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生产经验 » 正文

    2025年山东省平菇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5-09-16  【来源】: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核心提示】:我省发布秋冬季平菇熟料/发酵料农法栽培技术意见:明确8-11月适播期、5种低成本配方、发酵/熟料双模式、菌墙小孔出菇、变温刺激、CO?<0.06%、散射光≥6h、5-7天采收等关键参数,配套褐腐病、眼菌蚊等绿色防控及寒潮、连阴雪防灾减灾措施,为农户周年稳产、提质增效提供标准化指引。

    我省是平菇生产大省,秋冬季是我省平菇农法栽培的主要栽培季节。为指导各地切实做好平菇的生产管理,根据我省今年气候条件和平菇生产特点,特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生产管理技术措施

    (一)生产模式

    根据栽培方式,目前我省平菇大多数是农法栽培,少数为工厂化生产。根据培养料处理方式,有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三种方式。目前我省农法栽培以熟料或发酵料栽培为主,工厂化生产主要采用熟料栽培。

    (二)栽培场地与设施

    栽培场地应选择便于排水,利于控温、控湿、遮阳的地方,远离工业“三废”排放、污染区域。

    栽培设施条件要求简单,可采用日光温室大棚、简易大棚、林地拱棚、地沟拱棚、闲置大棚、空闲房屋,也可以是闲置的鸡棚、鸭棚等,只要通风保温条件良好都可栽培平菇。

    (三)栽培季节

    平菇可进行周年栽培,早秋栽培一般8月下旬装袋接种,9月底至10月初开始出菇。秋冬栽培一般十一前后装袋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出菇。晚春栽培一般3月中上旬装袋接种,4月下旬或5月上旬出菇。

    (四)菌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秋冬季栽培选择耐低温、抗寒、柄短、肉厚、出菇整齐、转潮快、耐贮运的品种。应从具有菌种生产资质的厂家购买菌种。

    (五)菌种菌包规范化生产

    1.原料和栽培配方。栽培平菇原料非常广泛,本着“就地取材,降低成本”的原则选择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药品。调节合适的栽培配方,以棉籽壳、玉米芯、棉渣、豆秸等为主料,以麦麸、豆粕(饼)、花生粕(饼)、棉籽粕(饼)等为辅料,同时添加适量的石灰、石膏等,调节酸碱度。

    推荐配方一:棉籽壳(磨盘、圆盘剥壳机加工)98%,石灰2%;配方二:棉籽壳(对辊式剥壳机加工)80%,麦麸18%,石灰2%;配方三:玉米芯40%,棉籽壳38%,麦麸15%,豆饼粉5%,生石灰2%;配方四:棉渣48%,玉米芯32%,麦麸15%,豆饼粉3%,石灰2%;配方五:豆秸40%,玉米芯40%,麦麸15%,豆粕3%,石灰2%。

    2.培养料配制。

    (1)发酵料栽培:发酵过程要时刻关注料堆内温度和气味,一般棉籽壳发酵5~7天、玉米芯发酵7~12天,温度低时适当延长。料堆一般底宽2~3米,高1~1.2米。低温季节料堆大,高温季节料堆小,控制料堆中心不超过70℃。当料堆中心温度达到65℃时开始计时,保持24小时后第一次翻堆,以此方法共翻堆3~4次,一般翻堆3次。但是如果翻堆3次时料内仍存有氨气味,就要再翻堆1次,以防止料内氨气对菌丝造成毒害。注意发酵过程中不可以再加生水,同时时刻注意天气情况,避免料堆雨淋。

    (2)熟料栽培:按配方比例称取原材料,将棉籽壳、玉米芯充分预湿,均匀撒入粉碎好的豆粕(饼)、麸皮、石灰等原料,加水,然后充分混匀、搅拌,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5%,以手捏培养料,指缝见水不滴水为宜。酸碱度pH7.5~8.0为宜。

    3.菌包制作。

    (1)发酵料栽培:栽培袋选用塑料袋为厚度0.03毫米,大小为(24~27)厘米×(48~54)厘米的低密度聚乙烯袋。一般控制每袋干料重量1.3~1.5千克。菌袋两端应设有6毫米直径的透气孔,孔洞数量一般为6~8个。采用人工装袋或装袋机装袋。

    (2)熟料栽培:菌袋选用低压聚乙烯袋,筒袋宽度和长度的选择取决于季节,一般早秋应选用(20~22)厘米×40厘米为宜,中秋及晚秋选用(22~25)厘米×45厘米为宜,料袋大,营养足,出菇期长。可采用装袋机装袋和人工装袋两种。装袋后马上常压灭菌,温度升到100℃,维持10小时,焖锅10~12小时,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冷却,准备接种。

