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演讲实录


    【发布日期】:2012-05-30  【来源】:新浪农业
    论坛全景。
    论坛全景。

         新浪农业讯 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今日在上海召开。涉农食品业各利益相关方聚于一堂,围绕食品安全、农业投资和发展等问题,把脉问计,共商良策。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我叫John A. Quelch,我会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持人。我首先来介绍一下嘉宾们。一会儿我的朋友,我的老板朱晓明院长会向大家致词,大家知道朱院长在上海工作了非常长时间,他也是中欧的创始人之一。所以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朱院长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另外我们今天的议程有几个小小的变化。我们今天会由张玉香女士给大家做主题演讲,我们的另外一位嘉宾由于个人身体原因,无法出席今天的会议,所以我们今天会由另外一位教授给大家介绍相关的议题。现在我们就有请朱晓明院长致欢迎词。

      朱晓明:尊敬的张部长,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我院与熙可集团举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我要特别感谢张部长,昨天她从北京起飞的时候应该是3点,结果飞机晚点3小时,到上海的时候已经8点多了。她非常的辛苦,是两小时的飞行加上3小时的等待。等到晚上10点半我们还在一起讨论,她准备在今天带来非常精彩的演讲,讲到农商商品如何流通等等。

      这里我介绍一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是从1994年建立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商学院,是由中国政府和欧盟政府两家出资建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两家政府的支持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管理教育界的奇迹。我们学院每年举办高层次的论坛和圆桌会议,为学界精英、政界领袖开创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熙可集团是我院优秀校友企业的代表,这个集团的CEO朱先生是我们EMBA2006和我们的高级管理班的校友。这一次论坛的举办,得到了熙可集团大力支持,因此我非常感谢这家校友企业富有远见的战略目光和对我院工作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多利农庄的张校友,他也提供了很多的支持。

      中国人口占全球19%,耕地面积只有全球的9%,以9%的耕地养活19%的人民,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中国农业一直面临的问题。如何管理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如何从政策和体制上突破“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如何推动资本,改革农业问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发展给了很大的支持和许多政策。差不多每年中央的红头文件的一号文件就是农业。所以大家对农业给予很大的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将开行业之先河,邀请众多的国际、国内的政府高官、行业翘楚和资深学者,以东西方高端对话的形式,共同探讨应该如何加速农业这个行业的健康成长,开启中国农业行业发展的新的征程。

      最后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院长。接下来我们会有三场主题演讲。刚刚朱院长也说到张女士,她是来自于中国农业部,她本身是一位经济师和统计学家,她在中国农业部有25年经验,她是中国农业部的总经济师,现在她也是党组成员之一。 现在我们一起欢迎中国农业部党组成员 张玉香 女士上台。

      张玉香: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今天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在这里开幕。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主要就农业,特别是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跟大家共同交流。民以食为天,农安天下,经济兴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系于农业,孔子在回答学生关于政事的问题当中,首先提到的是足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的激荡中发展分化,而农业的特殊重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农业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他孕育并给养工业,又是极具成长性的行业。在经济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的粮食粮食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年增,连续五年超过万亿斤,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步上了新台阶。农民收入也连续多年快速增长,这些都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也不断健全。流通这个问题我今天要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下。他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已经确立。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方面,应该说带动农业生产发展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高。我们的农业和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地区出现买难、卖难交替的情况,价格的暴涨暴跌也时有发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我们可以注意到特别是去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引发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措施的意见,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涉及的税费、土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十二五的有利机遇,尽快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国内生产供给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的关系。工作中要着力强化五个方面:

      一要着力完善流通设施。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电子商务为先导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但农产品数量大、易腐烂、附加值低,物流有特殊性,对物流设施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尤其是“菜篮子”产品,品质特性、生产布局不同,各有其不同的产销规律,因此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仓储和流通特性,建立按产业分类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这也是我们十二五规划当中着力完善的一点。

      第二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非常快,我们现在的批发市场总数是4300多家,农贸市场25000多家,大的市场,我们农业部的定点批发市场已经有700多家。批发市场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随着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不断发展。88-95年的时候,我们提出实施菜蓝子工程,当时主要解决生产基地的问题,保障供应数量的问题。后来我们95-00年又提出了新一轮的菜蓝子工程,重点加强市场流通建设。00年以后,我们在抓生产和市场的同时,又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我们重点抓质量安全。2010年我们国家发了一个文件,叫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我们这些步骤是有明显的阶段性的,这本身就标志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市场流通来看,2005年,我们觉得在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农业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提出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由数量型到整体提升拓展功能型的提升,包括市场价格形成、信息传递、商品集散的三大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批发市场整体功能得到了提升。当前又进入了新时期,我们选择了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大,具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品。着力构建一批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使其成为相关产业价格发现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等五大中心。增强产地集散和销地供应保障的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洛川苹果的国家级批发市场建设,以及舟山的国家级批发市场建设,总体就是提升批发市场的总体功能。

      第三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的建设。这主要是建设一些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运输主体等等。我想在座也有很多的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我们在这方面要大力开展简易地窖等预冷设施的配置。基础设施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要着力促进产销对接。从我们国家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开始,我们国家的小生产面对大市场,农产品产销的衔接问题,就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联动性的增强,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要想农业稳步发展,必须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切实帮助农民实现产品的顺畅销售,实现价值,帮助农民产销对接。在这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大力开展营销服务,我们现在叫营销服务,也有这个专项。这是密切产销衔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具体要做到三个强化,一个是强化农业会展经济,搭建多层次的会展促销平台,目前国家级、省级、地县级多种形式的会展发展很快,去年全国举办1600多场,仅农业部和各省联办的就有40多场,我们举办的金秋展销行走了13个省,实现贸易营销额1400多亿元。现在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情况下,我们各地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在对接,使生产和市场,生产和流通对接。

      第二个强化是强化网络促销。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网络媒体,加强供求信息发布,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促销平台。我们现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网上交易,包括网上供求网等等。

      第三个强化是强化应急促销。提前落实联系销路进行对接。包括像宁夏马铃薯等,鼓励产区把客商引进来,推进产品走出去,健全绿色通道。这是一个我们的产销

      对接方面。其次要大力创新流通方式。这主要是我们听到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还有到城里建直销店等等。采取这些方式是缩短流通环节。用现在的方式促进产品销售。特别是探索扩大农产品网上交易规模,着力解决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物流半径受限制的问题,交易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是标准诚信方面同步跟上。

      第三点就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发展三品一标,指导市场主体,增强品牌意识,广泛采用包装标识,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农产品品牌方面,我们前不久在上海开了一个都市农业现场会。这个会上有一些省介绍了经验。我们也参观了上海的一些点,包括我们的多利农庄,张总今天也参会了,包括西郊农产品国际、鲜花港等等。从多利农庄的点我们看到,他们各个方面的工作很突出,

      其中有两方面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他们的品牌,他们注重品牌,注重质量。有机产品绝不含糊,口感都不一样,从种到收一系列方面都保质量,保品牌。第二注重物流,推动包括他们和一些学校和大企业直接对接,防止中间环节过长,既降低价格又保证质量,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做的也很成功。我们现在有一些品牌,包括洛川苹果等已经享誉国内外。当年洛川是贫困地区,后来上下共同打品牌,他们搞产品质量,到各个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包括自己的研究。苹果的品种从126个提高到300多个,而且苹果的质量非常好。现在洛川招商引资各个方面都进入,建设力度也很大。农民家里汽车洋房的也不少,这方面发展的很好。赣南脐橙也是如此。这是我说的第二个方面。

      三是要着力壮大市场主体。我们现在农产品市场流通放开之后,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迅猛,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已经发展到600多万人,我们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万多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也迅速发展。但是总体上看,农户进入到市场流通领域还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市场、新需求的变化,成为了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培育一批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户进入市场,强大市场主体。

      第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规范合同,土地经营权入股等等,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同时强化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落实。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我们现在市场上就是场场挂钩,场地挂钩,产品你要生产出来,流通出去,实现价值。龙头企业这么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带基地方式多种多样。同时我们大力开展农民经纪人的培育,我们结合阳光工程等集中培养农民经纪人。让他们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在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平衡供给当中发挥骨干作用。龙头企业、融资难、信贷担保试点等等问题也在解决。

      第四个方面是农产品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全国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这一方面我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箭杆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创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争执,监管能力不断增强,现在我们在机构建设上不断健全,1.5万个乡镇建设完成了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建设,已经占了乡镇机构总数的43%。这项工作国家发展也有要求,我们在加快速度。同时我们一直开展检验检测,这个工作不断的扩大覆盖面,延伸体系。从标准化方面,我们创建国家级标准示范县590多个,还有畜禽养殖示范厂,水产养殖示范厂等3000多个。三品一标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农产品质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整体水平快速推进。近年来合格率都在96%以上。2011年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97.4%,水产品监测合格率96.8%,比十年前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近年来我们监测的包括进出口的产品,我们的质量安全水平,稳居世界前列。农产品的质量提升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说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我们目前全程监管,流通环节是监管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领域,市场上物流、人员更集中,便于实施农产品质量监管措施。研究探索有效的监管措施,形成严格的市场准入的关口和倒逼机制非常重要。这些方面我们采取的措施一个是加强检验检测配套设施的建设,主要深入开展例行监测,完善例行监测制度。我们采取全程监管、追溯,特别监督流通企业,认真落实不合格产品的报告和销毁制度。第二是强化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不仅是质量安全的保证,也是走向大市场大流通的条件。没有标准达不到工作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着力解决标准缺失的问题,带动农产品分等分级。

      最后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包括档案记录、档案管理、包装标识、市场的索证、索票,我们在搞全程追溯这些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基础工作。

      第五个是要着力完善市场调控。我们农业是受双重风险制约的,因此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总的来看,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包括以价格支持保护为核心的农产品保护体系。对于稳定农民收入预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调控措施较为单一分散,农业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之间不协调,鲜活农产品缺乏调控措施等等。一个是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方面要形成五个统筹,统筹不同农产品的比价关系,统筹农产品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比价关系,统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关系等。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要有突破。因为鲜活农产品是最易引发市场波动的产品,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这方面调控要进一步跟上。包括我们上海等地搞的农业保险、菜篮子产品保险补贴制度等等。

      还要健全农产品储备制度。主要是发挥吞吐调解的作用,发挥蓄水池的作用。我们还要强化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促进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同时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就汇报这五个方面,应该说“三农”是重中之重,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今天与会的,我注意到很多是政坛领导,商界领袖,学界经营。农产品领域需要有战略视野的企业家倾心耕耘。农产品流通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要在这其中推动交流和贸易。热忱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关注农业、投身农业、发展农业,共同提高我们农产品流通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女士,刚刚给大家集体分析了中国的农业问题。我是在81年来到中国,30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好象我什么东西都吃不下。所以我想说,现在的话,在农业这一块,尤其是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另外我也想说一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刚刚张女士也说了,在流通环节,我们在想农业生产率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想,农业的生产,好象就不怎么想流通系统,但是其实流通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农业生产率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来使用这个资源,所以我非常赞赏中国农业部所做的所有的工作。农产品流通的确是面临非常大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位演讲嘉宾是来自于西班牙IESE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Jose Luis Nueno教授,他是巴塞罗那大学的毕业生,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学术界和商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为很多的食品公司和零售商提供服务。下面我们有请。

      Jose Luis Nueno:非常感谢朱院长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我想说,我今天要和大家讲的并不只是说要能满足40亿人口食物的需求而已,但是我想说,现在中产阶级人口不断壮大,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在农业行业2012年有很多的关注点。我想说,没有什么行业可以像农业那样拥有这么多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我们看到整个市场是非常的复杂,而且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我这里还会具体的给大家介绍。我想说,在这个行业当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又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使得整个情况非常的复杂,包括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这里的食物需求也会不断的增长,而不同的人群又会有不同的需求。中国市场增长非常的快,同样我们也看到这里也出现了老龄化的情况。我想说,人年纪大了之后,食物的需求和青年人的食物需求会非常不一样。

      比如说你是体力工作者或者是脑力工作者,那么你们的食物需求又会不一样。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比如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样的食物需求也会出现变化。比如说原来主要吃谷物为主,现在更多是摄入蛋白质了,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又有增长,又会看到需求的细分。我想说并不是说所有的卡路里都是商业的卡路里,有一些卡路里是非常便宜的,有一些是中档的,还有一些高档的卡路里。在价值链的两头增长非常快,但是中间这一块没有太大的增长。谈到供应,水、资源的供应都是有限的。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找到供应的解决方案也会提出非常大的挑战。另外比如说要保护一些动植物,还要考虑到气侯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全球的气候变化非常大,短期来看也很难进行控制。另外还有管理上的需求,比如说要让所有人都可以吃到食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还要考虑到比如说中档市场、高档市场的需求。还有食品的安全监督和环境的问题。我这张PPT上有很多的问题,我又只能说30分钟,好象时间完全不够,但是我会努力向大家介绍。

      首先我们看到有一个巨大的缺口。在19世纪全球人口只有16亿到2011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有70亿左右。到2020年会有90亿。所以看到从现在到2020年,整个人口增量会达到19世纪人口总合。这样的人口增长会导致食品需求上升,新兴市场上的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会导致更多富含蛋白质的食品需求上升。另外食品的原料被用作燃料或者是牲畜饲料,这也会带来需求的上升。另外城市化的过度开发导致适宜耕种的土地减少,还有土地的利用方面,比如说土地利用上少有含有化学物的化肥,还有水的利用和保护上都会有很大的挑战。另外我们觉得整个行业,农业领域长期投资不足。大家也可以看到,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农村地区越来越小,而且房地产公司它们也是想不断的扩张我觉得这一点并不会在未来几年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像苹果公司的股价,它已经相当于所有农业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合了。也就是说一个苹果公司就超过了所有上市的农业公司的市值。所以我想我们这里的熙可集团走的是非常正确的一条路。

      另外还有气侯的问题,这个企事业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率。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可能在技术和机械上能力不足,就无法应对气侯的挑战,所有这些都会给供应带来很大挑战,以至于带来这么大的缺口,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世界人口的变化到2020年我们又会增加20亿的人口,这样的话,需求不断上升,而且蛋白质需求不断的上升,要生产蛋白质又会消耗大量的谷物,有一些食物的生产可以控制,但是有一些却没有办法控制。比如说对于牛肉的消费,现在的数量也是大大的增长。另外家庭消费支出也不断的上升。但是他和食物需求的上升相比还是不足够的。所以总体来说,我们现在是摄入更多的卡路里,尤其是中产阶级的人数,他占人口的比例从不到1%增长到40%,卡路里的摄入量增长越来越快速。大家可以看到右上角的国家,他们可能是最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刚好在蛋白质的摄入和卡路里的摄入方面也是非常高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挑战。首先是要为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这里有一个矛盾。也就是到底什么叫劣等品随着家庭收入不断上升,有一些产品消费的比重就会下降,这个真的如此,但是如果说进行细分的话,你就会看到一个差异。比如说你看一个富有家庭的话,你会发现随着他们越来越富有,他们所摄入的卡路里的价格也会越来越贵。他们会摄入一些非常昂贵的卡路里,这个卡路里可以说是一种奢侈性的卡路里,比如说你喝名贵的咖啡,或者是买非常贵的巧克力,或者是非常贵的红酒,这些卡路里都是非常贵的卡路里,另外你在餐厅吃饭这个卡路里也是非常贵的。比如说有人给你服务等等,这样的话,你的卡路里其实摄入的代价也非常大。然后你在医院里,比如说你90岁了,躺在病床上,你通过输液给你摄入卡路里,这样的话,你的卡路里摄入也是非常昂贵的,这是因为你无法再进行咀嚼了。全球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最后摄入的卡路里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的,这也是非常贵的。

      另外,比如你说我要减少一些咖啡因的摄入,这样的话,也会使得你的卡路里摄入变得非常的昂贵。比如说你专门吃某一些特别昂贵的食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商机,这样的话,可以使得食品有差异化。尤其是在成熟市场。但是问题是你按照这些食谱来吃的话,其实你摄入的卡路里也是非常昂贵的。所以比较富有的人群,他们摄入的卡路里代价一直比较大。另外有一些人群他们要摄入很多的卡路里,但是这些卡路里都是很便宜的。比如说体力劳动者,这两个人群,他们摄入的卡路里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整个世界有很多的超市,超市当中有很多的包装食品。但是现在我们又看到有很多的自有品牌等等。

      我们看到供应链上的各种各样的优势,比如说在中国食品行业供应链就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了供应链的话,会使食品价格下降,这样的话,越来越多的人群可以消费到这些产品。这样的话,整个农业发展也变成了核心问题。

      所以那些低收入家庭,他们把收入更大一部分放在食物上,而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所消费的这些品牌所占的份额是下降的。 随着收入的提高,你摄入同样多的卡路里,这些卡路里是更加昂贵的。

      我们看一下这张图,这个产业是40亿元的产业,但是可以分为几个圆圈,首先红色的部分是温饱的,横轴是人均收入,人均收入5000美元左右是在温饱阶段。到下一个阶段就是随着收入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享受和多元化的尝试。他们的收入更高了,这些中产阶级给很多的商家带来了需求,也就是红色的部分,这是中产阶级所处的地方。他们开始消费一些私有品牌,在绿色和黄色部分是高端品牌,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健康和养生,他们会去消费很多的美食产品和高端产品。中间的这些品牌则有很多商机存在。包括那些私有品牌,中国现在也有很多私有品牌的农产品,这也是合理的。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这么庞大的国家,有一些消费者,他们想要这样的产品,他的总量是不小的,商家可以为这部分人提供更加高端的私有品牌产品。那些有品牌的产业部分,我觉得在中国正是对未来来说非常重要的一块。在中国人口也越来越老龄化,因此这个市场会越来越突出,在世界各地都表现出这样的趋势。比如说欧洲40%以上的消费者是在50岁以上的。在中国50岁以上的人口没有那么高的比例。你到了50岁以上,你对吃的东西必须要更加的讲究,这是发展的方向。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供给的约束。首先是水成为粮食粮食生产的大问题。到2030年水的需求量将会达到4.5万亿立方米,这是超过了地球地表和地下水的供应量的。如果说要满足人类消费的农业需求的话,我们将要用光所有的地表和地下水。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水,因此,供应就会受到限制。人口逐渐从人口转向城市,从丛林里向城市迁移。因此也给城市的供水和灌溉带来很大的问题。这都是人类要面对的很大的问题。这个大问题在有一些国家特别的突出,这些国家可能还没有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比如说我们看右下角的图。这个图所反映的就是灌溉的面积,大部分国家绿色这一条是比黄色这条增加,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是在下降的。由此可见,灌溉的面积已经占了很高的比例。我们要去解决灌溉问题,而且让灌溉变得更加环保。

