膜之后,充足的氧气以及突然的光线刺激能诱发原基形成。

    2)撤营养袋。撤去外源营养袋,造成输送营养的菌丝断裂,诱发原基形成。在喷出菇水之前撤掉污染的营养袋,如果营养袋很轻说明营养已经吸收完毕,可一起撤掉;如果播种时间较晚,营养袋内营养没有充分吸收,可不撤袋。

    3)补水催菇。补水可促使羊肚菌菌丝扭结成原基。补水时应补大水,确保土层30厘米以下透墒,一般畦沟内有少量水即可。通常利用雾化旋转喷头或微喷带补水,可以先喷水一个小时,停2~12小时,等水渗下后再喷水直到土层30公分以下透墒为止。如果一次补水补足,土壤表面容易板结、变硬。不提倡大水漫灌、浸泡补水方式。补水后焖棚保温、保湿,温度控制在5~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90%~95%之间,3~5天后可见原基。补水后棚内保温、保湿效果好,则出菇好。补水一周以后如果菌霜没退或没现原基的可以再补水一次。

    3.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要做到勤观察、细管理,调节好环境温度、土壤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避免温度骤升、骤降、空气干燥、土壤含水量不足或过大。

    (1)原基形成期。催菇后3~5天,在畦床表面看到蚕籽大小的白色水浸状球形物,即是羊肚菌原基,原基直径1~2毫米时,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地温控制在7~12℃,光照三分阳七分阴。此期的主要工作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做好原基的保育工作。

    (2)原基分化期。原基形成后5~7天,原基顶部开始突起并呈现灰色,连接着土壤的基部开始膨大,即进入原基分化期。原基生长到1~2厘米,开始分化出菌柄和菌盖,形态特征明显。原基分化期,棚内温度维持10~22℃,尽量控制在7~17℃,空气相对湿度90%~95%,有散射光照。刚现原基或菇蕾没出整齐时,如果平放在营养袋上的温度计显示温度达到20℃,但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可不通风;如果超过22℃,可打开大棚顶部或肩部通风口通风,把温度降到20℃以下。注意测量温度时,可把温度计放在营养袋上面,以原基周围10厘米左右的温度为准。采用少量多次雾化喷水的方法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太高会使羊肚菌原基损伤或腐烂感病。菇出整齐后,超过18℃要及时通风,每天通风2个小时左右。温度忽高忽低、湿度过大、风直吹菇体、覆膜缺氧等会造成菇蕾死亡。常用调控措施有大棚外加盖遮阳网或草帘、大棚内加盖小拱棚、棚外喷淋、裙膜揭盖、两侧通风、顶部通风等。

    (3)幼菇期。随着原基不断膨大,菌盖颜色逐渐加深,脊部逐渐隆起加厚,出现凹坑,逐渐发育形成幼菇。幼菇经过20~25天发育成成菇。幼菇发育阶段已经可以抵御一定的恶劣环境条件。当子实体长到3~5厘米,继续控制棚内温度在10~22℃(适宜温度15℃上下);空气相对湿度85%~90%;土壤含水量25%~35%。是否需要补水,主要依据土壤是否泛白、捏着是否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95%之间则不需要补水。此期温度一升高,水分就会很快挥发,空气相对湿度马上会下降到70%左右。适当加大通风量,结合棚温每天通风2~4小时。防止高温、高湿及昼夜温差过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4)成菇期。成菇期是决定商品性好坏的重要阶段。正常管理条件下,从原基发生到羊肚菌成熟需要25~30天,温度低,羊肚菌生长缓慢,但菌肉较厚,单菇重量大;中后期,由于环境温度偏高,子实体生长较快,通常色浅、肉薄。此期棚内气温控制在16℃以下,土壤内5厘米处的温度在8~12℃最好;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该阶段可放宽浇水条件,土壤缺少时可采用喷雾等措施补水,但避免积水。在成菇期,一般中午通风,防止高温高湿,以减少病害的发主;菇长到10厘米,超过15℃可全天可通风。

    (5)注意事项。5厘米以下的幼菇尽量不喷水,但是,如果空气太干燥,需要增加湿度时可采用少量多次微喷的方法,一般在早、晚喷水,每次喷水量以够一天的水份蒸发为宜。避免中午喷水,中午棚温太高,喷水会形成温差刺激,对子实体生长不利。

    4.病虫害防控。

    催菇后,在大棚内悬挂黄板、诱虫灯诱杀害虫。对蛞蝓、蜗牛等软体动物,可在地表撒施四聚乙醛。出菇阶段最先在畦面出现盘菌(地碗菌),预示羊肚菌子实体也开始发生;畦面上少量的伞菌,危害不大,但大量发生时,应及时手工清除。土壤湿度过大,特别是大水漫灌的田块,容易在子实体上形成大量白色霉菌,致使子实体慢慢腐烂,这是镰刀菌、拟青霉菌等病原菌的危害症状,这时应该保持良好的通气,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抑制病原菌大量繁殖。一般不要施用农药控制。

    5.采收和加工。

    (1)采收。当羊肚菌的子实体不再增大,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重量为整个生产过程中最重的阶段,肉质厚实,有弹性,有浓郁的羊肚菌香味时,即为成熟。成熟的羊肚菌子实体需及时采摘,若不及时采摘,极易造成羊肚菌过熟,商品性状质量下降。

    (2)加工。采摘后来不及销售的鲜菇要及时干制,可用烘干机进行干制。烘干彻底的羊肚菌装入密封的塑料袋内储存。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