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云南食用菌产业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4-02-07  【来源】:云南食用菌产业信息网
    【核心提示】:云南野生食用菌名扬国内外,出口创汇占据国内第一,但由于近几年各种主客观因素使野生菌出口企业效益呈现下滑,加强结构调整,特别是开拓国内市场,已成为上下共识并付诸于行动。
      2013年全省食用菌产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产业兴省、产业强省、产业富省”发展战略,按照“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引导、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努力使食用菌产业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一、主要特点和工作成效
      (一)食用菌总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31万吨,较上年增长42.9%,产值80.4亿元,增长34%。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7万吨,产值5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7%、29.3%。栽培菌产量24万吨,产值23亿元,分别增长52.9%、34%。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增长23%。
      (二)外贸出口呈现下滑。据省商务厅从海关统计数据:2013年全省食用菌出口12212.7吨,较同期下降14.9 %,创汇12342万美元,下降5.7%。其中松茸出口781吨,创汇4058万美元,分别下降18.9%、16.4%,牛肝菌出口7708吨,创汇5921万美元,分别下降15.6%、11.2%。而以栽培菌为主的干香菇则势头较好,出口量808.7吨、创汇1314万美元,量和值分别增长1.95倍、2.76倍。一直以来,我省商务、进出口检验检疫、质检、海关等部门联手企业应对出口,但由于欧盟经济持续不振、人民币外升内贬、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企业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我省以大宗野生食用菌为主的外贸出口继去年增速放缓之后出现下跌。
      (三)政策引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013年为“产业建设年”,将食用菌等10大单品作为高原特色农产品培育,加快单体企业实现亿元发展思路以来,各级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按照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导、供销主抓联动发展方式,涌现了一批食用菌产值亿元县、亿元企业。以基地为带动、龙头为示范、专业合作社跟进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发展逐步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实现了品种多元、企业发展形式多元。如曲靖陆良县山岔子建立5个基地共520多个大棚,以支部+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 500多村民纯收入的40%均来源于食用菌种植收入,基本形成支柱产业。全县以马街、山岔河镇为栽培重点,实现了总种植面积180多万平方米,产量9万吨,产值2.7亿元发展规模。曲靖、保山、楚雄、大理等栽培菌已形成一定规模,区域化发展优势明显。昆明、玉溪、楚雄、大理、迪庆等所在部分县(区)以野生菌资源加工出口食用菌产值已达亿元以上,形成了云南野生菌加工、出口贸易中心。以云南凯森、易门丛山、楚雄宏桂、祥云县龙云经贸、品味经贸、辰宇经贸及丽江中源绿色食品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企业产值已上亿元。全省野生菌加工品种已由速冻、干片、盐渍向即食品、罐头、调味品等多元化方向转变,栽培菌也由过去以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少量品种向黑木耳茶树菇杏鲍菇、姬腿菇、姬松茸、白灵菇等及人工驯化后的灵芝、金耳、羊肚菌、试种块菌等多品种转变。云南立体气候优势和生物多样化特征奠定了食用菌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四)项目推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09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5年投入5000万元(每年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食用菌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主产地州(市)政府、各级有关部门也整合部分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提质发展。截止2013年共支持了200余户企业并撬动社会资本5亿多元投入食用菌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食用菌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作用明显,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骨干、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据2013年7月省供销社食用菌产业办对15个州市40户企业(专业合作社)随机抽样,其中有25户企业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占总户数的62.5%,有27户企业生产加工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占总户数的67.5%。全省生产(加工)产值上千万元企业约60户以上。有着12年创立历史的丽江得一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标准+合同”模式实现了滚动发展,迄今拥有以云南特色食用菌、果蔬等为主的三条农产品现代化生产线,注册了“雪山农场”云南省著名商标,年实现生产总值14000万元,出口500万美元,资产规模8000多万元。楚雄锦翔公司在政府鼎力支持下,建立食用菌种植基地1014亩,已种植香菇689亩,产值3000多万元,还带动当地搬迁移民259户实现种植收入500多万元。通过找准食用菌种植这条路子,政府也解决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实现了多赢。
      (五)结构调整,市场开拓迈出实质性步伐。云南野生食用菌名扬国内外,出口创汇占据国内第一,但由于近几年各种主客观因素使野生菌出口企业效益呈现下滑,加强结构调整,特别是开拓国内市场,已成为上下共识并付诸于行动。以省政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指引,我省各大主流媒体展开了宣传云南农特产品攻势,其中也从多个层面推介宣传云南特色食用菌,主产地政府联合商务、供销等部门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如易门野生菌交易会、南华美食文化节、组团开展省内外农特产品展销展洽活动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等。食用菌出口企业转观念、调结构、变单一出口为同时进军两个市场。如以出口为主的楚雄宏桂公司开发出各种小包装即食品、野生菌粉(投放韩、日、中调料市场)、野生菌茶等20多个品种满足市场不同需求。楚雄宏怡申请专利8项,研制开发野生菌调料、松茸酒、块菌酒等投放市场,销路良好。易门丛山公司尝试网络营销,与多家电商合作,源源销出自产冻干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云南特色产品上亿元。部分实力较强企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物流网点多渠道拓展市场。昆明市发挥中央辐射功能,南北两方向又新增2个野生菌交易市场,加上原有云南木水花野生菌市场,2013年三个专业市场交易额实现60多亿元。