      第二个问题是土地供应问题。现在我们只有36%左右的土地用于农业。按照有一些人的预测,城市化加上沙漠化和过渡的开发,使得可用的土地面积不断下降。这种供需之间的差距是会越来越突出的。而且在有一些地方可能会更加的突出,特别是人口密度比较高的,更加需要农用土地的国家,矛盾会非常的突出。我们必须更加负责的消费,避免浪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我们至少要能够让供应链更加高效,让农产品可以更加高效的流通起来。我们也需要更高效的使用杀虫剂和农业等产品。我们也需要更高效率的来培育水产品等等,保护好地球的资源。我们再来看一下人口的转移和前几代人相比,现在地球上的居民是表现出一个很大的迁移的趋势。城市化是一个总体的趋势。从事农业的人口是在不断的下降。在有一些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尤其如此。市场会作为一只手来进行调整,比如说在股市上全球都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就是机械化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的流向,机械化或者是工业化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口的流向。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像转基因产品和农用化工品都表现不俗。我刚刚也讲到了苹果公司的股价超过了所有农产品上市公司的市值。这里我们列出了很多非常庞大的农产品的公司,比如说像卡夫、达能等等,他们本身也都是一些非常庞大的几十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但是他们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苹果公司。

      下面我想讲一下食品安全。就食品安全来说,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也来做更多的调研和咨询工作,每次当出现食品危机的时候,商界就会有很多的咨询业务,很多的公司来分析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在物流方面还是在什么方面的。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点,消费者不想要的就是对食品的担心,他们希望在市场上买到的是完全不用操心的。这种对食品的担心是消费者不想要的,我们要注意到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也就是说市场上食品的供应应该让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不用担心他买的东西是否是安全的,也许他们需要操心价格或者是供应是不是充分,但是不应该 担心安全的问题。如何解决安全的问题呢?只有通过一个良好的跟踪体系。这里要说到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注,他们会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也会购买更多的有机食品。普通的中产阶级,中年或者是比较年轻的消费者,80%的主流消费者现在认为食品安全是由别人负责的,或者是由别人在管的,而不是他们应该关心或者是能够控制的事情。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认证,如果说这个食品有良好的认证的话,对消费者来说,就会增强他对这个产品的安全性的信心。所以这几个因素都是企业可以考虑的。我们要保证现代的农产品安全,就是要有好的跟踪体系。在30年代,当时大部分的农产品还是散装出售的。当时纳比思科就推出了一个新的做法,就是品牌。当时超市还对此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否有必要。结果因为在当时的超市当中,有一些饼干经常会被老鼠偷吃,纳比思科就推出了一种更好的包装,他非常强调纳比思科的饼干更加的安全,不会被老鼠偷吃,因此更加的卫生。他采用的包装是用锡纸和塑料袋的包装。这是最早商家用独特的包装来赢得市场的例子。现在至少这个程度的食品安全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再讲一下环保方面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和安全方面的考虑是有相似之处的。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也关注环保。但是他们不会因为这个产品是环保的,就付出更高的价格。在中国这一点很重要,中国存在着两个最大的环保担忧。一个是水的环保问题,第二个是空气污染的问题。所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在2011年的调研当中,中国消费者是对这两个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不满的国家。所以中国的消费者因为存在这两个主要的环保问题,所以他们也自然很关心食品的环保问题。

      最后我还要讲一下法规方面的进展。现在在21世纪,食品所面对的监管情况和上世纪烟草非常的相似。虽然说农产品行业是一个最大的行业之一,大概在100多万亿的国家总产值当中,大概有20多万亿是属于农产品的,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在农产品上的税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在最后我们认为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会加强,税收也会加强,而且税收会更加有导向型。如果说这个食品行业做了愚蠢的事情的话,他必须要面对高额的税收,比如说不健康的食品会面对更加高昂的征税。

      我后面还有几页讲到这个市场的机会,我们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我觉得有机械化、作物保护、化肥使用,在需求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机会,我们可以把食品更好供应给市场,我们要为一个融合的中产阶级提供食品,我们还可以做到一个更加优化的食品行业。当然是一个市值很大的市场,但是它也是非常复杂的市场,可能它的市场价值达到几十亿,说到优质化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在座有一些是我们的校友或者是EMBA的学员,这可能就是以后你们创业的商机所在。在中国我们面对很好的机会,我们要把PPP更好的带给中国的消费者,为他们提供物有所值的优质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比如说咖啡,咖啡最早是散装的,后来有了雀巢,现在已经有了星巴克。葡萄酒、巧克力都是一样的发展过程。现在人们逐渐放弃吸烟,但是越来越多人喝咖啡,消费葡萄酒、巧克力了。如果说你口袋里有60块钱,或者是有10美元,或者是8欧元,你想吃点东西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呢?是喝咖啡,还是买烟还是买一块巧克力呢?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商机所在。

      最后我们要好好的分析新兴市场消费者,我们要打造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品牌,把我们的产品方便的带给他们,我们还要关注老龄化而有富裕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健康的产品。祝愿大家一切顺利,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John A. Quelch教授,他的时间也控制的比较好。他讲到的既有供应方面又有需求方面。下面我们来请下一位发言人。下面一位发言人是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朱演铭先生。朱先生是中欧的校友,也是给我们的EMBA项目一直鼎力支持的校友。熙可集团公司一直为我们学校餐厅供货,我们的早餐、午餐和晚宴,很多都是来自于他们集团公司所供应的。他几年前创立了熙可集团,一开始是在供应和物流行业,现在集团业务快速扩张,覆盖了整个价值链。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品牌的食品,另外他还非常好的覆盖了整条供应链,非常感谢朱先生,能够再次来到中欧。能够帮助中欧主办这样的一个高端论坛。

      朱演铭:我觉得我在这里发言还是好象很有困难,因为又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但是我觉得还是用中国发言,因为有更多中国的来宾。非常感谢刚刚John A. Quelch教授的发言。他从市场上看了三农的问题,也非常感谢张部长,从政府的层面看了中国三农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三农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会儿我会讲到一些挑战和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一些体会。需要政府来支撑,在中国一定需要政府的帮助来对中国的三农进行改革。但是三农改革一定不能只是通过农业部的角度改革。如果只是停留在中国农业谈农业的话,农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已经在中国农业做了20年时间,对于中国农业基础的研究工作整整20年来,我们花了1.5亿,这1.5亿到目前为止颗粒无收,没有任何的回报,这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想出来的办法是希望从政府的角度,加上市场的手一定要走市场经济道路,才可以真正彻底解决中国的农业,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需要进行一次助推。我想就今天中国三农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过去5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资本不停寻找低成本的劳动资源。全球化从日本转向四小龙,转向四小虎,最后转向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获得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发展。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制造业中心。声势浩大的国际化给中国创造了蓬勃的机会。在这场令人振奋的工业化过程当中,中国也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2011年,中国已经有48%的人口在城市,其中70%城市新增人口来自于两元经济下的人口转移。进行麦肯锡的报告,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在15年之后接近10亿,这个增量大于整个美国人口总量。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每次我在美国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美国人是不可想象的。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同业投资和城乡统筹过程当中带来的一些挑战。这些挑战首先体现在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个城乡差距逐渐的增加,在中国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和城市在面貌上截然不同。农民和市民上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的悬殊,我们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形成了二元经济格局。当时这个二元经济带动了中国的发展,这个基础就是劳动力资本,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低下,导致了中国走上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但是这个国际化的道路带来很多的问题,包括二元经济,城市不断吸纳农村人口,农村人口逐渐下降。一方面城市不断从农村吸纳这些廉价劳动力,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开始出现拥堵。我们看到在上海,从浦东到嘉定要两个小时,这是无法想象的。我去巴西,几乎我每次在巴西的出行都是直升飞机,因为没有办法走。这个城市的拥堵越来越严重,社会的活动效率下降,效率下降之后,对经济交易的成本就会上升,当经济的交易成本上升,实际上全要素生产力会下降,这对GDP是有坏处的。

      另一方面农村的空心存的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远离农业,一部分的农地已经出现无人耕种。我们在安徽和重庆做的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发现的问题是很多在农村的房子已经没有人住了。但是这些房子还是属于农民兄弟们的。这些人,这些强壮的劳动力被城市吸纳过去,到了这个城市,农村务农人口越来越少。这就带来了食品供需失衡的问题,在中国的失衡现象尤其严重,这个食品供需失衡的现象,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城市新增人口嗷嗷待哺,但是农村务农人口逐渐下降。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生活的很不错的。你们家一定有保姆,看看保姆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原来是在农村种地的,自给自足,现在都跑到了城市,跑到城市之后,他们吃的东西比农村吃的要好要多,同时还有他们的丈夫孩子来到城市,这就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个显著的一增一减,再加上我们的经济体制是小农经济,是一亩三分地,本来就非常的低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耕地本来就少,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大家是不是知道中国的人均可耕地和美国的相比,美国是中国的7.5倍,也就是说中国只是美国的1/7.5,但是中国要养活的人要多得多。这样的话就带来了一个供需上上的失衡,食品供应出现危机也就指日可待了。现在我们都在担心食品安全,我觉得食品安全都是知识分子在说的,但是底层的一些东西我们并不一定听得到。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中国食品的供需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知道,2010年的时候,中国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只有3吨,美国9.6吨,以色列10.3吨,我到以色列看的时候,以色列的奶牛厂,他整个奶牛1000-2000头奶牛的奶牛厂只需要11个人,这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已经变成了大豆、玉米的净进口国,大斗玉米大量的进口是蛋白的进口这是食品供需失衡的表现。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中国食品上出现的危机将是我们今后十年遇到最大的挑战。我觉得这是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

      第三大挑战是中国出现的食品安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让消费者胆战心惊的地步。中国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还是中国农业体制的问题,根本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中国农业体制问题。为什么?中国有8.3亿农民,1.6亿户的小农,他们在提供农产品,提供食品加工的原料,这需要多大的监管机构才可以把中国的食品安全有效的监管起来。1.6亿的小农,我们这家企业做全供应链的,我们企业就在为美国、欧洲数一数二的品牌在中国管他们的质量,我们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这家企业的运作模式是只跟数一数二的企业做合作,做联盟。我一共不超过12个客户,就跟美国一个企业,我要出口的集装箱,一年要上万个。我只管12个客户。中国政府要管多少客户管的过来吗?因为法不责众,当然就无法无天了。这要追溯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了土豪分了田地,但是1979年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的农业体制并没有改变这些小农被禁锢在一亩三分地上,每天进行产品同质化竞争,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对客户有增值和差异化的可能。这注定了中国农民注定贫困。改革开放30年中国让部分的城市人口富裕起来,但是他们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人口还是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这也是我要谈的第四大问题。

      第四大问题之后就是资本的问题,资本不敢下乡,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市场经济上,我们看的是要投资要有投资回报。企业要和1.6亿的农民竞争,企业在成本上增加了土地和租金的成本,我要流转土地的话,我要付给农民租金,这给我增加了很大一块租金。劳动力的支出增加了,因为农民不算劳动力的,他在种植过程当中,成本结构上不计劳动力,但是企业必须要做。管理成本增加了,因为企业一定要管食品安全,我不可能让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企业投入的所有管理成本远远大于一个成本在务农过程当中的成本。同时企业还要面对因为天气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相对来说我们规模大了之后,出现的亏损也就大。这就给企业在农业运用过程当中,带来了营运挫败,这是一种独特的风险,这不是一个农民所面对的挫败。企业在做农业改革当中,即使不破产,农业的回报也遥遥无期。

      以上的挑战综合起来让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对三农改革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首先要从体制上入手,一定要对我们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然后我们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进行综合系统的城乡统筹和改革,其中最核心的改革是要从农村土地入手,开展农村土地的科学治理。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一点,是将农业土地合理结合起来,做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要结合国内外市场的统一需求,实施以科技引领的现代化大农业。面对当地和相邻的高端市场,做私营,农庄是的有机农业。让企业参与进来,建立起农场和市场有效的信息交易平台。土地只有集中管理之后才有可能和国际先进的科技进行对接,才有可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才有可能增加亩产和供需总量。这样的话,我们面临的食品供应危机也得到了缓解。我说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面对国际统一市场,要把这个市场需求和农业直接联系起来,当中不能有太多的环节,然后把土地集约起来进行经营,加上我们的科技,让科技去增加亩产,食品供应上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缓解。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二点是要大规模的减少农民,解放农民,让农民从土地当中解放出来,让一部分愿意辛勤劳动的农民留在耕地上,成为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只有大规模的减少农民,并实现土地集中管理,才可以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彻底监管,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隐患。

      农业农商的教育,规模农业的实践,和农业职业的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瓶颈。因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现代化大农业的大格局,也就没有现代化大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当今天我们要搞现代化大农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相关的农商人才和农场的营运人才严重匮乏。中国的农业大学培养的是写论文的专家学者,而不是针对现代农场,培养农场主和农业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三点是要把农学院,农商学院,农业职业教育带到农村去,和实际结合,不断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培养愿意留在耕地上的现代农商人才。

      第四点是要建立农副产品和食品的全供应链信息交易平台,一方面让监管卓有成效,这样才可以让人们摆脱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刚刚说,如果说追溯系统还是停留在现在的体制上,这个追溯系统会不那么有效,因为我们公司已经在追溯系统上投资了1亿,最后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体制是一个最大的瓶颈。追溯本身要做,但是一定要结合起来。我刚刚说的这些是要系统化的看问题,而不是单点上看问题。另一方面只有这样让农副产品和食品的交易成本和库存成本在全供应链管理当中才可以得到大幅度下降,为农商全供应链增加整体效益和投资回报。

      我不知道是不是清楚,有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在沃尔玛帐上的一吨产品和农民手里的一吨产品,这两个产品在整个供应链过程当中,资本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吨在农民手上的产品是1000块钱,在沃尔玛手上的是7000块钱,7000块钱在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个7000块钱的资本成本,远远大于农民手上1000块钱的资本成本。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拿这个回报。

      所以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五点是鼓励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国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让人才看到城乡统筹的希望,尝到统筹城乡的实惠,国家应该为三农改革提供先期的财政补贴,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有效调动积极性,引导精英人士下乡,让他们持续不断创造效益、税收和就业。最终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收,创造有序的造血机制。

      我们国家每年财政部补很多钱,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的。我觉得是不是把这个方法改一改,把输血机制改为造血机制。同时利用市场的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我觉得它的可持续性会更大。农业、农民、农村三农改革应该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要开展综合系统的统筹改革。我们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农业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投资回报微乎其微。只有跳出农业做农业,跳出农业做农业和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建立农业合市场有效的交易和信息平台,做好品种和当地的气侯,品种和土地的正确的对位。我刚刚说了,我们农业基本的探索和投资在这之前花的1.5亿,在这之前就是做这个事情。我们找一个黄桃的试种地区花了6年时间,我们引进美国标准,10几个地方对美国品种、欧洲品种进行对位。品种和当地的气侯和土壤对位,这个投资是无比巨大的。这方面只能我自己去做。只有做好农业的最佳规范和精准农业的有效实施,投资农业最后才可以有很好的效益。

      在农民上,我们要跳出农民看农民。农民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农民是在封建社会和地主对立共生的产物。我到农村去,农村农民养的猪死了,我说怎么办?他说猪死了要赶快卖,不然的话,猪就有问题了。这样的话,食品安全从哪里来,这个猪后来就到了你的餐桌上了。还有中国的水、空气,这些都是问题。这些都和我们在那里务农的人有关,农民无知,我们要有良知,我们要帮助他。只有通过国家政策和市场有机运作,公平的就业机会,合理的财产保全,我们才可以给他们应该有的尊严。在农村方面,我们要跳出农村看农村,打破经济二元格局,让城乡资源按照市场规律有机流动起来。把生态可持续的田园小镇带到农村,正确引导人才和资本流向人才,把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带到农村,把大批的人口留在崭新的统筹城乡,才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

      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一方面又可以建设一个更适宜居住、工作、生活的统筹城乡,建设一个低碳、绿色、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田园小镇;建设一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风尚的社会方式。

      最后我要谈的是城乡统筹改革当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村土地的改革。我们宪法规定土地国有,农村土地是农民集体所有。他们对宅基地,享有几乎永久的使用权,但是在法律上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这样的话,农民的土地无法通过出租或者是出让大家流通,土地的流通得不到法律保护,企业也就不敢积极的参与到三农改革当中。去流转农村土地,他们也就无法实施,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就无法实施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改革。只有让农用土地、宅基地在法律上得到彻底的确切,我们才有可能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合法推动三农改革。开展有序的城乡统筹建设,同时真正的做到携农致富,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我们的农民兄弟们让他们获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地位,让他们的子女享受一样的受教育机会,让三农改革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让城乡统筹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来呢?为什么我们不可能让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改革中来,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国家和企业一起举起三农改革的旗帜。为城乡统筹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可能性?为什么不可以让国家和政府制订一系列有效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让三农改革的推进提供有效的扶持基金,让长期以来的输血机制变成造血机制,让农村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让国家财政可以在三农改革当中扭亏为盈。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历史给我们的机会,建立一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城乡呢?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朱总,您刚刚的演讲和之前的演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前谈到的更多是供应链下游,也就是消费者。而朱总关注的是价值链的上端,也就是我们的农民,那可是我们食物产生之源。接下来我们休息一下。

      李国祥: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们这一节三农政策、布局的讨论,正式开始。我们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每一位演讲嘉宾是有10分钟的发言,谈自己的演讲。第二部分是我们设计了一些话题,可能是我们参加会议的每位嘉宾共同关心的一些话题,我们进行一些互动。第三部分是在座的每一位嘉宾对我们四位演讲嘉宾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场提出来。首先我们有请高俊才先生,他是中国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他不仅长期从事三农工作,也参与了很多政策的制订,也对很多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意见也非常的独到。对于中国三农有什么样的发展,靠什么来发展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有请高司长发表高见。

      高俊才:感谢中欧邀请我来参加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我的发言题目是三农发展的动力和理性。为什么谈这个题目,因为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动力做不了,没有理智做不好。飞机、火车没有动力系统,没有发动机不行,没有方向盘也不行。所以三农发展结合过去和今后既需要增加动力,也需要增强理性。