    4.接种。

    (1)发酵料栽培:装袋和接种一般同时进行。人工装袋和接种前预先将袋子一端扎绳,然后平铺菌种置于袋子底部,之后开始装料,装袋时要适度压实,使袋内料四周紧中间松,不宜过紧或过松,装料至离袋口约10处,再平铺一层菌种,最后系绳。接种量按干料重量的15%计算。

    (2)熟料栽培:可使用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液体菌种接种量每袋15~20毫升。

    5.发菌。

    一般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恢复。科学控制发菌温度,保持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27℃之间,密切注意料温变化,坚持温度宁低勿高,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散热措施,降低培养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0 %以下,注意通风,避光,培养过程避免光刺激。

    (六)科学出菇管理

    当菌丝逐渐浓白并有大量黄褐色水珠时,立即排袋出菇。菌袋按墙式排列,一般排6~7层,中间留走道,排袋前地面应压实并铺上塑料薄膜,以防出菇期间“倒垛”。采用小孔定位出菇方式。发菌时扎孔的菌袋不再开口,未扎孔的菌袋,用消毒刀片每菌袋两端各划2道长3 ~4 厘米、深1.5 ~2 厘米的竖划口,使用套环的菌袋将封口遮盖物去掉即可。

    1.温度管理。平菇是变温性结实性菌类,变温刺激有利于平菇子实体的形成。低温和较大的温差,利于刺激平菇原基分化。冬季利用棚内昼夜温差即可刺激菇蕾形成。出菇阶段白天温度应保持在10℃~20℃为宜,晚上最低温度不低于5℃。

    2.湿度管理。菌包进菇棚后要打一次出菇水。棚内湿度保持在维持在85%~90%。子实体形成初期以空间喷雾加湿为主,以少量多次为宜,保持地面湿润,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当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时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当平菇菌盖大多长至直径3厘米以上时,可直接喷在菇体上。

    3.通风管理。出菇期间应保证通风良好,空气充足,室内CO2浓度最高不得超过0.06%,一般冬季在白天中午温度高时进行大通风。

    4.光照管理。平菇子实体的形成必须有光线的刺激,散射光可以诱导早出菇、多出菇,出菇阶段每天应保持有6小时以上的散射光,但不能阳光直射以免把菇体晒死。早秋栽培的外界光线较强,应注意加装遮阳网,避免菇体晒伤。冬季外界光线弱,棚内进光量可适度加大,以满足子实体生长需求。

    (七)适时采收

    在适宜条件下,平菇子实体原基形成后5~7天(即7~8分成熟时),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颜色由深变浅,孢子尚未放射,此时为最佳采收时期。采收前菇盖上要喷1遍水可有效避免菌盖边缘破损降低商品性,采收时拿住子实体旋转掰下即可。

    (八)转潮管理

    平菇采收后,及时清除菇根、病菇、烂菇等。棚内暂停喷水3天,使菌丝恢复生长。之后进入下茬菇的出菇管理。

    二、病虫害防控

    主要病害有褐腐病、黄腐病、褐斑病、锈斑(点)病、线虫病;主要虫害有眼菌蚊、瘿蚊、跳虫、菇螨等;主要杂菌有胡桃肉状菌、木霉、青霉、曲霉、毛霉、脉孢霉等。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实施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做好科学管理;搞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保持清洁生产;菇棚内采用安装黑光灯、杀虫灯、悬挂黄板等措施进行防治害虫。菇棚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60目孔径的防虫纱网,菇棚门口挂封窗纱,避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并诱发杂菌污染。

    三、科学防灾减灾

    种植前,对菇棚进行全面检查。使用钢丝、钢缆等材料,将棚架的立柱、拱杆等关键部位进行捆绑加固,增强整体稳定性,防止大风、暴雪导致棚体坍塌。老旧棚室要及时更换破损的棚膜和锈蚀严重的骨架。对线路、水管进行检查和防护,对塑料膜、遮阳网进行加固,在棚顶覆盖防寒毡或棉被,并在棚门、通风口处悬挂厚门帘,减少热量散失。对菇房、出菇棚四周排水渠进行疏通清理。

    1.寒潮天气:发菌期的平菇菌包堆集在一起覆盖薄膜、保温被;及时清除菇房(棚)顶部及周围蓄积的冰雪,防止菇房(棚)倒塌。出菇期的平菇应暂停浇水、喷雾等催菇措施,采取关闭棚门,增设二层塑料膜、棉毡、草毡等措施进行保温增温,待气温回升后进行通风增氧。

    2.连续阴雨(雪)天:减少喷水,加强通风(中午短时通风),防止高湿诱发病害;若棚内光照不足,延长补光时间至10小时/天。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