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季进行制包作业的秀珍菇、香菇、茶树菇等食用菌基地企业,主要管理好菌包/棒发菌环境的卫生、温度、湿度等条件。除做好生产场地的清理卫生以及消毒杀虫以外,需要特别注意管控好发菌环境的温度条件。
食用菌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一般是在20~2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菌丝萌发定植快,可有效地提高菌包/棒的成活率及成品率。冬春低温季节生产的香菇菌棒接种后,须采取加温、覆膜保温等措施,提高培养环境温度,尽量维持正常菌丝生长温度10天左右;覆膜保温培养期间,定期观察,湿度过大,膜内水珠多,要在气温高时换气排湿,防止闷湿环境造成杂菌发生及爆发。菌丝“碰圈”后要及时散堆,同时适时刺孔增氧,降低堆码密度,加大换气频率,防止发生菌丝闷堆缺氧和高温烧棒现象。定期翻堆,香菇菌棒可10~15天一次,翻堆时发现污染菌棒及时挑出单独处理。
(一)香菇菌棒春季补水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春季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尽管气温适宜出菇,但由于出过若干潮菇后,菌棒失水严重,往往因水分短缺影响出菇。采收后的菌棒需进行暗光养菌,养菌时温度可控制在22℃~24℃,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5%,菌棒含水量50%左右,每天定时适当通风。经7d~10d,当菌棒穴孔中长出白色菌丝,并有淡棕色分泌液时养菌结束,进入补水催蕾阶段,开始一个新菇潮管理。
对香菇菌棒补水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补水量,第一茬菇采收后,培养料营养还较丰富,水分含量也较高,补水量宜少些;出二茬菇后,培养料营养减少,水分含量降低,补水量就可多些。二是须应用清洁干净的溪水或地下水,不宜使用池塘水和沟水,防止杂菌和害虫通过补水带入菌棒中,引发病虫危害。三是补水时注意温度变化,当温度高于20℃时,补水量应少或用浇水方式补水,当温度低于20℃时,补水量可适当增加一些。
(二)低温季节增温、保温出菇管理措施
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管理,若遇连续低温,正在出菇的菇房/棚要采取保温或增温措施,使菇房/棚温度维持在8℃~10℃以上。主要保温、增温措施包括: 夜间加厚棚顶覆盖物;门上挂绒毯等门帘,早、晚关严门窗保温;晴天中午前后开门窗通气;雨雪天气仅开背风通气孔进行短时间通气,有寒流或大风天气,将门窗及通气孔关闭,以防冷空气侵袭;天晴时拉开遮盖物增加光照增温,光照强时最好在棚膜下、菌棒上方加设一层遮阳网,起到遮光保温作用。如有热风炉等加温设施的,可加热提高菇房/棚温度,但须注意防止烟气排入棚内,引起中毒。另外菇棚的清沟排水工作也要做好,以降低雨季棚内湿度,改善菇质。
(三)大球盖菇、羊肚菌春季管理要点
若开春回温早、升温快,需及早在棚膜外加盖遮阳网,或换成既有合适的光照,也可以降低棚内温度的绿白膜,维持棚内温度稳定,防止气温剧烈波动造成的硬开伞、死菇等现象,有利于保障产量和质量。防春季升温快、温度波动大的管理措施,对大球盖菇、羊肚菌等温度敏感、品相要求高的菇种尤为重要。
(四)黑木耳春季防流耳、烂棒管理要点
有些地区春季往往阴雨连绵,须保持排水沟顺畅、耳场不积水,有条件可以搭薄膜避雨棚,避免耳棒长时间淋雨,同时须注意保持棚内通风良好,防春季黑木耳流耳、烂棒。
同时,春季黑木耳管理中,须做好耳场杂草清除,保持场地及周围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病棒等工作,防杂菌、害虫侵入危害,引起流耳、烂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