      三农发展的动力系统,一个是政策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了14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中82-86年连续发了5个,这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为当时农村改革带来了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五个一号文件,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得粮食粮食产量增长在最初的6年当中增长了36%。农民的人均收入每年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我把中国三农从1978年到现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1984年。这六年当中农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大约16%。刚刚说了粮食粮食产量增长30%多,这个阶段是三农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从1985年往后,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很快,另一方面三农形势出现了波动和徘徊。在1998年、1999年,曾经粮食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但是到2003年降低到了8000多亿斤,从1985-2003年这19年当中,农民收入增长也是比较缓慢、徘徊的。这19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4.3%。粮食粮食产量的增长,这19年总的增速6%还不到。这是第二个阶段。针对前些年农业徘徊的形势,到2004年开始中央制订一号文件,2004年至今,连续制订了9个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指导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因为政策的推动,从2004年到去年,出现了连续8年的粮食粮食增产,增产的增幅,8年期间增长了32%。农民收入8年平均算下来,每年递增8.6%。我刚刚说了,前面的1985-2003年,这19年当中农民收入年均增长仅为4.3%,这8年年均增长8.6%,正好是快一倍。粮食粮食增产的幅度连续五年超过1万亿斤。所以中央文件的推动力非常大。多予少取,这是2006年全面免除了农业税。9年来,农业投入逐年增大力度,去年三农投入超过1万亿,政策推动力非常大。这是第一个动力。

      第二个动力就是城市化。中国现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城镇化的带动。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快。现在农民收入当中大约40%左右是打工收入。如果说农民没有进城打工机会,仅仅在农村种地,人均一亩多地,怎么也富不来。再一个是农产品市场,农民进城之后,就需要多吃蛋白质,多吃高成本的卡路里,这样的话,就带动了农产品市场,所以最近一些年来,农产品产销两旺。这是市场的带动力。

      第三是科技的导动。为什么说导动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的先导作用非常大。现在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单产,主要依靠科技,科技主要是靠良种、良法和良田。良种、良法都是科技,现在科技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3.5%,这个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的进步很快,潜力很大。今后农业还要靠科技。

      第四个动力是市场的拉动。市场的拉动,我前面讲到了,城乡市场活跃,城乡居民收入高了,需求旺了,也拉动了劳务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为农产品的增强,为粮食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价格增长提供了可能。去年劳动力的价格,农民工工资我看到统计数字是增长20%多。粮食粮食和蔬菜价格也增长了1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20%。

      第五个动力是农民的主动力。农民是三农工作的对象和生产主体。农民如果是没有动力的话,其他一切作用都大为失色,失去意义。所以前面四个动力,外因的影响下,农民主体的内因作用不断增强动力。所以农民进城打工愿意出去,不愿意出去也没有人强迫,农民种粮种菜他愿意种。农民增收也好,增产也好,最终实现的主体和终端是从农民那里实现的。这就证明了农民主体的主动力。

      因为这五个动力,中国出现了八连增,八连快,出现了三农发展的黄金时期。今后三农发展也要进一步增大五个方面的动力。四个外因一个内因。这个动力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只要不断的增加动力,才可以使农业更快的发展。在增大动力的同时还要增强理性。就好比人仅仅能干事,如果说道德品质不行,或者是不理智,就干不了好事,甚至是干坏事。如果说一个汽车发动机很好,方向盘不行,就会开到沟里面去。所以要把动力和理性统一起来。

      理性方面,首先是生产的理性。生产理性我们现在一些农产品有一些是供大于求的,还有供不应求的。特别是有一些蔬菜,有一些牛奶或者是生猪,现在农产品市场是不稳定的。多了以后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少了影响价格,影响城市里面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我们要讲求平衡。

      第二个理性是要流通环节理性。流通理性方面我不多讲,大家都很清楚。

      第三个方面是消费理性。消费理性方面我建议今后吃饭的时候,讲究营养平衡。比如说现在我们吃的植物油,最近五年增长了30%,人均消费量大约是50多克。我请教了卫生方面的专家,他说健康的用油标准是33g,所以现在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一方面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另一方面我们大幅度进口植物油。

      第四个理性是要理性建设。现在农村里面建设有的房子建的很好,但是缺少理性规划。

      第五个理性是政府要理性的调控,政策要讲究理性。所有理性都需要人的理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行为。提高人的理性认识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动力的效率和效益。只有今后不断的增大动力,同时使理性的群体越来越多,理性的程度越来越高,才能使三农又好又快的发展,谢谢大家。

      李国祥:非常感谢高司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简短的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一个精辟的分析。2004年以来,我们国家农业叫做八年增,就是粮食粮食八年连续增产,农民收入八年快,什么原因呢?政府总结了三个原因,叫政策好、天帮忙和人努力。高司长把三点进行了概括,同时还有所拓展,提出了城镇化,提出了市场化,这样一些更新的因素。这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的农业发展可能更有好处。上午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面临了很多挑战,实际上我们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刚刚高司长进行了比较精炼的分析。

      接下来我们请到李宏鸣先生,他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他在安徽很多地方干过,他对农村非常的熟悉,而且他不仅对农村熟悉,对城市,对城乡一体化都很熟悉。今天他就给我们谈谈未来中国农业发展依靠谁,也就是农业经营主体是谁的问题。

      李宏鸣:我来自宿州,宿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人口占65%,虽然说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在加快推进,但是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今天所想讲的题目,我觉得培育现在农业主体是我们新一轮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眼点。我来自基层,说一下现在农村和农业的基本情况。

      我们衡量一个地区的农村和农业,主要是衡量两个数字,一个是农业的收入,一个是农民的收入,包括农民的收入结构。宿州的农业和农民收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农业每亩土地毛收入1500左右,净收入800-1000元左右,这几年增长率平均在3%-5%。这就是农业的基本现状。第二就是农民的收入。我们现在农民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其中来自农业家庭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总量各占一半,但是增量的部分,工资性收入占70%。也就是说增量比是7:3。农民来自农业收入主要的来源又是什么呢?两个因素。一个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包括国家政策。第二就是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化、集约经营提升增加的效益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是农村和农业的现状。由此我们看到农业合村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刚刚大家各位看到的各位专家对中国未来,对世界未来人口结构、收入结构、食品消费结构的分析和判断,大家可以预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中高收入人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但是问题要回头来看,我们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花了大量的精力,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农业合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力度够不够?我觉得不够。不够的问题在哪里?我觉得可能不在于这个政策的本身而在于我们这个政策的整体效应不够。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农业农村的问题是四个脱节。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脱节的。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互相脱节。我们很多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因为没有得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的支撑,使得这些措施难以实现规模化,难以深入持久开展。比如说科技成果推广,大家都知道需要推广,但是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推广,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集约效应,没有这样一种集约效应没有科技创新的动力。

      第二、市农的三四产业的脱节。我们现在所说的农业还是狭隘的农业,是和工业和流通业脱节的。也就是说广大的农民并没有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的增值当中得到应有收益。这就是我们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原因,为什么?因为没有打通二三产业的通道。

      第三、农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脱节。我们现在仅仅有人力再加上一点动力,机械力,资本、技术是远离农业的。农机人员不安心在农村工作,资本大量的外流。现在我们县一级的存贷比不到30%,农民储蓄的70%是流出去的,农业大量的失血。各种生产要素没有聚集在农业上。

      第四、我们各种涉农的各种政策脱节。现在国家各个部门都在制订政策,几十个部门上百条政策,都是要支持农业和农村,都想发挥它的作用。但是不要忘了,政策的作用既有力度的问题,更有一个方向的问题。力学上有一个合力的原理,如果说这些力相互交叉、相反,它会互相抵消和制约。而我们恰恰在农业的政策上是互相割裂、分离甚至是抵消的。比如说我们财政拿了很多钱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平整了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干什么,要不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不要集约经营,要不要开拓市场?恰恰这些都是相互隔离的。同样我们对农民的培训也是如此。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这四个脱节的问题是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农业的四个关键问题。

      这四个问题的原因又在什么地方?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哪里?中国有一句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问题最后要聚集到一个焦点上,就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中国的传统农业,包括现在的农业是小农经济,既没有科技,也没有规模,更没有资本。这样的一个市场主体,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因此我们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应该从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开始。中国的农业改革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也是解决农业主体的问题。就是从过去的集体经济,转变为可以自主经营的个体经济。这就是主体的变革,极大的激发了生产活力。大家都知道城市经济的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因为企业是城市经济的细胞。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各种政策的设计,各种措施都需要围绕这样一个核心来进行,把培育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发展方向。

      最近因为我们是作为国家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我们就在做这样一个实验,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验能够探索一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现代经营主体模式到底是什么?

      我们正在探索三类主体,家庭合作农场,合作农业组织和农业经营企业。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他们生存环境,发展的条件和各个方面政策的支持。我们希望有这样的平台,也为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朋友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可以真正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上进行探索和突破,把更多的力量整合起来,更多的资源优化起来,实现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李国祥:谢谢李宏鸣先生。农业应该说自身发展确实面临了很多困难他也提出了这些困难的四个方面不足和缺陷、矛盾。提出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才可以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独到的见解,它蕴含着中国更主要的不是政策,更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让我们更多新型的经营主体能够在这个体制改革当中成长起来。接下来我们有请李昌平生,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我和李先生也认识了很久,也读过了他很多的文章,他每一次发表言论都可以说会引起一次轰动。接下来他给我们分享关于中国农业发展会经历什么样的阶段,这几个阶段当中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变化。下我们有请李昌平先生。

      李昌平:首先生命我不是学者,我是一个基层的乡干部。我今天很多的问题都是从乡干部去看的。我的PPT也是为基层干部看的。因为我在基层犯了无数个错误,所以我希望基层干部不要走我的老路。

      我觉得农业第一个阶段是短缺阶段,它的特点是供求不足,这个时候农业的目标是追求产量,因为增产就可以增收。这个时候农业政策的要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叫劳动密集加技术密集就等于农产品的产量,你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这个时期的基本农业制度,我们说家庭为主,合作组织内部统分结合的经营,他解决产量是有效的。我们花了36年完成了这个阶段,台湾花了6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台湾有成熟的市场。我们在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市场。使得家庭的主体或者是合作社的主体没有主体性。

      我们从1985年开始,进入农业第二阶段,叫供求平衡阶段,这个时候增产和增收不同步。价格会大幅度波动。比如说水果你增产1%,价格可能下降3%-5%,你减产价格就上去了。所以1985年到现在为止,农产品的农民基本上挣不到什么钱,或者是一年挣钱就一年亏钱,一年保本,一年亏本。这个时候以追求农产品价值增长和价格提升为主要目标。比如说追求附加值,追求议价的能力。

      而这个时期的政策是什么呢?组织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品牌密集。我们的农业进入到了第二阶段,但是我们的政策还是要学安徽的小岗村。但是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小岗村的模式只能解决量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价的问题。凡是1985年之后,不学小岗村的都富起来了,凡是还学的,还没有富起来。所以邓小平提出来要二次飞跃,就是邓小平说,小岗村是我们的一个过渡的模式,未来中国农民还是要组织起来,他说要学华西村,这是9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但是他的理论没有被我们政策化。所以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主要问题就是我们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但是我们的政策依然处于第一个阶段。我1987年当乡镇党委书记,一共担任了四个地方的乡镇党委书记,我们看到我们的政策让农民折腾的一遍又一遍,但是没有人赚到钱,因为总量过剩,要追求的是附加值的问题,追求议价的问题。不是农民的产品不好,而是组织起来的问题。所以政策出了问题,农民吃药。我作为基层干部,我发现做了那么多的改革其实都是瞎折腾,不是我们不努力,也不是农民不懂市场。这和农民懂不懂市场没有关系。

      农业发展有三个阶段,我称之为高度发达阶段。其特征是高度竞争。他的目标是以打垮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获得稳定长久的市场份额或者是定价权收益。比如说美国人掌握中国大豆其相关产品的份额和定价权。农业进入第三个阶段之后,农业越发达,农业的补贴越高。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农业越发达,补贴越高呢?就是因为要追求市场份额的收益和定价权的收益。为什么全球WTO关于农业谈判一轮一轮的谈不来呢?就是因为很多的跨国集团都为了追求别人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当我占有你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收益的时候,对不起,农产品就可以武器化。就可以跟美元、石油其他的武器一样,可以交替使用。这作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农业开放的过程当中,应该是有限开放,而不是无限开放。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在2003年以来,说我们是最开放的国家,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我们犯了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将来一定会让中国人吃上苦果的。比如说我们的种业,我们的奶业,我们的大豆等等。我们不是让我们的企业打出去,抢别人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收益,而是打到农村去,抢夺农民的市场份额,要农民的饭碗。我们出口日本的产品很多,定价权在日本,我们进口日本的产品很少,定价权在日本。很多人还不懂定价权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很多政策其实你要放在这个框架里考察的时候,是有问题的。

      这个框架对基层干部有什么好处呢?因为经常有一些基层干部拿了国家的钱之后,说要搞这个产业,那个产业。你要明白你在哪一个阶段,你能不能追求这个阶段的收益,如果说追求不到,为什么要搞呢?包括农村有很多的合作社,一建起来就说要做哪一个产业。我说你要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能不能追求这个收益,如果说干不了,就不要折腾了。

      农业还有第四阶段,这是一个特殊阶段,就是逆城市化阶段的农业服务化。比如说北京、深圳、广州很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它的农村将变成服务业的一部分。我们反对把农村建设的跟城市一样。因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农业文明和农村文明将具有很高的消费价值,所以一定要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所以我们帮别人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就完全保留下来,很原始的,包括家家户户做的酱都要保留下来。在逆城市化条件下这些都是财富。

      我们成立一年多来,很受欢迎。我们要建设一个有品牌、品味的农村,特别是郊区可以逆城市化的农村,不要把城市里的东西带到农村去,他是巨大破坏。

      我同意刚刚李书记和前面两位先生的发言,下一部的农村改革怎么搞,我们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下一个三十年应该怎么搞,要思考清楚了再搞。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农业的主体问题到底是谁?农业上有三基,基本的经验制度是什么,基本的治理制度是什么,基本的组织制度是什么?把这三基搞清楚了下一步就知道怎么搞了。

      李国祥:非常感谢李昌平先生,发展新农业是有阶段的,他提出了他的看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想对在座的各位也有启发的意义。最后我们请Nick Rosa 先生,他是康地谷物公司亚洲区董事总经理,他将给我们介绍一下从他公司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业是怎么发展的,以及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展望。有请先生Nick Rosa先生。

      Nick Rosa:非常高兴参与这一场的讨论,也非常荣幸参加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对政策这一块我不是很懂,我也不是中国的专家。但是我作为一个农商,我从75年就开始在这个行业发展。从97年之后,我就开始到世界各地开展业务。包括在中国,在东欧,包括在南美洲也开展过业务。中国的农业怎么样很好利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的工业化,来解决前面几位讨论嘉宾说的问题。当然我不是中国农业政策的专家,我只是一个经理人而已。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也取决于中国这边的农业政策。我在中国已经有非常长时间的工作经验,作为美国人来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在过去30年,中国农业所带来的非常大的成就。另外我是看长远的,我并不关注未来5年怎么样,我关注的是未来30年这个政策到底会怎么样。当然这也取决于我们的在座嘉宾都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我们这个公司在中国来说还是比较小的,中国的政策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公司。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我们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公司,但是我们在中国历史非常悠久,我们是一家私营公司,不是上市企业。大家都知道基辛格,基辛格41年就来到中国,他其实也是我们公司这个家族的很好的朋友。在7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那个时候中国粮食粮食出现了问题,我们非常荣幸在70年代初就为中国提供粮食粮食。这也是依赖于基辛格和我们公司的关系,所以我们公司和中国有非常好的关系往来。邓小平上台之后出现了经济特区的概念,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资来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深圳经济特区出现之后,我们公司非常幸运的获得了营业执照,我们的号码是0001号。大家要知道这是79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人口是10亿左右。城市化的比例大概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当时有8亿农民是代表了中国的农业,我们现在有这样的营业执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看了一下这些农民,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这些农民都是小农经济,养一两头猪,养一两只鸡,这也是很自然的,他们只有一亩三分地。在发展中国家早期,确实是没有交通的运输设备的,比如说存储或者是食品加工设备。如果说进行大量种植的话,多出来的东西怎么办呢?所以其实养猪也是为了消耗生产过多的粮食粮食。还有鸡,其实鸡也可以吃掉很多路上的米,另外鸡还可以下蛋,那个年代,鸡蛋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的猪到你这里来育种,我可以给你一些鸡蛋。我们是中国农业方面第一家的外资企业,我们后来看到中国农业的情况,我们决定卖饲料,这些业务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农民过去养猪要两年,现在他可以得到这种综合的饲料,比如说里面有维生素,有钙等等,还可以根据猪不同的猪龄有不同的饲料。这是我们在中国进行的第一笔投资,非常的成功。本来要养两年的猪,现在6个月就可以出栏了,包括养鸡的时间也可以缩短很多。

      另外当时中国饲料维生素这一块还不是很好,我们必须要进行进口,后来我们和泰国的一家公司合作,我们再进口所需原材料生产饲料,增长非常快。到了90年代变化非常大,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而且工业化程度很高,除了可以生产ipad之外,还可以生产我们所需的原材料,也发现了很多中国的竞争对手。外国公司要和中国公司竞争的时候,发现中国公司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可能他们和政府关系好象一些,他们可以更好的获得资源,他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土地资源,甚至有的时候税也比我们低。他们得到的有一些资源,也比我们更加的高效。除此之外,当时中国产品的质量并不是非常好。我有的时候看一看他们的说明说里面的蛋白质是18%的含量,但是其实只有16%,尽管如此,他们因为是低成本,他们的关系搞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农民是小农,他们也搞不清楚区别,所以他们不再从我们这里买产品,到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有1.5万多家的饲料厂。到了2004、2005年,突然之间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城市化,50%的人都住在城市里面,他们要更好的食品,他们也更有钱了,他们就在问食品里面到底有一些什么东西?现在发现食品行业的中国公司就不是那么好了,比如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现在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非常有声誉的中国公司获得了消费者的信心,比如说在超市里面,或者说KFC等等,现在消费者包括食品公司也需要更加高质量的供应商。这样的话需要更好的技术,这样才可以使得中国解决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这是我对中国政策的制订者所说的,作为外国人来说,我觉得大家好象有很多的假设,而且说西方的模式是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西方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很有可能未来十年也行不通。

