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嘉善县蘑菇产业突破瓶颈开始蜕变


    【发布日期】:2012-04-09  【来源】:易菇网  【作者】:薛佳红 金丰 刘文书
      汽车行驶在嘉善县姚庄镇乡间的水泥路上,沿途可见散落在农田里的一个个稻草大棚,那是嘉善传统食用菌产业诞生的“母体”。此行的目的是见证蘑菇大棚在新时代的变迁,而这生产载体变迁的背后,则蕴含着一个传统产业的蜕变。
      姚庄镇素有“中国蘑菇之乡”的美誉,种植蘑菇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全镇蘑菇单季栽培面积已达2000万平方尺,是嘉善“白色”产业带的主导区,也是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嘉善的菇农们遇到了共同的难题:蘑菇栽培季节性极强,每年上市的时间很集中,而有大半年的时间菇房基本闲置。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如何才能拉长蘑菇上市的周期?针对这些问题,菇农们开始在大棚上面做起了文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这里有28个出菇房,总栽培面积9万平方尺。”菇农丁文峰带记者走进了他新建成的蘑菇“大棚”。全然不同于传统蘑菇大棚的模样,这里没有一根稻草,全是钢筋水泥浇筑的“车间”,内壁是清一色的保温材料。
      “如果菇房里面的气温低于8摄氏度,蘑菇就会停止生长,而高于25摄氏度时,蘑菇就会直接死掉,它们对气温很敏感。”丁文峰说,传统的蘑菇大棚是“靠天吃饭”,一年一季,现在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就可以灵活、准确地控制菇房温度,进行恒温生产,而且基本每2个月就能收获一季。
      尽管丁文峰种蘑菇的时间不长,可他在上海有一个4万平方米的蘑菇基地,实践经验很丰富。“传统大棚里的温度不能保证,蘑菇的产量就无法保证;蘑菇季节性地集中上市,供过于求,那么蘑菇的价格就自然无法保证。”说起传统蘑菇大棚存在的弊端,丁文峰深有感触地说,传统大棚种蘑菇用工强度又高又集中,每人每天300元,不仅生产成本增加了,而且还经常会出现“用工荒”。相对而言,眼前的这个工厂式的蘑菇大棚,就不存在这些困扰。
      丁文峰的蘑菇“工厂”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他打算近期育种,等5月份传统蘑菇大棚不再出菇的时候,他的蘑菇刚好上市。反季销售,价格好不说,恒温生产预计每平方尺的产量至少能够提高50%。
      相对于丁文峰种植的双孢蘑菇而言,姚庄镇清凉村张加飞种植的杏鲍菇则“娇贵”得多。“刚开始种蘑菇的时候,我用的是钢管大棚,外面罩上遮阳膜,可是放进去十个菌包,结果近一半长不出蘑菇。”张加飞告诉记者,杏鲍菇的栽培对温度、光照等方面都有要求,现在使用的“大棚”由一整套电脑系统控制,可以随时调节里面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基地还配备了操作间、接菌室、育菌库、出菇房和包装间等,从配料到发酵再到培育,所有的工序基本上都是机器操作,省心省力,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据了解,早在去年1月份,张加飞就开始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试种,经过1年多的尝试和完善,现在已经正式开始采摘。目前,张加飞有10间出菇房,每间放了6000袋左右的菌包,基本每天都能摘上500多公斤。问起利润,张加飞笑着说,这得问财务人员才能算得清楚。
      稻草大棚、钢管大棚,尽管大棚的起点不同,最后却都走向工厂化生产的模式。大棚的变迁,又一次昭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巨大力量,也彰显了一个传统产业突破生产瓶颈,开始它的蜕变之旅。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