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发菌期管理,及出菇方式和操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9-06-26  【来源】:百家号清夜游词
    【核心提示】:发菌期管理,及出菇方式和操作要点
    微信图片_20190626095314
    图源:百家号/清夜游词
          发菌期管理:培养场地与菌袋排放菌袋的培养场地可选择在培养室、简易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场所,要求培养场所干净、干燥,周围清洁卫生。也可以选择在露地培养,露地培养菌袋时要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方,同时要搭秸秆防阳光直射。菌袋放置前要对培养场所进行杀菌和杀虫处理菌袋培养期间温度偏高时常采用间隙式或“井”字形方式排袋。间隙式排放时,袋与袋之间预留4厘米间隙码放3~5层上层菌袋的微孔对准下层菌袋缝隙。“并”字形排袋,是将菌袋交叉叠排。这两种排袋方法,利于散热。温度偏低时常采用间隙式排放,可增加垛高,码放10~12层,上面再覆盖秸秆或草苦保温。垛与垛之间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堆倒垛。
          培养环境控制:温度温度决定菌丝生长速度,即发菌快慢,一般观忿上是栽培袋外界的温度,即棚(室)温。同时,菌丝代谢产生不彻底或本来就有的如生料)代谢产生热,使菌袋料可能比棚室的温度高,因此监测袋料温度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应根据室温的变化改变排袋方式和层数,做到温度低能升温,温度高能散热。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适合菌丝生长。当培养室菌袋过多时,将释放过多的呼吸水分,导致空间湿度增大。
          单纯增加湿度对于菌丝生长无害,但促进了着落在瓶肩部、袋口内壁杂菌的萌发,杂菌以栽培料溶出物为营养,杂菌乘“湿”萌发,顺“湿”而入,造成发菌料的污染。因此,利用菇棚作培养室的,在气温高时更应注意降湿。通风菌丝生长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使菌袋或瓶内二氧化碳过高,为消除不利影响,熟料生产的常采用接种时添加棉塞或套环的办法,生料生产的则采用扎微孔的办法,以改善菌袋内外的气体交流。通风可补充室内的氧气不足,降低湿度,但还可改变室内的温度,因此生产中应综合室内外状况决定操作方式光照室外培养的菌袋,应采用搭棚,覆盖草苫、秸秆等方法避免直射光照射。
          菌袋培养期间注意事项:调节温度堆垛发菌后要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注意堆温变化。发菌适宜温度22℃~25℃,高于28℃,应及时散堆,并加大通风量,防止高温烧坏菌丝和污染加剧。温度低于15℃,应增温保温。通风换气菇棚每天应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控制湿度发菌期间适当保持室内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以45%~65%为宜。空气湿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感染;空气湿度过低,培养料中水分容易蒸发,影响菌丝生长。在用杀菌N进行消毒时,尽量用熏剂,少喷雾。
          光线要暗发菌期间注意遮光,防止强光照射。弱光有利于菌丝生长。翻堆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1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的料袋往下垛,里面的料袋往外垛,外面的料袋往里垛,使料袋受温一致,发菌整齐。翻垛时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应将其拣出;若发现有菌丝不吃料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消毒防杂菌培养室经常进行通风管理,杂菌则随空气的交换而流动,很难保持培养室的无菌状态,因此培养室的消毒灭菌是一个经常性的任务,同时还要通过正确调控温度、湿度,防止掉落在菌瓶、菌袋上的杂菌萌发,钻入栽培料,造成杂菌暴发。预防虫害菌丝特有的香味对某些害虫具有引诱作用,栽培料又是一些害虫良好的繁殖场所,因此在栽培袋(瓶)封口处的塑料皱褶、破损菌袋的料内甚至在生料的表面常会黏附有虫卵,生产中在消毒的同时应进行防虫杀虫处理。可在培养室熏蒸灭菌的同时用0.5%敌敌畏乳油一同熏蒸,进行预杀虫处理。移送菌袋当菌丝长满整个料袋后,及时把菌袋移入出菇场地,进行出菇管理
          出菇方式及操作要点:平菇常见的出菇方式有袋栽堆垛出菇、泥菌墙式出菇和地栽覆土出菇3种方式。袋栽堆垛出菇是将菌袋直接排放在一起码出菇。优点是节省劳动力,空间利用率高;缺点是菌袋保湿性较差,失水严重,对产量有影响。泥菌墙式出菇分单排菌袋方式和双排菌袋方式,将菌袋码放一定高度并覆土。优点是保湿性好并能节省空间,产量高;缺点是比较费工,菌袋容易高温烧菌。地栽履土出菇是将菌袋摆放在畦里覆土出菇。优点是保湿、保温性好,容易获得高产;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比较费工。
    微信图片_20190626095323
    图源:百家号/清夜游词
          袋堆垛式出菇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平排在出菇场地上,堆码高度应根据气温的高低而定,气温在20℃以下时,菌袋堆码高度可达5~8层;气温在25℃以上时,堆码高度不应超过4层,堆垛的长度根据出菇场地而定。层与层之间可用竹竿隔开,垛与垛之间的距离一般为60厘米左右,以方便管理菌袋摆放好后进入催蕾期管理袋栽平菇堆垛式出菇开口方式根据不同的商品菇类型、不同的出菇温度、不同朵型及不同的菌盖大小而有所差异。松綁口绳在出菇温度偏高时,可减小开口面或不开仅松绑口绳,通过透气孔现蕾出菇。松绑口绳开口方式,可以减少原基形成数量,避免因大朵菇过密形成蘑菇墙,造成垛温、袋温过高而发生烧菌现象。
          同时,减少原基数量后,子实体朵形变小,菌盖变大;反之,朵形变大,菌盖变小。因此,开口大小还应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决“十”或“一”开口出菇棚内温度偏高,湿度偏低时,仅在袋端面上划“十”或“一”形口,在刀痕处形成菇蕾。这种开口方式,成菇后叶片大、整齐、朵形好,最大的优点是可减少菌袋后期水分的散失。双“”打口沿端面塑袋边缘划2个半圆,形似正反双“C”形。双“C”形接头处不划开,仍保持相连。然后用手轻提袋口,使塑膜与料面形成缝隙,进入新鲜空气。这样,就形成既透气又保湿利于菌丝扭结现蕾的小气候。采用此开口方式棚内湿度不宜过高,生产中不用另外加水增湿。出菇温度偏低和栽培姬菇、小平菇一般按双“C”形开口方式。
          泥菌墙式出菇:操作方法将出过2~3潮菇或是未出菇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排成两排,排与排间距10~20厘米,在间距间撒上细土(最好为菜园土或耕作土),同时在菌袋表面也撒一层细土,然后再排放一层菌袋。一般可排放5~8层,层与层之间均用细土覆盖,最后将最上一层菌袋上的泥土整理成10厘米左右深沟槽状,出菇时在沟槽内注入清水,让水慢慢渗透到底层。这样,各个袋子之间由土层连接在一起,养分和水分可以相互输送。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