      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鸡,在美国,10个养鸡公司养了全美95%的鸡。现在只要6个礼拜就可以了,他们用了基因技术,他们重新利用基因使得鸡成长非常快,6个礼拜就可以长到六七斤,但是问题是都是鸡胸肉,然后我们加工生产成食物,这是符合西方的模式,因为我们是吃加工食品的社会。如果说你有钱的话,你希望有高端食物。但是在中国的话就不行了,一个是速成鸡,如果说你放到中国环境里,有可能会有疾病的问题。因为又有猪又有人,不停的有交叉的接触,就会有疾病的问题。因此这些高速生产的美国鸡适应不了美国鸡,他们会死。即便不死,中国人又不喜欢美国鸡,因为长那么快,就牺牲了口味。汁水、脂肪都减少了。所以我们的模型是一个使用于工业化社会的。如果说带到中国来,不仅有疾病的问题,无法生存,另外还需要有很多的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投资等等。所以你就等于生产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生产出来的鸡肉别人又不愿意吃。当然确实和跨国公司合作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不能天真的认为说照抄西方的模式就可以了,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需要有研究人员,和政策制订者,和中国的公司一起找到解决方案。而且要解决资源的问题,比如说水、土地等等。

      最后我想说一下贸易,中国和美国希望彼此之间有更多的贸易,你们有盈余,我们有赤字。但是我想说,这更多是政策问题,现在是选举年,可能有很多的问题,这很不健康。当然完全靠贸易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我觉得中国政策制订者要正确看待自给自足是什么概念。我们说所有的措施都可以使生产力不断的上升,产品又有高端化的问题,现在就有这样一个差距。比如说1%的人需要高端产品,剩下所有农民都是生产基础产品,但是又有很多其他人是买不起高端产品的,这就一个差距,我们需要有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大量食物又要非常安全,要买得起,另外价格不能上下波动非常大。有那么多之后,对于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还得好吃,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彼此之间合作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可以学习西方的知识、技能,但是在中国要结合当地情况,要有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李国祥:非常感谢Nick Rosa先生从他的体会谈中国政策的变化。虽然说他没有讲我们的政策内容,但是从他的体会当中我们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农户自给自足到发展商品化的市场,从过去传统方式到现在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变化中国也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应该说这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他也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面临多重化的目标,这种目标要实现非常的困难,提出中国要引进或者是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照搬照抄肯定不行,但是合作是必要的。

      接下来我代表在座的嘉宾提出几个问题,我们请每位嘉宾简单的回答,下面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来提。

      通过前面一个阶段的演讲都谈到了政策对我们农业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还出台了9个一号文件,对于这些政策和文件,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我们现在给农民的政策太多,给农民都是输血型的,没有太大意义,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且提出来,将来我们的农业发展靠农民是靠不住的,是要靠企业来。刚刚我们从不同的侧面谈到政策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于政策怎么看,是不是这几年出台政策,主要的利益是白给了农民?这是我们第一个关心。第二个,未来中国在农业发展当中,到底是更要注重体制改革,也就是说培育新的主体,或者是让更多的农业发展主体企业化,如果说是搞企业化的话,在中国我们家庭承包经营这样的一个基础,就要是进入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和我们的政策到底哪一个主导中国的农业发展?这也涉及到主体,涉及到改革,涉及到我们的要素市场,当然也涉及到解决了农产品数量问题之后的质量。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看待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政府和我们的企业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是企业能不能从政府政策当中得到更多的好处,把中国的农业推向更加实质的台阶。首先我们问一下高司长。

      高俊才:刚刚的几个问题非常好。未来中国农业政策的走向,你刚刚首先问的是输血和造血的问题。我认为两点不可偏废。既要增强造血功能,也要输血。输血不是我们的特色,而是参考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说欧盟,欧盟的预算是800多亿欧元,其中用于农业补贴400多亿欧元,占财政预算40%多,对农场主进行补贴。我们从2004年开始的给种粮农民发补贴,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好,这种做法是输血也是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也是学习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像欧盟、美国、日本,农民收入当中通过政府给补贴的,占到40%-60%。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给这么高的补贴。我认为今后随着财力增长,应该更多给农民以种粮补贴。

      再一个是经营主体的问题,我考察过一些国家,做过一些研究,现在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日本也好,种粮主体或者说农业经营主体是家庭农场不是企业,企业承担农业生产问题,我认为世界上找不到他一个国家有这方面好的做法也不适合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起的作用非常中药,现在在欧美国家80%多的种粮以家庭农场为主。欧美国家80%多是家庭农场。我们国家现在鼓励土地流转,现在土地流转比例像发达地区有30%多,全国平均20%左右。我最近看了一些种粮大户,比如说安徽的一个种粮大户,他经营了3万多亩土地。所以种粮大户是中国未来农业特别是种粮经营主体的方向。种粮大户还有很多的分农场。为什么种粮不适合企业来种?因为企业是比较逐利的,他希望利润越高越好。而种粮利润不高。所以大的企业到农村接受流转土地的,更多不是靠种粮,而是其他的。种粮更多是要靠家庭和种粮大户。另外是合作社,实际上很多合作社是徒有虚名,真正的合作社还没有成功案例。

      李宏鸣:针对刚刚的两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下一阶段农村改革方向的两个方面,我觉得这两个是统一的,统一在主体营造上,四个脱节最终都是在生产主体上得到体现。或者说我们要解决四个脱节问题,都是要通过培育主体联系起来。我觉得要以培育主体为核心带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推进。

      第二个关于主体的问题,我刚刚说的是三点,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企业。家庭农场是根据农业不同的情况和不同产业结构和区域来划分的。对农业企业这个问题,刚刚高司长说了他的担心,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农业企业对农业的介入,在目前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不要把他们对立起来,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模式企业是产供销一体化的集团,下面延伸的是家庭农场或者是合作组织。我觉得很多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我们现在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比较,优选出好的模式来。

      李昌平:我同意李书记的观点。我觉得中国农村接下来30年怎么走,根本的问题有几个,一个是土地问题,第二个是金融问题,第三个是社保问题,第四是农民组织问题。这四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问题,最终是农村最基本的主体是什么?这个主体有三种功能。第一种功能是经济发展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社区建设功能。农村有那么多人要生活在那里,很多人说中国农民要像美国那样,只有2%的农民,这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了,农民户籍人口还有9.4亿,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没有减少农民。未来是不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把农民减少,这是要打很大问号的。未来农民的经营主体要承担社区的功能,我们不可能像城市那样,那么多的警察和保安治理农村,管理农村。所以经济要发展,社区要建设,社区要治理,把基本主体三种功能确定了,就是基本的组织形式。把这个确定之后,我们再讨论土地怎么改革,金融怎么改革,三十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是错误的,因为今天仍然不能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有人说土地私有化了就可以解决融资的问题,日本的土地、韩国的土地、越南的土地都是私有化的,可以到银行贷款吗?不能。你现在搞大资本下乡,这是不能支撑我们三位一体的功能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存在。我觉得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土地问题、金融文化、组织问题、社保的问题都好解决。

      Nick Rosa: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这些私营企业,其实和农村发展应该发挥一些互补作用。我觉得私人企业可以提供一些技术的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率、技术、肥料等等,还有健康营养各个方面的技术,但是对于企业要成功的话,首先要帮助农民获得更多利润,而不是自己获得更多利润。

      第二个就是必须要帮助他的经销商还有销售人员都要获利,也就是说整个技术服务的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要获利。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发展。这样的话才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使得社会稳定,也有足够的收入,让企业在农村地区进行再投资。在中国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私营企业都有成功的业务模式。确实有很多企业都是逐利的,我经常和纽约同事说,在我看来,在中国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你的关系怎么样,而不是竞争力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结论是在过去30年当中,中国一直向前发展,向上走企业只关注自己内部的一些福利,而不是客户的福利,这是不对的。我觉得这种管理方式是错误的,这是要改变的。

      李国祥: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做评论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想留给在场的各位嘉宾。

      提问: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来自台湾农业发展促进会。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论坛。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台湾的有机农业有一定的价值,刚刚李教授也提到。宿州作为农业大县,您的农民占65%,您刚刚提到三类主体培育的营造,请问您有没有具体的方式和手段,哪一类的是最快速的可以培育起来,达成农商落实的比较好效果的。

      第二,刚刚提到脐橙,好的脐橙在中国市场可以一个卖1块钱,在台湾可以卖到5块钱,到欧盟市场可以卖到10块钱。宿州作为农业大县,有没有那几样农产品可以创造更高附加价值的。您觉得台湾的有机农业的业主是否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和技术。我们去年投了多利农庄,我们也希望把资本回流带到宿州来,您在宿州有没有培育这样的龙头企业,真正可以做出来像雀巢这么大的世界品牌,有没有一个五年十年培育的计划。

      第二主题

      资本介入: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新生之路

      近年来,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这一结构性转变唤起了大家对粮食粮食安全的担忧。与此同时,众多地产、快消、食品等行业的大佬开始投资农业。在新兴资本介入下的新农业,呈现出一幅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落后、效益低下所完全不同的新面貌。本专题将从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集约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入手,探讨市场之手对农业改革带来的影响。

      李宏鸣:我们觉得这三类主体是根据农民的不同状况和产业结构来划分的。比如说对于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又不适合于太大规模经营的,这样的一些门类和家庭,我们觉得家庭农场更为适合。我个人认为,家庭农场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农业的经营主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第二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我觉得是过渡形态。现在我们大量的农民还是本身自身素质、视野、资本、市场都存在很多的缺陷。他不具备成为家庭农场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就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这种合作经济组织是方面的,可以是生产的合作,也可以是营销的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这些分散的,比较弱小的农民组织起来和市场对接。

      第三类就是现代农业企业的进入。我刚刚说了,我们说的现代农业企业应该是涉农的涵盖三次产业的企业。现代农业企业的介入不是鼓励的仅仅做工业或者是农业,而是以农为基础向二三产业延伸。我觉得他是比较适合于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市场集约程度比较高,产品比较高端附加值比较高的行业和门类。正如刚刚说到的资本逐利性,这些逐利性就是要靠大企业的介入。所以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状况,我们设立三种模式,那一种模式好,我们在实践当中探索。这三种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在实践当中探索,这三种模式也可以组合,比如说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可以组合,若干个家庭农场可以组合起来成为合作社。比如说我们做的一些园艺产业,他就适合于小规模家庭农场,然后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生产合作社。

      另外比如说大企业和家庭农场和合作组织的合作我们也在探索。我们和熙可有这样的一个合作设想,这个项目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可研的计划,实际上我觉得这就是现代农业企业进入三农的一个范例。我称之为五位一体,农业、加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和教育产业,这是五位一体的结合。这五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熙可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他首先要获得稳定的,质量可控的,可追溯的原料基地。萧县恰恰是世界上最适合种黄桃的地方,因此他要获得这个资源,就要在我这里大规模的发展农业,这就是农业和工业结合。那么怎么解决农民的问题,怎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就要延伸到三产服务业,恰好我们哪里有一个旅游区,可以作为旅游开发,可以接纳大量农民进入到旅游服务业,我们就把一二三产业打通了。接下来工厂建设,土地从哪里来?需要建设用地,农民从事非农就业了,他的住宅也要改变,这两种因素就决定了我们要把城乡统筹的建设做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城市建设是从这样的基础上来做,通过村庄的整治,集中建设用地,让农民不仅实现生产方式变革,也可以实现生活方式变革,同时通过这种开发和利用,可以解决资本回流的问题。第五是教育,为什么教育呢?大家都觉得现在真正搞农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没有几个搞农业的,但是恰恰现代农业最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我们也在探讨要通过现代农业的教育,农商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一批现代农业的企业家和现代意识的农场主。这五个方面是我们合作的基本框架。

      最后一个问题,我非常钦佩台湾的农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大陆市场应该说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我也特别的希望和欢迎台湾的农场主,台湾的农民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做一些实验。三种模式都可以,欢迎你。

      李国祥: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我来自上海地产集团。我们受市政府的委托,我们储备了几万亩在围海造田土地。我想问一下李昌平先生还有李宏鸣书记,最近国土资源部在推行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土地流转上有新的突破?

      李宏鸣:我发表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确权的背景是什么?我们现在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农村的土地产权有特殊,形式上是集体所有制,但是实际上的经营管理权是在个人,这两权是分离的。当没有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相安无事。但是一旦发生产权变动,问题就来了。现在很多农村土地的纠纷与此相关。比如说村里面可以决定把这个土地卖给谁,把这个土地租给谁。这在法律上是有争议的,到底村集体有没有权利做这个事,这是法律上有争议的。通过确权方式,真正确定农民的经营权,这种经营权是不可变更的。至于说这种经营权,今后朝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不敢下定论。但是我认为,他一定会遵循市场法则,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至于说模式是什么?我觉得需要在实践当中探索,也许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两权分离,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保留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李昌平:我觉得中国土地确权来讲,我是赞同土地确权的,但是我偏向于把所有群确定到村一级的集体。但是我们一直搞不下去,这一次确权是要确集体权和个人权。但是最终是不是要素就可以流动,土地就可以抵押了。我觉得是两码事。中国的土地确权,一定要考虑到中国农民将来去哪里?如果说农民都可以到城里来,这个大前提可以肯定,那是另外一种搞法,如果说中国遇到什么问题了,农村那边还有8、9亿人,你这一次的确权就是混乱之源了。

      提问:谢谢,我是中欧的教授汤姆森,我评论一下,也问一个问题,评论的是刚刚讲到的美国引进来的肉鸡,其实它并不是很健康的食物。英国的肉鸡比美国的肉鸡更加的健康。我想问一下李先生,关于您讲到的村庄村一级的理想化的村庄。对于村庄的定位和品牌打造,能不能稍微谈一下您觉得这对消费者的品牌化的村庄,是否有它的可行之处,你的设想是怎么样的?

      李昌平:我们中国不学小岗村的村长也不少,比如说现在我们看到的长江村,还有更多更有名的村子就不说了。那些村庄仍然保持村舍共同体的制度,他里面有农民家庭经营,有公司,有企业,有合作社,但是他都是在那个共同体之下,他们有共同的金融、产业、所有制等等。他们既承担经济发展的任务又承担社区建设、治理的任务。品牌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他们通向市场的东西。他的产品是以内部约束为前提条件的。中国有那么多的农户,要指望政府监管来解决品牌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农民可以内部组织起来,通过自我约束,靠内部约束来建立品牌。

      李国祥:非常感谢大家积极的参与。我们这一环节到此结束。

      主持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成为基金创业学教席教授Pedro Nueno

      Pedro Nueno: 我们来看一下下午的专题研讨环节。我们这一次的讨论嘉宾会和我们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农业和食品行业。这也是中欧首次举行的农商的高峰论坛。今天下午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何毅先生,他是中国国家粮食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还有Robert P. Aspell 先生,他是嘉吉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张同贵先生,他是多利农庄创始人;傅哲宽先生,达晨创投合伙人 兼副总裁。我想大家手上都有他们的简历。但是我还是想具体介绍一下。何毅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国家粮食粮食局流通与发展司的司长。他主要承担了国家储备粮库投资建设的相关管理工作。他对于粮食粮食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粮食粮食现代物流专项规划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Robert P. Aspell先生,如果说大家要寻找现代经理人管理典范的话就可以看看他,他加入了加拿大的嘉吉公司,然后到了瑞士日内瓦工作,他担任埃及和北非的地区经理,之后又到墨西哥工作,负责那里的业务开发。后来担任嘉吉墨西哥的董事长,后来他来到中国工作,他也是在嘉吉谷物的中国与韩国区总裁。我们非常荣幸张同贵先生作为这一次的演讲嘉宾,我在这里做过很多的主持工作,但是我无法驾驭张先生,因为他是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他一开始是从矿产贸易做起,还曾经开过多利川菜馆,他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他创立了多利农庄,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这个公司在中国非常有名。而且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做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所以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傅哲宽先生,他是达晨创投合伙人兼副总裁,他在资本市场有着非常丰富了经验,这是一个私募的基金,他们特别看重农业行业,在这个行业进行投资。他们已经投了很多在这个行业当中的公司,而且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也有非常好的退出案例。我们来看一下资本市场如何来看待这个市场。

      首先我们先有请每一位演讲嘉宾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何毅: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就粮食粮食流通领域的投资介绍一些情况。因为今天我们这个单元和投资直接相关。

      保障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这句话是重复了胡锦涛总书记讲过的话,我们把粮食粮食安全作为中国经济三大安全的最基础的安全。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也是要维护粮食粮食的安全。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或者说基本情况。中国的粮食粮食实际上也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上午农业部的张部长已经讲到了农业投资,在中国来说,就粮食粮食而言是指产前和产中,我们把产后粮食粮食领域的投资叫流通领域的投资,这部分的工作由国家粮食粮食局负责。中国的管理结构和西方大部分的国家不太一样,就是粮食粮食局是独立的。粮食粮食局直接由国家发改委来管理,这是因为粮食粮食安全在中国的经济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在宏观调控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中国的特点,但是国家粮食粮食局和农业部关系非常的密切。

      粮食粮食流通领域投资我们大体上分了几个环节,第一个是收购环节,第二是储藏环节,第三是粮食粮食的物流,第四是粮食粮食的加工,第五是粮食粮食的市场。这些环节应该也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因为侧重点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收购环节的投资,第二是粮食粮食物流的建设,第三是主食产业化。

