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张晓娇:食用菌创业化解三次危机


    【发布日期】:2013-08-08  【来源】:重庆时报
    【核心提示】:2009年初,她瞄准了一个商机。当时,荣昌县提出打造食用菌生产大县,菌种市场出现很大的空白。她和父亲决定,专做培育菌种的生意,为其他食用菌生产者提供种源。
     
    荣昌县双河镇大石堡食用菌基地,张晓娇在出菇棚内查看蘑菇


    出菇袋内生长出的蘑菇

      张晓娇,1984年出生,微胖,地道的荣昌妹子。她本来有份稳定的工作,却生就了一颗“不安份”的心,放弃了在沿海的稳定工作,回到老家荣昌办起了一家蘑菇厂。
      其实,张晓娇原本可以顶父亲的班,在国企做销售,还有许多出国的机会,但她放弃了。2005年7月,她从重庆文理学院毕业后,只身前往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但1年后,她遇到了“职场天花板”,找不到提升空间了。她辞去了广东的工作,选择回乡创业。但到底做什么,心里没底。这时父亲出了个主意,他搞过食用菌,有技术特长,在创业路上,能帮女儿一把。
      张晓娇喜出望外,说干就干。她用自己的积蓄,加上从亲朋好友处借的钱,建起了一个400多平米的食用菌小基地。
      创业路上的三次危机,她是怎么化解的?
      第一次危机:几十斤顺利卖掉,几百斤就滞销了
      反思:没做市调,没拓展渠道,想当然做事
      对策:提高品质、控制规模、培育菌种
      在父亲技术支持下,小基地很快就投产了。刚开始,一天出产几十斤平菇,拉到镇上和县城,基本都能卖空。她没有做市场调研,简单地认为,如果把每天产量从几十斤增加到几百斤,那么销售额和利润就会翻番。
      她渴望尽快做大,但问题也随之来了。产量上去了,但销售渠道没有拓宽,仍然是镇上和县城的集市散卖,于是,许多平菇卖不出去。而平菇是种娇气的菜品,上午没卖掉,下午就很难看了。
      起初,父女俩把卖不掉的平菇,送给当地村民们吃。后来,积压太多了,到了送人都没人要的地步。她只好把平菇拿出去,一筐一筐倒掉。
      产品滞销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发酵。张晓娇说,本身资金就很吃紧,一旦卖不出去,资金回收变现就很慢,资金链就断了。风闻这事后,附近农民也不愿到她的基地干活,人家知道她的平菇卖不掉,怕干了活拿不到工钱。
      2008年夏天,她决定停工停产。因为“实在亏不起了”。停产的3个月里,张晓娇的思想斗争很激烈,最终,她坚定了信心,她开始反思,总结出了以下问题。
      第一,没做市场调研,以前每天几十斤拉到集市上能消化掉,后来产量上去了,销售渠道还是那个集市,渠道单一;第二,自己种的是常见的平菇,当地许多村民也在种,从品质到渠道,自己并不比其他村民有优势。
      张晓娇想到了改变的方法:不使用农药,采用高湿消毒,让平菇更加漂亮,更有质量保证。
      2008年秋天,她重新开工。这一回,她吸取教训,产菇规模一直控制在适量的范围之内。
      2009年初,她瞄准了一个商机。当时,荣昌县提出打造食用菌生产大县,菌种市场出现很大的空白。她和父亲决定,专做培育菌种的生意,为其他食用菌生产者提供种源。
      当年,她和当地农业部门合作,生产了60万瓶菌种,销售额达300万元,盈利近50万元,“总算挖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第二次危机:遭遇原材料涨价,成品反而跌价
      反思:价格不是由原材料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
      对策:注册商标,让品牌来保值
      2010年,张晓娇的企业不再和政府部门合作生产菌种,转而一门心思生产菇类成品。就在她扩建厂房、添置设备、信心满满要扩大平菇产量的时候,第二次危机悄然袭来。
      作为平菇生产的重要原料,棉籽壳价格疯涨,2010年上半年,由每吨1000~1300元,跳涨到了3000元。张晓娇简单地认为,原材料涨了,生产出来的产品,跟着涨价即可平抑成本,水涨船高,价格是可以传导的。
      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平菇大批量上市后,价格没涨上去,相反,却跌下来了,她生产得越多,就亏得越多。没有办法,张晓娇只好再次减产,直至停产。
      停产的3个月里,她走访市场,请教专家,查找问题。总算搞明白了,平菇的价格,并不是由原材料的价格来决定的,而是受同一时期蔬菜上市量影响。
      第二次危机,让张晓娇亏得厉害,但她并非一无所获。她说,亏了钱,让她明白了什么是市场。逛超市的时候,她发现永川出产的一种土鸡蛋,因为有商标,有品牌,价格就很稳定,不会随行入市。
      从中受到启发,她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生意又有了起色。
      第三次危机:投入60多万添置设备,导致资金紧张
      这一次,她很淡定从容
      对策:申请资助、抵押贷款,挺过难关
      不过,2011年,她又遇到了创业以来第三次危机。还是因为扩张太快,她投入了60多万元,添置设备等,资金链紧张起来。和前两次不同,这一次,她处变不惊,一面和当地团委联系,申请资助,一面把自己的房产抵押申请贷款,找亲友借债,最终挺过资金难关。
      2012年,张晓娇申请的商标获得批准。今年,她扩大了种类,除了平菇,还生产鸡腿菇、白蘑菇等,计划日均产量达1000斤,月产值10万元。
      经历了几年来的大风大浪,连当地村民都觉得坎坷,“她的生意,三起三落,一会儿好,一会儿又不行了,我们旁观者看到都着急啊!”
      “创业者,内心一定要强大!”张晓娇说,不管前面还有多少坎,她都会坚持走下去。她相信,只要用心,创业路就会越走越宽。
      种菇的张晓娇,现在依然开一辆五菱面包车。她说,现在还没多少钱,没必要包装自己,面包车方便送货。同时,年近30岁的她还没结婚。她说,荣昌的香菇产业较大,从业者众,虽然自己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但抗风险能力依然一般。
      这个夏天,她在寻找路径,打算走商超路线,把产品投放到重庆主城、成都市场去,打开更大的销路。但她不忘提醒自己,不要膨胀,不盲目扩张,要走得更稳。(原标题:种蘑菇、养鹿、栽果树、喂土鸡……他们要当“会赚钱的陶渊明”)
     
    关键词: 食用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