      我们工作的理念是为耕者牟利,为食者造福,就是要兼顾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上午已经讲到了中国粮食粮食安全的一些新特点,我简单归纳一下,和我们工作直接相关的。第一个就是粮食粮食的连年增强,八连增,我们更加担忧的是他的拐点很快会出现,不可能连年增长,如果说出现了拐点,粮食粮食产量减产怎么办?这是我们粮食粮食局最关心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已经达到了51.3%,也就是说全国的城市化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粮食商品率要大幅度提高,商品粮要大幅度提高。第三个就是保供稳价面临着新形势,大家知道CPI当中很重要的就是和粮食粮食食品价格有关。粮食粮食的价格也是双刃剑,既要不断的小幅涨价使农民可以得到收益,同时又要适当的控制市场价格,可以使消费者承担。另外中国的粮食粮食的品种当中,大豆和玉米,尤其是大豆是大规模的进口。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国际市场前两年的波动,导致了中国粮价的相应的变化。第四个就是粮食粮食加工业继续做好调整结构的重要的工作。粮食粮食加工业和其他工业一样,现在是只大不强,企业有1.8万多家,90%是民营企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的1.9万亿,但是我们的问题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品牌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跟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其他的工业都有同样的问题,现在注重调整结构。另外更加注重粮食粮食的产品质量。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主食产业化、粮食粮食现代物流和农户科学储量。这里都有中央政府的补助投资。我们把十二五期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主食产业化要上一个新台阶,所谓的主食产业化就是要形成有中国膳食特色的新型的主食产业形式,中国膳食特色是什么?就是以馒头、面条、米饭为中国传统特色的主食产业化。河南省政府已经率先推进主食产业化,提出推进三化协同发展的思路。第二个,主食产业化对粮食粮食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粮食粮食从原粮的保障,延伸到口粮和救灾应急。大家知道汶川地震的时候,原粮我们有很大的储备,但是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食品和成品粮。从经济上来讲,主食产业化的从产业链上来说进行了延伸,利润将会成倍的上涨。

      这是我们的优势,西方国家以面包为主,而我们国家以蒸煮为主,但是我们研究的不够透彻,我们在很多环节上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也是一个产业链的全过程,从种植一直到消费。如果说我们搞了主食产业化对农业的种植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为主食要求它的原料小麦、稻谷要按照质量和品质进行种植。

      一个典型的例子,天津现在推广馒头,现在每天的市场的供应量已经超过了200万个,这个数量已经不是小数了。我们基本的推进思路就是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第二个通过试点稳步推进,第三个就是国家粮食粮食局会同农业部,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形成合力,结合早餐工程、学生营养餐、放心粮油来加大这方面的联动机制。

      第二介绍一下粮食粮食现代物流。中国每年的产量超过了1万亿斤,粮食粮食物流如果说你不建设,至少每年有1亿吨以上的粮食粮食需要跨省运输。因为中国的消费结构是不平衡的。我们的产区基本上是在东北,我们的销售区基本上在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这是我们做的粮食粮食示意图,大家可以看到跨度还是非常大的。这两张图一个是长江沿线重要的物流节点,通过十一五,也就是从2005年开始长江沿线已经形成了一串粮食粮食现代物流的节点,尤其是粮食粮食物流的园区,使加工储藏、物流配送能够在一个点上形成一定规模。大家可以看到从长江下游的上海一直延伸到重庆。基本上形成了点,但是点还没有成线,粮食粮食的 物流流向流量还不能满足需求。西南粮食粮食通道是从东北到西南,我们铁路跨度最长的粮食粮食物流通道。几个省都在大规模的建设现代粮食粮食物流园区。其中有一个园区有一些朋友们知道,中粮集团在成都投资了17亿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粮食粮食物流园区。小麦粉的加工是60万吨,油脂30万吨,集中在一个700亩地的地方,每年调用的粮食粮食超过300万吨,但是对中粮来说他的成本大大降低了。西南粮食粮食通道将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通道。因为海运是不现实的,所以铁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

      第三介绍一下农户储粮,虽然说中国有大量的城市人口,但是至少还有一半以上是农村人口,他们自己要进行保存。但是大量的中国农户保存是非常简陋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储粮会造成损失,损失率大概在8%左右,如果说按照1万亿斤存一半,8%就是400亿斤,为此国家发改委、粮食粮食局从2007年开始设立农户储粮专项,改进农民的储粮的条件,这样的结果就可以使储粮的损失率从8%降低到2%。我们十二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拟支持800万农户购置储粮装具。当然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们可以减少20亿斤粮食粮食,每斤粮食粮食收购价超过1块钱,我们的经济效益应该超过20亿。这就是我们给农民配置的装具,这是通过几个研究院所联合研制的。上面两个是为东北农民做的,这样的装具可以储备玉米10吨。第二个是彩钢板,造价400块钱,中央投资补助30%,地方财政30%-40%,基本上农民100块钱就可以买下这个装具。边上是给新疆配置的木制的金属网仓,新疆是木材很丰富的地方,所以这是他们自己提供的,尤其是南疆,大部分的农民都是维吾尔族,这样的方式深受农民的欢迎,这样的投资也形成了一个从科技的研发到推广应用,到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时间的关系,我就把三个主要的投资的情况做一个介绍,谢谢大家。

      Pedro Nueno: 谢谢何司长,您刚刚介绍了一下整个价值链当中不同的环节,也谈到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改进和提高效率。这样才可以帮助到农民和消费者,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举办了很多论坛,其中一个突显的问题就是低效,就是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行业都会有很多低效的问题,包括卫生行业也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看来对于管理学院来说是有机会和潜力来帮助你们提高效率的。接下来我们有请Robert P. Aspell先生。

      Robert P. Aspell:非常感谢,谢谢Pedro教授的介绍。我希望可以不让大家失望。很荣幸也很高兴来参加2012首届中国农商高峰论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我们集聚在中国,有来自全球的跨国公司,也有本地公司的代表,还有政府学术界的代表以及学生代表来探讨中国农商的发展。我们今天早上听了很多的讨论,我觉得这也确实是国家的未来。

      我想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于农业来说,世界是不是平的呢?我试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从农民的角度或者是农场的角度来谈,因为他们是农商的骨干或者是基石,我应该从这个角度回答通过这样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世界并不平坦,其实世界对于不同的农民带来不同的挑战。当然了,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发达国家的农民,因为他们有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比如说澳洲、加拿大,这些农民可能遇到的机会和挑战差不多,比如说信贷、技术、信息的获得是比较多的如果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当然是有竞争优势的。但是我相信比如说昆士兰的农民根据和加拿大的农民一样,他们会利用同样的种,用同样的种植方式,同样的营销方式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不幸的是在南亚的农民可能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基础设施或者是成本非常高,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利润率,而且他们的规模比较小,所以无法进行大规模投入,所以他们遇到的现实情况是不一样的。从这些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认为世界是平的。

      还有土地的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全球也是不一样的。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这些农民能不能以土地作为抵押作为信贷来拿到业务资金获得发展,改善他们的农作物的运作,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有一些农民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对于土地是有勇有权的。所以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这是很大很困难的问题。比如说在中国,当然中国不是唯一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很大比例的人,都是靠这些可耕地来生活的,这些国家人均土地也是比较少的,这都是一些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将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明确的解决方案。

      还有信贷的可获得性。世界也不是平的,因为全世界农民无法可平等的获得资金。还有一点,就是基础设施可以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好处。前几天我在河北省和禽畜还有粮食粮食的农民进行了交流,他们确实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基础设施不是问题。比说他们一些新鲜的产品,比如说水果、蔬菜、肉类都可以在一两天内运输到国家任何一个地方,这是他们的优势。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农民做不到这一点。还有风险管理、肥料技术等等都是问题。现在这些发达地区的农民更有可能获得新技术,新产品,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他们的产量,但是不幸的是,这样小部分农民可以获得这样的科技。我不认为世界是平的,但是我希望世界是平的,这需要我们的政府、共同努力。这也是未来好几代人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全球的农商可以在世界各地复制呢?比如说我的公司嘉吉能不能在中国复制呢?答案是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还要取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全球的农业就是要安全、方便的获得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那些发达国家制订了非常复杂的一体化的食物供应链网络。在中国我知道经济发展很快,在上海也是这样的,正是因为成长的非常快,食品安全就遭到了挑战。食品安全应该是在座政府高管、消费者首先要担忧的一点。你会发现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不太难,但是如何来实施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所以说对于中国来说,遇到这个挑战就是食品安全。而明显这种全球的农商的商业模式还是适用于中国的。当然很多小规模的公司有他们独特的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国际性的跨国公司还是会在中国发展。

      在中国人口非常多,有很多靠务农为生的人群,他们是主力,他们是骨干。最后我想说 嘉吉公司的发展,我们在70年代的时候和康地谷物一样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康地谷物更早进入,比我们发展的更快。到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我们做了一些投资,主要是靠合资的方式来进行,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没有办法把嘉吉的一些技术、各个方面的专长完全应用到公司当中去,因为这是一个合资公司。最后我们决定了把整个一套的全球体系,包括工厂运营、管理、食品安全措施等等都带到了中国,还有我们的投资也来到了中国,只有这样我们才实现了快速增长。我们也发现,的全球模式还是可以在中国适用,但是也是做了一些调整。我们把我们的饲料领域的全球技术待到了中国,我们和 中国的农民进行分享,帮助他们在过去二十年当中,我们是培训了250万的农民,他们利用我们最新的动物饲料技术来提高他们禽畜的产量和质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全球的做法通过调整是可以适用于中国的。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很明显,未来是对于全球的这些农商企业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其实对于在座各位也是有机会的,包括一些小规模的公司,包括全球的跨国公司,也包括那些小型的有机的农产品的公司。我们知道,中国的消费者需求是非常大的,增长很快,未来是很光明的。

      谢谢大家。

      Pedro Nueno: 谢谢Robert P. Aspell先生。我和我的同事出版了很多书,弗雷德曼除了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大家也知道这本书,我经常希望有人有不同的观点,非常感谢Robert P. Aspell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情绪。接下来我们有请张同贵先生。

      张同贵:尊敬的Pedro Nueno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司长,各位同行,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到了下午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有一些疲倦了。也许这个时候能够来一杯多利黄瓜汁,可能精神会好一些。

      因为食品安全的问题,我在中欧05年上学的时候,毕业的论文就是研究的有机农业的发展。这可能是大家都很专注的问题,我们的食品健康问题。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市场调查,现在不担忧我们食品安全的人请举手,没有吗?是不是说明大家都担心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也听到很多,包括农药的超标、化肥的超标、三聚氰氨、福尔马林做保鲜剂——大白菜的问题。多利农庄致力于有机农业的发展,主要解决农产品的安全。

      但是我觉得有机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往有机农业方面发展。如果说多去做有机农业了,可能会面临一个数量安全的问题,吃饱的问题。但是由于有更大的需求,这么大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多利农庄从05年到现在,跨越了将近7年的发展,我们由一个基地发展到九个基地,现在在上海有一个市场,我们今年10月份进入北京市场,第三个市场是成都市场。面临的需求非常大,这就孕育了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在北京,我们现在的老大哥做的比较好的是我们的张先生,我们进北京还要向他学习。在这一块来做非常的艰辛。他会面临三年的土壤改良。而且我们的模式是一站式的服务没有走超市路线,主要是解决流通整个过程当中的损耗和其他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已经是从一个简单的传统的种植业跨越到现代服务业,整个产业链是比较长的。包括有机肥的制造都是我们自己来。要做好这个产业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品牌和建立消费者的信心。现在做有机农业的非常多,但是通过今年三月一号国家认监委新规定的认证办法之后,几乎60%的有机生产企业被取消,保留下来的只有40%。但是这样以后,对行业的规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小的有机农场的生产者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他们承受不了这个成本。生产起来很艰难,随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可能就是一个过程,逐渐往规模化、资本化去发展了,这肯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那么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完成了两轮融资,资本帮助我们完善了产业过程当中一些必要的设备添加。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从生产到整个冷链保鲜乃至于我们的物流系统都会逐渐的收回来自己做,以此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现在我们在上海已经有超过1万个常年的会员。临时的或者是季节性的会员大概有7万个。市场需求是比较大的,但是反过来,消费者对于我们的要求越来越严。在整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有机农业在中国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要发展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和解决。

      通过这个论坛,中欧作为亚洲一流的商学院,我们在5年以前,我来上中欧,我和别人谈农业的时候,说实在的我不好意思在我的名片上写什么农业的创始人或者是农场主。那个时候还要顾一下面子,打什么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到现在我很骄傲的告诉别人,我们就是做农业的,现在我们有6个中欧的校友加入到这个行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法国回来的海归,还有英国回来的很多很多的热血青年参与我们这个行业。我们感觉到这个行业大有希望。而且现在如果按照我们目前的消费习惯和我们的环境来讲,我们不敢想象,再过10年20年之后,我们吃的是什么?刚刚嘉吉的Robert先生做了发言, 嘉吉为中国的饲料带来了更快的发展,解决了我们很大的吃的数量的安全。我原来也是做饲料的,也是嘉吉的供应商,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我们的鸡是45天长大的鸡,猪是6个月的猪,现在报导说有很多小孩提早发育。第二个从环境来讲,我们很难在城市的周边见到一片清澈见底的水。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清澈的河水当中游泳,而现在几乎看不到。所以做有机农业除了食品安全责任之外,更多是环境低碳的责任。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环境和更健康的食物。

      最后我想说,有机生活,源自多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先生。多利农庄的总裁兼创始人张同贵先生是我们的非常优秀的校友。这也是我们中欧校友所倡导的一种创业的精神。张先生是很多学员的榜样,我也预祝你的事业可以非常成功,谢谢你的发言。

      我们这一场的最后一位嘉宾是傅哲宽先生,他是一位VC投资者。我们掌声有请,他也是在2011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

      傅哲宽: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跟大家交流的话题主要是资本市场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资本市场我们看两块,一个是证券交易市场,就是场内A股市场这一块,还有一块是场外市场 ,就是私募股权投资这个市场。

      从目前来看,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农业类公司,包括农林牧渔几大产业,一共的上市公司目前大概是50家左右。他们平均市盈率大概是36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目前A股市场创业板平均市盈率水平是32倍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农业类上市公司,它的市盈率是超过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的。这也看出资本市场对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是非常认可的。

      另外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相对整个资本市场板块来说是比较少的。现在我们看我们的上市公司有两三千家,但是我们的农业上市公司只有50家,其中还包括涉农的食品饮料。另外农业类的上市公司市值,截至5月中旬大概是2100多亿,而整个A股市场的市值是23万亿,也就是说农业类的市值相对整个A股市场来说只有不到1%。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是远远滞后于很多行业的发展的。而且从我们农业上市公司来看,农业所占资本市场比重来看,未来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是从A股市场场内市场来看的。

      从场外私募股权市场来看,场外的私募股权投资者对中国农业的关注是比较早的。最早的一批应该是在90年代后期的时候投蒙牛的像摩根史丹利(28.30,-0.22,-0.77%)、高盛等等,因为蒙牛也是以农产品为基础做加工的企业。我们国内人民币的市场大概关注中国农业投资的,大概是从06年开始,像达晨创投那一年也投了一家农业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工业化养殖的公司。到去年整个私募股权投资农业的,已经披露的案例是180多起,总投资额是50多亿美金。2010年起,PE、VC市场投资农业达到了小高潮,到2011年,国内披露的投资农业案例大概是57起,投资金额有14亿多美金。从这些数据来看,私募股权市场对农业的投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的。

      这对农业行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呢?首先是资本,就是带来了农业发展需要的很多资金。这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资本介入可以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带来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随着农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当中的工商业精英人士也开始介入农业行业的投资,或者说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我们的告诉张先生实际上就是在大浪潮的背景下做的多利农庄。很多的社会精英开始往农业方向走,这也非常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另外就是高新技术目前在农业行业应用也越来越广,主要是在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包括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等等,对农业发展也起到很大的出去作用。另外资本介入给农业发展带来了非常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思路。这些资本投入到农业领域之后,会以工业或商业的思路,或者是他们的运营模式去运营农业。这对中国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过去我们国家的发展都是比较初级比较原始的发展模式。这导致我们国家上游产区的效率非常低下,为什么我们国家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另外还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企业,资本行业的进入也加速了农业行业的优胜劣汰,使得农业行业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也会在我们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形成很多大的企业,也会使农业产业的效率得到快速的提升。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我觉得他的特征主要是三类。一类是政府的投资平台,包括各个政府的一些农业投资公司,还有一些政府的引导基金,这个平台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性的。一方面是引导当地的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吸引社会的资金来投资到当地的农业投资。还有一块是战略投资者,他是从产业链布局角度来考虑投资的,包括中粮旗下的产业基金,他投资产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并购使自己的上下游更加丰满。还有是希望进入新的行业,比如说新希望做农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入新的行业。这使得新希望集团从饲料公司进入到养殖领域。还有一类投资者就是PE、VC这一块,基本上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PE和VC里面也包括内资和外资,一些国际上的大的PE、VC基金也在中国做了投资,包括黑石、高盛、摩根史丹利等等,还有本土的PE、VC,包括达晨创投、青云创投等等。这一类的投资人主要是以财务投资为主导。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这几年农业产业的发展跟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是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的,他们两者也是互相在促进,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Pedro Nueno: 谢谢傅哲宽先生。我们也听了傅哲宽先生的介绍,资本市场对于农业这一块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在未来也会很有潜力。接下来我们先来探讨几个问题,然后再看在座各位有没有什么提问。通常来说,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比如说汽车行业或者是其他制造行业,通常会表现出有几年会很热的发展阶段,然后中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的非常好,但是当他们要走出去的时候,往往会碰到一定的挑战。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施展,还是有一定挑战的,我想问一下,在农业这一块,你们认为那些中国企业,在未来有走出去发展的很好的潜力,这大概会在什么时候发生,您对这样的发展过程有什么样的看法。

      Robert P. Aspell:今天早上我们有谈到中国占有全球19%的人口,而只有9%的耕地,与此同时中国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下一个十年之后,有可能成为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在这期间人均GDP会不断的增长。也就是说人均蛋白质的消耗量会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不会增加,而人均GDP的增长,意味着中国将持续的需要和国际市场交流,我个人也感到非常的惊讶,2005年我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就预见中国的很多农业企业应该走出去,但是实际上这些年来,似乎发展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快。在农业供应链这一块,过去几年确实有一些投资行为,有一些亚洲企业在这方面这么做,但是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动作,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中国的农商企业应该把眼光投向全球,不仅是采购原材料,而且也可以了解全球市场的情况。因为今天在农业方面来讲,世界很多地区和中国还是非常陌生的,走出去也许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在比如说玉米采购、原材料采购方面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张同贵:我觉得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考察了很多国外的一些地方。国外的一些农业用地,它的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比国内都低,而且很多生态和生产环境非常好。所以说,现在中国的农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吃的问题,尤其是粮食粮食,还有能源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玉米做成能源方面的,除了饲料和粮食粮食以外。所以说中国要走出去趋势越来越大,我们自己的企业,也考虑可能到海外去建一些生产基地,来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谢谢。

      傅哲宽:其实中国的农业企业,刚刚也说了,我也认为走出去是必然的。而且我们在一线做投资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目前我们的农业企业其实他们已经尝试走出去了。因为我们的种子,像水稻一些特别耐热的品种已经向东南亚开始卖,而且量还不小。另外还有种植业,也有走出去的迹象。我们现在有一些农业投资开始往东南亚、南非去发展。另外还有一些有一定性价比的农机具也走向了国际市场。这些我们目前来看还仅仅是尝试,我也相信他们未来一定要走出去,否则的话,他无法满足中国13亿的消费需求。

      何毅: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就是重庆粮食粮食集团,刚刚成立了3年,但是他现在在巴西已经大规模的种植大豆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去年他所种植的大豆已经用船拉回来了,其背后也有银行的支持。比中粮的速度还要快。第二个我知道的就是中兴能源,虽然说中兴是搞通讯的,但是他们有一个能源公司,他们到隐匿合作搞棕榈油,实际上从走出去的战略来看,中国必须要走出去,中国现在18亿亩耕地,我们每年进口的大豆加上进口的植物油,相当于也利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7、8亿亩地的资源。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进口的大豆的定价话语权远远没有。所以中国有一个怪现象,出口的原料没有话语权,进口的原料也没有话语权。所以走出去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路子是必须要走的。但是我认为难点是什么呢?一个是中国建立跨国公司的机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的法律、各个方面的基础还不健全。比如说有走出去的企业,因为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至好退回来了。有的一直在观望当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恰恰是新生的企业胆子大,初生之犊不畏虎,他迈出了这一步。特别是粮油加工业,我刚刚已经介绍了接近90%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我相信在这里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可以走出去,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成长壮大。实际上粮食粮食加工业我们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在省域内、区域内,全国性品牌几乎没有。现在最好的品牌就是金龙鱼,再一个就是中粮的福临门。我们全国的品牌都没有,更不要说是世界品牌。我们远远落后于进来的公司,比如说ABCD四大粮商,在我们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建厂。也带来了很多新技术,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应该是双向的。

      Pedro Nueno: 接下来问一下在座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各位专家大家好,非常高兴听到你们的演讲,我来自于一家水产服务公司,我在国外呆了18年,我想在过类呆的时间长的人都不愿意做水产,这几年做水产,看到了农民的辛苦,也看到中国水产发展的艰辛,我们在全国建了500多家水产连锁店,是以加盟形式做的。我们因为资金原因无法做直营,我们今年争取可以扩大到1000多家。请几位专家看看,我们应该继续引进风险投资还是我们继续慢慢的做。

      傅哲宽:刚刚听了一下介绍,我觉得还是要看企业自己的定位。如果说我们的企业家感觉这个市场已经时不我待的时候,就要抓紧引入风险投资,借助外部资本的力量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中国非常好的有竞争力的水产连锁。我不知道我们是做流通的还是有上游产业链的融合?

      提问:主要是做流通的。

      傅哲宽:通过引进风险投资,把自己做到一定规模可以上市之后,其实我觉得还是完全可以往产业链上游走,这样可以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其实养殖行业问题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淡水养殖,如果说是我自己养殖,我可以把食品安全控制在自己手上。另外可以控制住行业波动,因为我们知道农业的波动是很大的,如果说自己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有可能我对上游供应稳定性也可以控制。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如果说没有外部资本介入的话,公司发展速度会比较慢,也有可能你的同行拿了风险投资之后很快就会超过你,谢谢。

      提问:我叫乔治,我来自荷兰。我想问一下Robert P. Aspell先生,大家都提到了我国农业的问题,刚刚Pedro Nueno:教授也说到了在全球化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得到供应的保障,但是你如果看一下全球化的中国品牌,比如联想和海尔,大家就想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的食品公司可以做到这一点。你觉得如果说是一家中国食品公司想要做成一家全球企业的话,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需要克服什么样的障碍?

      Robert P. Aspell: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看到有一些中国公司走出去,但是的确他们还没有像联想或者是海尔这样的地位。有的时候他们的投资是战略性的。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非常大的食品公司,可以像中国的全球著名品牌那样著名。挑战有以下的这些,我觉得很多都是关注国内市场,就是聚焦于如何发展国内市场,因为国内就有很多机会,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所以很多公司就觉得好象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进行国际并购,可以在全球扩张它的业务。另外一个,也可能是由于政治的原因,比如说在矿业,在基础设施港口,很多时候中国的投资如果说达到一定规模的话,这些行业就会比较敏感,包括农业也是这样,是比较敏感的行业。所以中国公司在这方面要进行快速扩张是比较困难的。当然了,我们也看到了有比较好的迹象,可以看到资本现在是在自由的流动,而且可以在全球进行分布,全球的资产其实应该是由最会管理的人来运作,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认为中国农业公司所面临的挑战。

      提问:我的问题是给何司长的,我来自法国BMP,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话语权,我们要怎么样才可以有话语权。

      何毅:这个问题就跟刚刚我们走出去,实际上走的还不够,实际上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粮食粮食市场上,我们做的相关的事情还不够有关。大家知道中国原来的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各自独立的。我们国内市场的粮食粮食价格不受国际市场影响,某种程度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总的来看,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来看是不利的。如果说我们走出去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原料产地,我们有一席之地。我们国际的物流有一席之地,我想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变。另外一个,大家实际上还应该关注我们自己的一个特点,中国的大豆加工需求是萎靡不振,而国际上进口大豆需求旺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转基因大豆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大量国内大豆是榨油的,现在我们已经把榨油份额给进口的了。但是我们转基因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出蛋白,食用安全性比较好。我们做豆腐的设备是日本的最好,我们大量用国产大豆做的大豆蛋白都是中低端产品出口到欧洲或者是日本,我们的价格就和出口原料一样,是低迷的,是内部恶性价格的循环。这样造成我们国产大豆需求低迷,反过来也影响到大豆的产量。所以某种程度上,中国粮食粮食的产量在有一点点因素,我们大豆的产量是在下降,一部分大豆的种植面积转为种玉米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面临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急需解决的我们正在提出一些相关政策,来引导这方面的问题,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给何司长的。我们是一个来自安徽的民营企业,我们是一个粮食粮食的龙头加工企业,去年开始我们建立了公司农场,有1.5万亩土地,专门进行粮食粮食种植。这几年我感觉做加工利润没有我做粮食粮食种植来的快。我想请何司长和Robert P. Aspell先生,对我们短期突破点上有没有很好的建议,另外我们长期的目标应该如何设置。

      另外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张同贵先生和傅哲宽先生。农产品最终的平台,会不会出现像苏宁、国美这样的终端。

      Robert P. Aspell:我觉得这个答案很难给你,因为要看你的核心能力在哪里?从我个人来看,因为我给嘉吉集团工作了很多年,我们也是在看,比如说到底是种粮食粮食还是加工粮食粮食。我们可能在种粮食粮食方面不如农民那么有优势。所以你可以看嘉吉公司本身是非常多样化经营的公司,但是我们自己是不种东西的,因为我们并不觉得我们在种植方面有意识,农民有自己的地,可以投资,可以精心的耕耘,这是他们的核心能力。这是我个人的经验,这也要看你来自于哪里?公司规模,公司的能力在哪里?我们关注的是食品加工的。如果说你可以看从农场到餐桌,我们是位于供应链当中,我们就关注我们自己做的这一块,希望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改善自己,因为这一块是我们认为自己有优势的地方。目前来说,我们自己也不做自有品牌的食品,我们没有这一块的专长。

      何毅:首先粮油加工业是微利行业,不要想在这个行业当中,特别是国内企业说在这里有爆利,几乎没有可能。我们统计的数字表明,平均粮油加工业的利润率,我们统计了1.8万个企业,平均利润不到3%。这是正常的。第二个,我想我们大部分的企业都有雷同性,比如说你就是卖大米,面粉就是卖面粉,最多延伸到挂面。大部分企业都是一样的,用的设备都是一样的。因此刚刚嘉吉公司所讲的核心竞争力,你的特性是什么,一定要找到。比如说合肥有的企业做色选,他抓住了色选设备的关键技术,他的附加利润就上去了。如果说我们把厨房产品延伸到餐桌,我们做全产业链,就像现在中粮集团做全产业链,他的利润也会上去。

      傅哲宽:说到农业领域会不会出现苏宁国美这样的流通终端。完全一样的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也出现了类似的,比如说国家有一些比较大的连锁交易市场,像上市公司农产品,他在全国有2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汇聚了当地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交易,实际上他也是比较好的连锁渠道。另外还有做农机的,他也把这个品类做成专卖店。我觉得应该还是会形成一定的产业效率的。作为你刚刚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是目前所有中国目前做养殖、种植、深加工的企业家都很困惑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因为上游种植效率非常高,加工效率非常高,流通效率非常高。而中国不一样,上游的养殖、种植主要还是农户来做,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家被逼走到全产业链,因为上游的效率太低,而且食品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所以一般像我们达晨这么多年的投资,我是比较喜欢投全产业链的投资。这是中国必走的一条路,因为我们上游没有大的农场,没有办法,我必须要自己做。

      还有一块,我们国家对农业的补贴都是在上游,比如说农产品的种植和初加工都是免税的,如果说我把产业链构建起来之后,整个公司的利润率水平要提高很多。我只需要把下游的毛利适当转移到上游来,公司整体的利润率水平就出来了。您的困惑是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个阶段如果说自己适当的完善产业链对自己有好处。做大之后,当我们国家真的形成了上游有非常好的专业化的种植和养殖农场之后,你也可以专业化,但是现在做不到。

      张同贵:我们中欧学到的东西是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去做。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逼迫做全产业链。全产业链我们做的非常辛苦,有一些是我们不擅长的去做了,背的包袱很重,怎么样来做?我觉得中国市场还是会一部分形成比如说苏宁电气这样的。但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还是诚信,如果说诚信问题解决了,产品安全问题解决了,必然会走大市场的过程。但是有一点可以和大家分享,我们现在无论是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作坊,都来做全产业链,做的很艰难。我们要放开一种心态,要做产业联盟,这样的话可能是强强联合,共同做一个产业链,可以减少很多重复的浪费,谢谢大家。

      Robert P. Aspell:我想再补充几句,我非常同意你们的观点。其实有不同的做法,嘉吉关注到我们的强项和优势,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我们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整个过程,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确保我们的供应商是我们相信的,我们为他们提供培训、教育,我们也和我们的一些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虽然我们的角色是在整个链的当中,但是每个环节都是联合在一起的。都是利益相关的。所以其实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讨论当中没有说哪一个是正确的模式,哪一个是错误的模式,无论怎么样都会遇到挑战和问题,但是最重要考虑的是农民的利益,让他们可以不断繁荣发展,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Pedro Nueno: 我手头上也有一个问题,问题说,我遇到一个问题,我看到很多农民在欧洲,在美国一直上街游行,因为他们一公斤只卖了10美分,而他们看到在超市里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卖2美金,他们就抗议了,在整个价值链当中,谁是真正赚钱的人,是不是中国也是这样的,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同贵:我觉得这个问题是目前很普遍的问题,包括今天上午张部长在介绍流通的事情。实际上我们的农产品在田间很便宜,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成本就非常高了。比如说蔬菜,我们种的蔬菜栽田里,一般农民是有一个小商贩,小经纪人去把它收起来,几十公斤几十公斤收起来,然后交给一个大的菜贩子,用汽车或者是卡车运到批发市场,这已经是两个环节了。然后批发市场往往是今天的蔬菜拉到,明天早上三点开始又批发,又批发给一个小菜贩,然后再把菜拉到社区菜场,然后再卖给每家每户,这5个环节,每个环节你要给他5%-20%的利润,还有30%的损耗,成本层层往上加,最终可能是1000块钱的成本,在超市里面卖到7000块钱,但是这个过程多种,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路桥费、运输费、各种费用,这个流通环节是很大的问题。还有整个过程当中如果说再进超市,还有超市的入场费,销售人员管理费,各种费用加起来,这个费用是非常非常繁杂的。今天上午长部长在提出农超对接减少环节,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如果说中间没有那么多的流通环节,很多问题也很难实现,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多利农庄自己的做法就是自己干,我们实施会员制,一站式到底,从自己生产、采摘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减少环节和浪费,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些心得。

      提问:我一方面想请各位专家对我们企业正在做的事情点评,也请各位同学一起分享。实际上我们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包括农商高峰论坛在我看来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做什么,我认为按照中国的情况,可以把食用菌做一个突破口,在两年前我出版了一本书,叫菇粮时代,农业核心问题是解决吃什么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不可能像欧洲那样吃那么多肉,中国的农业人多地少,又缺乏土地和水源,食用菌正好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我们目前的做法是这样的,我们是建立一个工厂化的菌棒的生产厂,然后把这个交给农民,然后产品回收,加工之后销往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安全追溯体系。给农民增收也是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在我们很多基地情况来看,基本上比其他作物的收入高5-15倍左右。从我们自己企业来讲,靠自己去发展,发展的比较慢,所以是不是可以让更多人来做这个事情,让中国的农业找到一条新生之路。

      何毅:继续做吧。

      Robert P. Aspell:我觉得你应该和傅先生多聊聊。

      Pedro Nueno: 我鼓励大家创业,祝各位创业好运,非常感谢各位的演讲,以及大家的回答。接下来我们休息30分钟。

      主持人:英特华投资咨询公司执行合伙人 James Sinclair 先生

      James Sinclair: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三个主题的专家座谈。第三个主题也是今天最后一个主题的讨论,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无论是对媒体还是对公众来说,这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我们打开电视和报纸的时候,几乎天天都会看到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在网络上,食品安全也是公众最关心的。在今天的讨论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农业行业也是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他贯穿整个供应链 的上下游,涉及到本土企业,也涉及到跨国企业,所以今天下午这一场座谈希望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食品安全如何加强整个食品供应链管理,真正的风险存在于哪里,应该由来主导这个工作,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介绍一下参与我们座谈的嘉宾。

      徐吉麟先生,他是熙可携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熙可携农是熙可集团上游公司,徐先生在IT行业有非常深的背景,他把技术方面的背景应用于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他非常的关注食品安全,他刚刚跟我说,熙可携农之所以成立,主要的宗旨就是要解决产品的跟踪问题。

      第二位是Hans Peter Reust先生,他是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有30多年的这方面的经验。在2007年他创建了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一会儿他会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家公司如何帮助超市和商铺做直接的采购的。

      第三位是Roland Decorvet 先生,他是雀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雀巢当然是家喻户晓的名字,Roland Decorvet先生到中国已经有12年的时间,在此之前他曾经在香港和台湾负责过雀巢的业务。

      第四位是张永健先生,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 。张先生多年研究食品和食品行业的监管和政策的制订。社科院的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也是在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国家的主要的智库。首先我们有请徐先生给我们谈谈中国农产品的跟走问题。

      徐吉麟:大家好,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可追溯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如果说这个问题要谈的话,讲一个小时也讲不完,大会组织方提了一些问题让我和大家分享,我对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所以我就根据这五个问题跟大家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一般而言,产品可追溯确保了其产品或者是其成分的主要来源。但是可追溯性可宽可窄,即便是建立了追溯体系,不良供应商还会会设法绕道而行。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在产品可追溯性狭义来讲是产品成分的可靠来源。比如说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当中农药、肥料的使用。广义来讲,应该是包括一切对人的健康,对土壤的健康,以及对环境的健康的所有因素。而不只是对农残问题的检测。如果说只重视农药残留问题的话,一定是见树不见林,疲于检测,防不胜防。食品安全是要靠良心和政策法规的。农业的可追溯性要从土地的可持续使用为出发点,这是很重要的观点,我们今天讲的食品安全讲到可追溯性,并不只是说可追溯农产品,而是从事整个农业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什么样的,这是比较大,也是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我们常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土、人、农作物都是共同体,今天精准的农业和品种改良都是建立在可追溯性系统上,所以正确的可追溯体系是可以杜绝不良供应商的。要用信息化和法律作为一个手段,有效的可追溯系统可以确保这个安全。今天我们不负这个代价的话,明天就要承受不可逆转的悲剧。

      另外一个题目是讲到在中国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讨论是不绝于耳,尤其是对农产品的可追溯性,为什么我们谈可追溯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药品和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在你们小孩玩的玩具,在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包括我们所有电子产品要输到欧美去,全部都要经过检测的。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所有这些产品,甚至是像交通工具,你坐飞机或者是开车,这一类管理都有风险管理,而食品的可追溯性这是非常必要的。

      刚刚我讲的这些非食品的东西,它的可追溯性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这是当然的,是必要的。可是对于我们天天吃的食品饮料,而我们却忽略可追溯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食品安全实际上是在所有生产制造业当中最重要的。我们说政府与社会大众都必须对食品安全不计代价,刻不容缓要全面的保障。我们不一定天天在药品或者是医疗设备,或者是玩具,或者是电子产品、交通工具的安全威胁下,但是我们天天都是在食品饮料的安全威胁下过日子。这是强调食品安全,为什么我们要谈可追溯,实际上可追溯在其他行业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反而在最重要的食品行业里,我们现在有很多争论。

      当代中国农业产品供应可追溯性现状是什么呢?这方面我的看法是,农业生产实际上应该要像工业生产一样同样的精准。农业的从业人员目前因为素质参差不齐,我们平均做农业的人口当中,能够到中学毕业就不错了,大部分都是中学以下的程度。所以在素质参差不齐,变数也比较多,所以可追溯性是比较难的,但是可追溯性应该是农业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今天我们讲我们国家农业有多成熟,和国外相比,可追溯性应该是一个指标。中外相差甚远。我们的政府和消费者对可追溯性的认知实际上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各位在座的,实际上我们平常对我们的农业的可追溯性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今天社会大众对发生的病死鸡或者是病死猪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是对打了药的蔬果却没有关注,完全忽略了危险。当然大家有一些这样的意识,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非要立刻解决的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从媒体上来的,我也没有验证其真实性,我们常常吃的大闸蟹,在江苏有600多个养蟹厂,从蟹苗到上市要用十几种药,包括土霉素、氯霉素,甚至在母蟹产卵的时候还要给它吃避孕药,这样母蟹不会变瘦。有一个记者问最大养殖场的场长,他说你这样做不是危害健康吗?他说现在的鱼类、家禽类那一个不是这样长大的,你不这样做别人做了,你还能做生意吗?

      我刚刚讲到的土霉素是属于过时的抗菌素,因为副作用太多不再使用。氯霉素会导致贫血和抵抗力下降。听了我所讲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说我们今天吃大闸蟹,你不了解他,不知道怎么养的,我们都有罪,因为我们在鼓励这些事情。我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实际上是一文不值的。我们从来没有把信任当回事。

      在中国台湾,他由农委会推行的产销履历体系,利用信息化可追溯到原产地和种植者。一方面让消费者了解产地的情况,一方面为农民拓展行销通路。在台湾我的了解是,上好的有机食品,都是销售给知交朋友的,你在超市是买不到的。比较关心食品安全的消费者,特别关心食品安全的,他们都是向农民朋友去买的。农民是他的朋友。周末他们都会互动、探访。然后当产品成熟的时候,会应时的去招呼他们,或者是摘配到家里。这是一个产品可追溯性的观念。在理念上,第一个你吃的东西你对他的来源了解不了解,关心不关心,你如果说是不关心的话,其他所有的技术都没有用。我们在大陆发生过三聚氰氨的事情,现在又有胶囊的事件,如果说有一个可追溯的责任体系的话,这些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要达到什么样的可追溯水平,才可以真正的提高食品安全。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要提高食品安全,全社会都要负起责任,由政府到消费者,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实际上我们政府和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跟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追溯的目的是在保障生命的安全,而不是为了检测和认证。一个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所有风险都要考虑,因为这个悲剧是万一,有一样东西没有检查出来,或者是你忽略了,很可能他就会造成不可恢复的问题。所有的农业生产相关的这些从业人员都要用心灵诚实来做好农业生产工作,,不投机,不苟且,善待农业成长的环境,确实做好生产履历记录,政府和消费大众应该做好监督者,市场准入者应该负起食品安全的全部责任。

      我举一个日本的制度,我参考过欧美的,参考过中国台湾的,日本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情况,日本是做的最好的,政府不应该是认证和发证的机构,但是应该是依法监督的机构,凡是有失误的官员应该受到惩处。日本一旦出现问题,他的官员要引咎辞职的。如果说标签和商品不符合的话,零售商要负法律责任,如果说官员不取缔也应该受到处罚。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结论。农业生产是一个团队或区域写作的工作,监测、沟通、追溯、控制都是要依赖有效的信息化为根据。从农田到餐桌,产品权声明周期管理的概念和方法,这是必要的,关键控制点的风险管理,危害控制,纠偏的措施,召回的能力都是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当中必要的功课,农业信息化一日不做,我们的安全健康一日不得安宁。

      有关如何做才可以做好,或者是要有什么样的功能,一会儿我们在问答的时候再做详细的沟通。

      James Sinclair:感谢徐先生。你提到了怎么样进一步提高食品可追溯体系,怎么样防范整个系统当中的风险。这样的话,就正好带到了Hans Peter Reust先生所要说的。刚刚说超市怎么样有一个直接采购方式,而不是通过很多的中间商来进行采购,这种方法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追踪的体系。

      Hans Peter Reust:非常感谢,女士们、先生们,也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到这里。我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来自瑞士,瑞士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家,但是谁让瑞士这么富有呢?谁创造的手表,是农民。所以瑞士应该感谢农民,他们在100多年前开始造表。他们给瑞士带来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这一代可以享受非常好的生活。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中国,我也相信中国的农民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可追溯的系统,也可以为中国带来非常好的生活,会有更多的收入,对于农民来说,收入提高了,对消费者来说风险就降低了。农民会想,我的这个产品已经有了,市场在哪里呢?钱又在哪里呢?另外农民也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就是他们希望可以直接接触到零售商,农民并不喜欢经过很多中间商渠道,今天我们已经说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说从1毛钱到2块钱,现在农民在价值链的最底端,赚不了多少钱,所以我们要让农民和市场对接,给他们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今天很多人提出说要帮助农民,但是农民已经听这些听的太多了。他们一直在等这个市场,等钱。我们所做的工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是帮助农民可以直接接触到市场。我们当然需要有生产基地,要加工,要包装,要运输,还要有市场。但是仅仅控制质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去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要去教农民,我们也要去教加工商,甚至包装也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有很多的产品,包装并不好。而且有的时候包装过度,这样的话带来很多的碳排放,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另外还谈到物流,这里我们也是有很多提高的机会,因为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而且中国学习的也非常快。而消费者他们也有很多问题,不仅仅是说食品安全在中国是一个问题,在所有的国家其实都有问题。

      在德国,他们也是有比如说黄瓜大肠杆菌的问题,原来是指责西班牙的,结果西班牙不是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是用的水出现了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那么追踪系统就越来越重要了。

      我们希望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上都可以提供帮助。我们通过三个方法,一个是质量和安全,在未来人们都觉得质量和安全是基本的东西,如果说这个都得不到保证的话,根本没有办法走向市场,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利润率,零售商也在考虑利润率,他们希望进入到更大的市场当中去,赚更多钱。所以供应商也在看零售商会怎么做,慢慢也会扩大到全球市场。

      这是我们现在的现状,不仅仅是在中国。还有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的中间商,然后加工,又有中间商,然后才是很大的市场。我们可以减少中间商。当然我跟大家说这一点的时候,如果你们是中间商的话,你们肯定会不高兴的。如果说未来没有中间商的空间的话,他们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给他们技术,我们已经在中国的700个农场,开展了工作,要交给他们新的方法。这很有意思,其实在这一块,有很多空间,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化肥和杀虫药的用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浪费,减少中间商,增加生产率。这样的话,减少成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法可以为农民提高他的收入。

      说到加工方面,也有很大的机会。比如说就像生产一台汽车一样,你写下每一个标准的流程,然后你教新加入的人,因为中国的发展很快,新加入的人很快学习这些标准流程,这样的话也可以节省成本。消费者是最重要的,当他们发现可以找到非常好的质量,安全的,是又价格最优的产品的时候,他们就会买。

      追踪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可以通过管理整个供应链打造非常好的追踪系统。今天早上大家也说了,中国在农业这一块,其实是可以增加很多的税收收入的,因为30%的消费都是食物。现在我想在中国大概70%的收入并不是来自于农业的税收,所以我们通过不断提高农业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

      接下来我讲一下未来得前景。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农户,还有加工和供货,直接供向客户。怎么做呢?我们看到在这个城市的周围,假如说开车两三个小时的地方有一个产品的平台。这个平台有农民和供应商。有很多的农户,然后我们把它打造成为农业合作社。在这个地方,我们还可以打造供应商联盟。这样的一个联盟可以接触到本土包括全球市场。然后这个产品就直接流向了最终消费者,比如说酒店、零售商、贸易商。比如说蔬菜,除了蔬菜还有水果、肉类,从这个平台主要是有三个方向,还有另外两个方向,比如说电子商务,现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非常快,而且市场很重要,如果说可以直接从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的话,消费者就不需要亲自到农场去,种下他们所要的蔬菜。现在应该要很好的利用起电子商务的平台。

      给大家一些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安徽合肥的公司,这是他们的生产基地,大家可以看到当中的地方有加工的地方,可以看到物流,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是和零售商一起合作,我们也会问零售商现在需要什么产品,多少量。得到这个信息之后,我们会和生物农业的专家和公司一起合作。我们就看怎么样能够让农业生产的公司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且有一个追踪系统,这是他们的产品—西瓜、哈密瓜、辣椒等。我们将这些信息直接提供给供应商,也就是说在收获之前的两个月,就可以知道,接下来会给他们运什么产生,量是多少,然后他们自己可以来组织市场。

      因为我们提供两种价格。你可以看到这里是2-2.4元,这是西瓜的价格。如果说零售商什么都买就是这个价格。这样的话,农户在收获之前就可以拿到钱了,如果说买现货的话,那么就需要以更贵的市场价格来买。每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录入到数据库。比如说我们洒了多少杀虫剂或者是我们的饲料用了多少,饲料控制的怎么样,我们所有的信息都希望了解,都把它放到数据库当中,加工方面,物流的信息,市场的信息我们都把它放到数据库当中,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对客户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这个产品。他在自己家里就可以查询这个产品的来源。同时他也是很好的展示窗口。对供应商来说也是如此。可以看到谁用这个系统,整个世界都是可以用这个系统的。供应商也可以很好的和最终的客户进行沟通,政府也是一样。政府也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很好的供应商管理。然后品牌、形象、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100年前瑞士农民在生产手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品牌,但是他们说一定要生产出最高质量的东西,我相信这是一条正确的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创造力,有创新能力,而且也要能够进行知识的转移。我们现在尽可能将知识转移到中国来,改变产品形象,创造品牌,打造价值。透明度、可持续性、承诺都可以带来信心。我们分四个步骤来做,首先我们会做评估,评估这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根据这个结果,我们考虑要进行培训,比如说他们需要多少培训?然后在这个培训当中我们给他们一个很好的体系,也就是说可追溯系统,另外利用这个系统也就意味着使用更少得杀虫剂。还可以通过物流直接连到产品平台进行供货。大家可以看到食品安全质量,当然这是第一步,然后要通过技术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利润,还要有一个品牌,打造一个USP,使得中国能够拥有非常好的品牌。减少中间商,提高营业额,拥有数据库搜索引擎的话,就可以打开一个24小时的信息窗口。

      这样做法的利益是什么呢?通过这样一个标准的作业流程,可以改善收入,另外对于供应商来说,可以降低成本,对于零售商来说,这样做的话会有更多的客户,最终客户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但是他们更多是品质来推动的,这也提到追踪系统,谁可以提供这样的信息,消费者就会去购买,政府也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收和收入。这是可持续性的生产,有了这种可持续性的生产,对于中国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水资源,水可能是未来最大的问题,我们必须现在就要引起重视,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我们也是专门采访了消费者的信息,他们来自于七个城市,有86%的消费者说,他们希望更多的食物信息,他们想知道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中国的消费者相对欧洲消费者来说,他们要求其实更高,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必须要和消费者一起合作,因为他们会给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未来的消费者,他们不仅仅是想知道牛奶是从哪一个奶厂来的,他们甚至想知道这个奶牛的名字。因此我们食品供应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以让一切更加清晰,为消费者创造信任。

      现在我想给大家看一个例子。我们已经有超过2000种产品,这里是我们的网站,你进入之后可以看到有追踪系统,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追踪,你可以装这个应用,然后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你可以从谷歌地图当中获得信息,你可以知道到底是在哪一个农场生产的这个东西,规模又是多少?与此同时你还可以得到这个产品循环的信息。这非常有意思,体可以看到一个产品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比如说大米从头到尾可能要11个月时间,你可以更多的知道食品的周期,不仅仅是质量和安全,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这样的话也会更加尊重大自然。人应该是对于大自然有更多的尊敬,因为未来我们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然后我们这些信息都是按需提供,我们会告诉他们,比如说农药、化肥、水的控制,另外我们还会告诉他们,农民怎么样在农场里面工作。我们甚至想告诉大家所有的生产流程。他们就可以看得到生产整个食物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人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对于供应链来说,做了那么多工作之后,他们才可以到商店里买到食物,所以我希望这可以给到消费者所有的信息。

      我经常和乳制品的消费者聊,他们情愿买很多进口的乳制品,因为他们不相信本地的乳制品。这需要我们给他们更多的信息,甚至提供有关检测报告结果。我认为展望未来,中国是需要最好的人才知识,因为中国是要引领全球的发展的,但是你们必须要比美国、欧洲在这方面要更加的强大,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世界来说也是更加美好的。

      James Sinclair:我们知道了如何提高透明度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食品公司的介绍。

      Roland Decorvet:又是一个来自于瑞士的。其实雀巢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也是瑞士最大的公司。雀巢也是要感谢瑞士的农民,差不多150年之前他们生产了非常好的乳制品,所以你可以看到瑞士很多的成功经验和故事都是开始于农民。

      食品安全,我想问一下,你们是不是有任何人来怀疑这个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意义。我来说两句,相信最终会说服大家。第一食品安全很明显是中国政府最关注的头等大事。所以说李克强副总理负责食品安全工作,大家都知道李克强副总理未来的工作是什么?另外的两位副总理还有五个部长也是负责这个工作。所以我看,中国恐怕是世界上对食品安全最关注的政府和国家了。中国从2008年非常关注三聚氰氨的问题,然后致词之后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比美国、欧洲都要更加严格。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当中,明确了政府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是要通过提高能力建设加强培训来实现这一点。所以很明显,周围政府这方面是非常强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今年三月份,两会的时候中国的刑法也做出了新的规定。虽然说有很多的罪行都免除了死刑,但是食品安全却引入了死刑范围当中。而在欧洲,不管做多恶的事情,最终都可以免除死刑,而在中国不是这样。那我们雀巢怎么来做呢?我们也是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我常常开玩笑说,在雀巢只有一个人,在中国我们有5万名员工,35个工厂,只有一个人比我更有权利,那就是我们的质检的总监,如果说他封锁了任何产品的话,我要跟他去反对话,那我就是一个傻瓜,我最好要和他和平相处,保住我的职位。在我们公司质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资金方面也是非常稳健的,没有人能够买得起我们的公司,唯一会破坏我们公司的,或者说至我们公司于死地的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了。

      我们想再看看航空业。在航空业,百分之百的安全率是他们必须要遵守的,没有说99.99%的安全率问题。不能说,偶尔有那么一架飞机掉下来,对不起。你不能这么说,在这个行业里,该必须要实现100%的安全标准。这也是我们雀巢公司的使命。我想举几个例子,一会儿我也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在雀巢,我们认为我们自己是一个产业公司,我们不是一个贸易公司,也就是说我们不管到哪里都有工厂,在中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都有我们的制造工厂。如果说你有工厂的话,我们要尽可能的贴近原材料的供应地。刚刚我们同事谈到了农商,农商是源自于农业,作为我们公司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的公司。我们已经成立了150年了,我们关注的是原材料供应的可持续性。

      有一些国家,比如说处于战争。这样的话,它的原材料供应就会成为问题。还有中国,比如说你们会到非洲或者是其他地方进行原材料的采购,确保原材料的供应是可持续的。在我们公司也要往上游走,进行原材料的采购,确保它的稳定性。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牛奶、咖啡和可可。

      我知道中国是不种可可的,我就谈一下牛奶和咖啡这两种主要的原材料。我们在哈尔滨双城有我们的一个乳产品的基地,黑龙江也是现在产量非常大的,仅次于内蒙。我们把奶牛进口到中国来,然后我们会请专家帮助当地农民如何来养这些牛奶,如何给他们进行挤奶各个方面的工作。现在差不多有1万名奶农来给我们提供原材料,也就是牛奶。大家都不知道,我们是中国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公司所有的这些牛奶都是直接从奶农那边收购来的,而不是通过批发商或者是中间商获得的。

      我们每天会从每一个农户的收集站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就可以得到解决。检测产品的频率是怎么样的呢?有一些产品,从原材料收购到最后的成品,他们会接受200项的不同的检测。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产品中不同的成分进行检测。所以说基本上不允许有任何问题的存在。第二个问题就是咖啡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中国除了海南之外并不生产咖啡,一直到25年前才开始种咖啡豆。25年前我们公司派了一波人去了云南的山区,在西双版纳,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非常大的咖啡豆种植演示基地,告诉当地农民如何种咖啡豆。明年云南将会成为阿拉伯咖啡豆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我们帮助这些当地的咖啡豆农来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能够提高咖啡豆的品质。谈到食品安全的问题,在我看来,我是比较乐观的,可能很多人都不这么认为,我经常看这半杯水是半杯满的,而不是半杯空了。我们希望欧洲政府可以像中国政府那样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虽然说中国食品安全还有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3年前没有人知道微博,现在微博新闻一报出去,全社会的人都会知道,这对我们,对农民,对政府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坦白来说,我们没有任何的选择,就是要提供安全的食品,因为我们要保护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我相信这个国家里,每个人都不想走错误的捷径,总的来说,雀巢致力于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谢谢大家。

      James Sinclair:谢谢,接下来我们请张永建主任从监管的方面来谈一谈。

      张永建:感谢论坛主办方的邀请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另外披露一个特别的信息,我开始发言了,最现实的意义是,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也就是说开结束了。

      根据论坛的要求,希望我谈谈关于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问题。因为时间很短,我不可能有完整的论述。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认识。第一个,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源自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以前是短缺经济,大量的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我11岁的时候,在冰天雪地里站了4个小时,买了春节之前的二斤带鱼,这个带鱼不是很新鲜,但是我们拼命的煮,冒这不断上厕所的风险我还是把他吃了,这个时候我不会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现在98%以上产品供给能力多是过剩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供给大幅度的增加。第二个,经过快速的经济发展,一个现实是人民收入水平的明显提升。也就是说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正是因为供给和支付能力的双重提升,使得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的考虑更多因素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受教育者比例大幅度提高。在受教育者的消费当中他考虑的要素就更多一些。正因为这样,最近有最新研究表明,受教育者活的年龄比不受教育者要长一些。这是最新的一个考虑因素。

      第二个是怎么样认识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我想我们中国有自己特点,也有全球共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有三个问题,一个是食源性疾病,关于这个WHO已经有了一个规定,这是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头号因素。但是近年来在很多科学研究者对食品安全当中的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在扩展。他们认为因为长期的食品结构消费不合理,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应该纳入到食品安全之内。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几年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的疾病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医疗由治疗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我想提供一个数据,2004年中国有糖尿病风险的人4000万,2011年是9700万,我估计现在已经过亿了。所以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糖尿病患者群,有2亿高血压的患者。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饮食结构长时间不合理,生活方式不合理引发的慢性疾病。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卫生防御的重点,治疗的重点就是慢性疾病,这和我们国家的食品结构、饮食习惯是有关联的。

      第二个我们食品安全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漏洞、制度漏洞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也经常可以看到。

      第三是故意的制假贩假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几乎重大的恶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故意的制假贩假。所以根据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不同原因,需要不同的治理。

      第四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保障程度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想这里面首先是政府,政府是制订规则,实施监管的。在这当中有很多的规则和讨论。我举一个案例就是有关法制建设。

      我们在2005年曾经做了一个专项的研究,40人用了40天时间,从1949年到2005年4月份,我们国家所有出台的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之一进行梳理,当然我们的梳理还不完全。梳理显示从建国到1966年是10部,1966-1976年只有一部,1977年之后,一直到我们统计的2005年,有864部。涉及了食品生产和消费当中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环节,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品种和食品的品种。当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相关的讨论。在未来的法制建设当中,我们一直在呼吁,这一点欧盟有一些很好的示范作用,欧盟在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当中,他是注重软法和硬法并重的法律体系。以惩治、惩罚硬法和指导、建议、指南的软法相互结合应用。这种方法会更多的指导厂商更好进行生产。

      第四个就是我们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当中,政府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预防为主和全过程管理的这种理念,现在已经树立,成为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指导思想。这个变化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若干年前,包括我们的政府和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都在讲,我们发现了多少个坏蛋,抓住了多少坏蛋,我们判了多少刑。很多专家说,你们为什么热衷于把这些人抓起来,而不是事先不让他们管理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大量的引进国外现代化管理方法。我们最早引进的叫管理18法,后来叫管理24法,在全国企业里推广,但是真正影响最大的就是全面质量管理法,英文简称是TQC,这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好的产品是成为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要以预防为主。所以这些理念的转换,对于我们进一步制订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我觉得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积极作用。

      很多人今天也讲到作为生产者来讲,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当中要培养品牌。我有幸考察了很多国内外的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全球最顶级的公司。当然雀巢我没有去过,我希望有机会看他们。但是我看到很多国外在华企业真的是田间到餐桌,而且他对我们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在调查当中,有一些人家没有想到的环节,但是展示了之后,我们确实非常的佩服。有一次我们讨论品牌,到底什么是好的品牌,有一个经济学家讲到,骂不倒,骂不死的品牌就是好的品牌。

      在食品行业里,品牌往往是比较脆弱的,特别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稍有风吹草动可能导致的就是灭顶之灾。怎么样成为骂不倒的品牌,我想各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另外,我们国家在食品安全当中,媒体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我们国家在啊媒体最开放的领域有什么?我个人认为,第一个媒体最开放的领域是足球,对于中国的足球你想骂谁就骂谁,连春晚都骂。再有一个更开放的就是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我想这种媒体的开放,也是我们公众的保护意识,公众的觉醒,以及对监管者的约束和监督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这当中,我们很多人在质疑中国农民的食品安全生产能力。我可以非常负责的讲这个问题。中国的农民完全有能力生产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农产品。我举一个案例,前两年日本实施新的农垦列表的制度,当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一片唱衰,觉得这可能是中国农业,至少是对日本出口的灾难。但是这个农垦列表实施一年后的结果,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长了3.6%。我们中国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全球最严苛的农产品的检测。所以我们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为什么又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或者说当务之急要解决什么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一定要建立一个奉法者强的制度,我们看到在瘦肉精事件当中,通过了6、7个关口,横跨好几个省份,最后从田间到餐桌,其中哪怕有一个挂口按照法律法规做的话,这种灾难都可以避免 。所以我们想,真正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严格的执法,能够使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有一个跃升。所以我讲法律的尊严不是制订出来的,而是执行出来的。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

      第八个方面就是关于今天讨论的很多,我们都在讲农产品的价格问题和消费者的问题。关于消费者我想提一个案例,就在我们上海,上海有一家养猪场,为了生产质量更好的猪,在猪的饲养上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说每天给猪洗一个澡。但是由于新的饲养方式,饲养成本上升,于是他在市场上的价格,每公斤比其他猪肉贵2块钱,但是这两块钱消费者不买账,消费者不认可。关于这种现象,我想主持人会带领我们进行相关的讨论。就是这种成本消费者应该不应该支付,或者说你愿意不愿意支付。但是我觉得这不是理论问题,也不是法规问题,而是你自己怎么做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农产品各个环节当中利润的问题,实际上我刚刚在下面仔细做考虑,实际上最早农民是一对一的对居民进行供应的时候,他有很强的定价权,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定价权转移到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但是现在不仅是中国,甚至美国这样的现象也很严重,最终的定价权已经转移到大型超大型的商业机构,这些机构控制垄断价格,压低价格,获得更多消费者。但是因为过低价格,必然会导致生产厂商削减成本,削减那一块就不好说了篮球。也有可能就削减了对安全性的控制和管理。对生产要素安全的监督检验检测。有没有一个更好的价格的系统,或者怎么样可以加强厂商提高安全成本以后和超级大型市场的谈判能力和议价能力,这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再多说了,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James Sinclair:非常感谢张先生。您不仅讲到法律,也进到软性因素,后来还谈到定价和利润。我想问一下大家关于成本的问题。食品行业现在和其他行业一样面对很高的成本压力。而食品安全又会增加管理的成本。你要搞检测技术,就意味着要增加投资。而消费者呢,他们又非常的看重价格,而且在中国还有菜市场。所以超市也很难有定价的余地。也很难创造额外的价值来获取超额的利润。

      徐吉麟:成本的问题当然是非常敏感的。我自己对成本,当然我想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都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包括我们自己在 消费行为上也是在超市或者是菜市场,买东西的时候,哪一个东西便宜一两毛钱就会去选它,而没有理性上的想,为什么它贵一点。这是我们消费者在理性上并不是很理性的地方。真正的讲说,我们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性,是不是价格一定高,也不一定。反而实施有机农业,如果说你做的是对的方法,长期来说,你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是可以降低的。而且有一些东西可能在产量上会增加很大,在成本上会降低,在台湾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成本反映是很难说的。我们说是不是增加食品安全成本就增加了,这也不一定。当然食品安全会有很多的成本,我们在做的时候,短期内要改进,要增加产量,要保证品质做的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大家都在摸索,所以成本会增加。这个增加,我觉得消费者应该能够接受,我们作为农业公司,无论是零售业也好,种植也好,我们要把种植的理念告诉我们的消费者。这样的话,他对你的价格会认可,所以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当人家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怎么种出来的,你愿意花高价钱买。比如说我们买有机食品,看怎么种出来,听他们讲的理念,你听了之后根本不会考虑价格,就会去买那个东西。在价格上,我想欧洲实施食品安全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我们在美国、欧洲,他们在讲农业种植管理上,已经不仅关注人的健康,而是考虑更窗园的,怎么样种农产品,怎么样使用土地,这个土地是不是被你破坏了,还是说你在改进这个土地。你是有效的在保护这个土地。我们今天如果说不去保护土地的话,你的后代是没有土地的。我们中国只有9%的耕地面积,假如说我们还是在种植方法上不去考虑环境和土壤保护的话,很可能最后我们只剩下全球5%的土地,那你要养20%的人口,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欧洲实施更严格的政策,并不是说很多企业就倒闭了,企业照样运行,成本上可能贵一些,这些都是消费者接受的,因为他要这个东西。在美国很多产品,便宜的东西反而不要,他要的是健康的,环保的。在价格上,我觉得消费者应该要能够接受,种植和销售的应该去说明,把价格反映出的价值可以解释清楚的话,大家都可以接受。

      Hans Peter Reust:我用一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在瑞士,人们把他们的收入8%用于购买食品上。然后他们大概把17%的收入花在化妆品上,21%的收入花在买保险上。在中国,这个比例肯定不一样,当然要看不同的地区。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把供应链管理好,而不是依靠政府通过交易中心批发到零售,如果说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好的供应链,就像在欧洲一样,农户产品可以有效的,可跟踪的派送和卖给消费者的话,这样的话,可以减少浪费,也可以在技术上打造一个统一的系统。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减少和节约物流费用。这可能需要一个好的衔接平台。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农产品从农田以更低的成本输送到餐桌上。这样的话,即便是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我们也可以让消费者愿意付这个价格。我们不要害怕去做这样的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有碰到困难,但是最终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并不是为了一生顺利,而是要去做很多困难的事情,要去克服很多的挑战,把所有事情往正确的方向上做。

      Roland Decorvet:质量和安全当然是有成本的,你想覆盖这个成本有很多方法,但是你躲不开这个成本,你又要质量又要成本,你肯定要为此买单。

      张永建:中国的消费者是愿意去为食品安全买单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不断去购买越发昂贵洋奶粉。再一个,如果说企业都可以从长远考虑问题,也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徐吉麟:实际上可追溯性是农业的基本功,我们在可追溯性上是寻求如何降低成本,改进品质。如果说没有可追溯,你如何改进,因为如果说没有可追溯性,种的好你不知道如何重复,种的不好你也不知道改进。比如说安徽的黄桃园,我们对环境、土壤、气侯、温度、风向、水文、水质、土质都要检测,在检测过程当中,确定我的产量和品质能不能达到标准。然后我会增加品种,然后找不同的周期,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然后去做研究,这些东西如果说没有一个可追溯性的系统,你今天做了之后,你明天如何参考、改进呢?我们在种树的时候对树形也有讲究,我们现在也在做实验,看看那一种树形产量会更好,质量会更好。所以可追溯性不是增加成本的东西,而是我们在追求品质、产量、利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我们日常管理的时候,检查的东西非常多,对病虫害的检测,对树叶、树枝、营养的状况,我们精彩的检测。检测了之后做解决的方法。所以平常的检测、追溯,对于过去的记录你怎么去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诚实的去做所有记录,才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长远生存下去。实际上农业做的对应该是成本降低,中国的农业做错了,所以我们的成本非常高。我们的产值跟国外差非常多。外国人重视可追溯性,重视这些科学的方法,我们不重视,所以我们在产量上在品质上都不行。

      James Sinclair:非常感谢,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我来自重庆。非常高兴见到雀巢公司的CEO,因为我是雀巢咖啡的忠实粉丝,喝了很多年,而且我15岁的儿子也非常的喜欢。每个周末我有四五个朋友到我家里打麻将,他们到后半夜的时候要喝几杯咖啡,都觉得喝了咖啡之后打麻将很有精神。前一段时间,听说雀巢速溶咖啡是用云南等级最差的咖啡豆做的,不过我不相信,因为我喝了之后也没有什么感觉。今天听了Roland Decorvet先生的介绍之后,我相信雀巢咖啡是安全的,向您表示致敬,谢谢。

      Roland Decorvet:我觉得应该用你来做广告,不应该用韩寒。之后我想您能不能留下您的名字,我也希望邀请你到云南来看看我们咖啡豆的种植厂,看看我们怎么样采这个咖啡豆的。你可以看到我们采的是最好的咖啡。因为你如果说要在咖啡市场做到最好,必须要有最好的咖啡豆。

      James Sinclair:我也喝很多的雀巢咖啡。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提问:首先我想说大家的介绍都是非常的精彩,谢谢大家。另外我也希望到云南看看咖啡豆的种植园。谈到各种各样新的流程,比如说你想去掉中间商,我听到大家说有各种好处,比如说如果说直接和农户有一个联系的话,就可以确保他们,比如说收入是多少,我们需要多少量。然后你也可以告诉农户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正确方法去进行种植。我自己也是亲眼看到过,有的时候好象这个农户不会完全按照你所说的去做。比如说你让他们保证追踪性和质量安全,但是你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做,所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怎么样确保农户可以按照规则来做。

      Hans Peter Reust:其实不仅中国的农户,所有国家的农户他对自己的农作物都感到非常骄傲。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会觉得有各种问题。但是我们和农户一起合作的时候,他们会说,我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我愿意这样做。但是在中国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农民的问题,他们是愿意朝着正确方向去走的。而且我觉得他们其实是这个行业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可以很大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比瑞士的农民做的还要好。

      Roland Decorvet: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也不能太天真。我们非常喜欢农民,但是我们也要非常的平衡。确实每一个行业里都有不诚实的人,并不是说你是农民就是完美无瑕的,商界有骗子、教授也有骗子,每个行业都有骗子,如果说农民想进行欺骗,不按照你说的做,就应该把他们剔除掉。

      Hans Peter Reust: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和农户一起合作的时候我们是一切都很透明,说的都非常清楚。如果说你不能和我们进行非常开诚布公的合作的话,那就不要进行合作,我们要求农户做出承诺。我们会每年两次去查货,如果说出现问题,他们就被剔除掉了。

      提问:我想问各位老总一个问题,张主任,您认为国内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控制投入方面大约占总成本的多少,同样的问题问徐总以及Roland Decorvet。

      张永建:非常抱歉,我们还没有做过这么一个专业的统计。但是据我了解,根据规模不一样,投入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中国有37万家食品企业,70%是中小企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小作坊。我想这样的话不会有安全性投入的,也不会有控制的。相反大的企业,龙头性的企业,至少我们在装备配置上都是问题不大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领军企业,他们的检测设备实际上和国际是同步的。但是怎么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觉得这可能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有这样的装备,但是使用这些装备需要成本,有一些企业就没有用这些装备。

      Roland Decorvet: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需要核实一下,我们有31家乳品厂,最大的一家在三聚氰氨的事件出了之后,有新的各种各样的法规。这家厂新购了非常多的设备进行检测,这些设备就价值2500万人民币。所以我想说我们是投入了很多钱,但是具体占多少比例我们无法回答。

      Hans Peter Reust:我也没有这方面的数字。但是我可以跟你分享的是,现在在农业方面,有很多的国际标准,如果说加起来的话,你会看到中国获得的食品认证都不到1%。如果说是其他方面的话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中国可能占不到2%。中国如果说想要出口食品的话,全球市场的标准必须要执行,必须要接受认证。

      徐吉麟:熙可每年花在检测方面的费用就是几百万美金。对我们来说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视的。从农业角度来说,我很难说具体的比例。但是我想说,食品安全在农业当中是我们的首要考虑。我们现在在做种植,在选地的时候就是做土壤分析、水质分析,看有没有重金属,也没有任何危害我作物的物质存在,在这些物质都没有了 之后才考虑在这个地方投资。这是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第一个考虑的,是不计成本的,这些东西没有做到的话,是什么都不谈的。我们在这方面非常非常的重视。

      提问:其实我们在整个全中国的农村方面做水产养殖的一些服务体系,确实我感到我们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确实没有很好的做到食品安全的问题,因为他们考虑到成本,我们也一直想教育他们要好好的做,安全标准去做,但是他要告诉我,你能保证这个鱼能活吗?这个确实需要政府的主导,各个企业的联合把这个事情做好。谢谢。能不能给到我们一些建议,比如说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协作来把食品安全做的更好,特别是水产方面。

      徐吉麟:水产方面,我们还没有介入,但是从总的农业的角度来说原理是相通的,政府确实要帮助我们的农民。中国的农民教育程度平均是在初中程度,国外很多从业人员平均都是大学以上的程度,是专业人员做农业工作。所以说在很多技术上,他是没有办法和国外相比的。政府怎么样配合大学的这些教授、专家、企业一起来协助农民,让他们能够了解,所以我们通常会对于某一样种植也好,养殖也好,一定会啊先考虑到从专业的角度,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国外有一些好的公司,他们做的非常成功,你把他的案例拿来研究之后,把这些变成一个标准作业程序教给你的农民。

      台湾有农业改良所,也有水产的实验所,他是政府投入去做育种、生产技术的改良,改良完了之后,在把技术转移给农民,这是不计任何费用的,所以很多在研发方面的成本是由政府吸收的,我们也希望在一些农业示范,比如说熙可也做很多的农业示范,有很多东西还是在摸索,刚刚也听到另外一个专家说,国外的东西不能直接照搬到国内来。比如说养鸡的,国外养鸡是为了加工的,而国内很多人是不喜欢吃这样的鸡肉的。我们做有机的朋友也是一样的,他们说有机蔬菜种出来和传统的蔬菜口感真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很多我们在做实验,希望这些实验室,政府能够有一些项目的补助来帮助我们,我们做成功了之后,我们去推广到千家万户的农业种植户,让大家都可以受惠。

      Hans Peter Reust: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知道你是做水产养殖的,你遇到的是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挑战,你为什么希望政府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问:我们只是希望得到一些政府的支持。比如说我们为这些水产养殖户一些帮助的时候,我们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物力,我们真的需要政府的支持。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说政策出台了,资金投入了的话,事情就好办了。但是现在就是说,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政策导向,比如说一些种子基金,或者说做一些产品选择的引导,也就是说为这些产品来营造这样一个市场,而不是说让内部进行竞争。

      Hans Peter Reust:这样的话,我是明白了。我建议你们来建立一个USB,不要来生产那些和别人一样的产品,不要老是创造最廉价的产品,如果你创造USB的话,比如说雀巢就这样的,你在产品背后要讲一个故事,要让你的产品非常独特,只有你这个公私财可以带来这样独特的产品,这是你的优势。

      James Sinclair:非常感谢,请大家一起跟我鼓掌感谢各位演讲嘉宾。接下来我们有请Pedro Nueno教授上台做总结发言。

      Pedro Nueno: 今天非常的有意思,大家讨论爆发了很多新的思想,谈到了很多有关农商方面的问题。我们今天早上谈到了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谈到了一些愿景问题,包括2015年,2030年的问题,我们又回顾了现在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又谈到了转基因的产品,还有电子商务的一些概念,谈到了如何来帮助我们加快工作速度,总的来说谈到了三到四个领域,一个是制造生产,第二是物流,第三是分销,最后是消费者还有环境、资本市场等等。谈到生产方面,当然了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民,探讨了他们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还有种植的技术、监管等等。还有很多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城市化的发展,还有人口革命对这些农民的影响。谈到物流方面,我们知道这一块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分散的。我们说了,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遇到了物流的挑战。包括物流成本在上升等等。但是在这个领域,物流问题尤为重要,因为食品或者说农作物是有保鲜期的,所以这一块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运营的分撒化等等,效率非常低下,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们谈到了分销和,终端消费者,我们也谈到了产品本地化的改造、调整,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有一位演讲者就谈到了,甚至有消费者希望知道乳制品到底是到底来自于哪一头奶牛。

      顺便说一句,我的父亲那时候很穷,他们有的时候就知道乳制品是来自那一头奶牛,但是因为那时候他们是养牛的,他们当然知道每头奶牛的名字。然后我们又谈到品牌的问题,后来我们又谈了 环境、监管、资本投入。简而言之,我们想说农商这一块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效率是非常低的,有很多的浪费。但是因为国际化的可能性,也是为我们孕育了很多的机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产业是蒸蒸日上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多挑战的。

      我们还做了很多研究,谈到了农商和人体健康、可持续发展、高科技之间的关系。还谈到了和物流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些领域当中都有发展的潜力和机会,我们会继续深入探讨未来可能会发生或者出现的新问题。这里我要感谢在座的各位,按照我们整个论坛的模式,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持人,感谢各位演讲嘉宾,还要感谢我们的农民们,他们是整个架构的基石,还要感谢所有的与会人员,感谢你们决定抽了一整个周六的时间来听我们讨论,来深入了解一些行业的情况。可能你们也跟消费者一样,想得到到底乳制品出于那一头奶牛。我们还要特别感谢熙可集团,感谢你们的赞助,同时也要感谢后台的各位筹备会议的各位同事,感谢各位,包括翻译、技术人员等等。明年我们再见。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