      (六)科技支撑,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集约化经营,我省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新品种技术研发、选育推广、野生菌驯化扩繁及基础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修订等。如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了集科研、企业、市场为一体的“云菌集团”,并创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该所已获省部级鉴定的科技成果12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1项、研发新产品25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展院企合作在玉溪易门建立1000亩珍稀块菌人工促繁基地,栽培技术国内首创并获得成功。普洱林鑫食用菌有限公司由省科技厅提供技术支持创建“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人工菌种植基地”,拟在200亩林地建设能满足1000万袋食用菌种植需要的现代化菌种生产厂。曲靖马龙、玉溪江川县供销社分别在148亩、3600亩野生菌生长林地试行科学保育,使得野生菌产量、质量双提高,菌农获得了较高收益。科技、供销等开展科技下乡,组织专家现场培训、发放食用菌技术资料等。由于食用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省食用菌生产正从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
      (七)协调服务,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省供销社认真履行省政府赋予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管理职能职责,克服各种困难,抓实发展。一是明确任务,指导发展。省供销社于2013年5月召开系统内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发展工作要求,明确了领导责任、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并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二是跟踪问效,推进发展。重点以“五抓”:抓调研、抓学习、抓技术培训、抓宣传、抓协调推进发展。全年组织开展了对昆明、曲靖、楚雄、保山、丽江、版纳、临沧、迪庆、怒江、德宏等10个州市40余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情况调查,基本掌握了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全省产业发展措施;加强食用菌“十二五”规划督查,通过督查,先后有怒江、大理、临沧、德宏、红河等州(市)及部分县(区)出台了规划、明确了机构,部分州市政府还补助解决了供销社产业工作经费,为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由省供销社分管副主任带队,于5月20-29日组织了全省11个州、市社食用菌产业办中层以上干部及部分企业负责人计22人到湖北远安县、河南西峡县、河北平泉县实地考察学习,找准了发展差距,学到了当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了信心,拓宽了视野。11月12—14日联合省内食用菌知名专家、技术研究员对来自基层一线的150余名食用菌种植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并取得积极效果。加强和完善2012年2月开通的“云南食用菌产业信息网”,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云南食用菌。截止2013年底累计发布各类信息3534条,点击率达16.89万次,获得较好社会评价。与玉溪市政府、商务厅策划并共同主办2013中国野生食用菌交易会—易门交易会等,不断提高云南野生食用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向省政府、供销总社汇报,加强了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在资金、项目、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了产业发展。三是项目扶持,带动发展。争取省政府食用菌产业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用好用活,重点扶持了42户企业设施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等,增添了企业发展后劲。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省食用菌产业总体呈较快发展势头,但与省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云南野生菌资源优势利用率较低,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广。以食用菌文化、品牌带动发展力度不够。食用菌经济总量少,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发展规模小,布局较为分散。在发展中,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行业自身建设、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及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起步年,也是食用菌“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改革年、创新年”为驱动,着力在调结构、转方式,强科技、重培训,拓市场、增效益等方面抓出成效,以提早实现“十二五”食用菌总产值上百亿元的目标,为全省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主要抓好7项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州市社要加大落实《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力度,一是完善机构,积极争取专项工作经费。二是紧紧抓住省州(市)支持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政策,引导食用菌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品种,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品牌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二)加强市场开拓,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国内外经济形势对食用菌生产消费带来的影响,重视食用菌国内市场开拓,通过订单、直营、委托加盟及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严格菌种资质监管,规范菌种生产交易和食用菌流通秩序。通过不懈努力,加快形成大市场促大开放、大开放促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的食用菌流通格局。
      (三)加强示范带动,培育一批食用菌重点企业。以成功注册的“云菌”商标为标志,打造“云菌”品牌,通过继续坚持“产业推进从零散向规模化发展、向优势特色区域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原则,优化种植、加工区域布局,建立产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培育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保山、普洱、迪庆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州市应加快园区发展力度,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企业,突出精深产品加工、特色品牌创建,形成云南省特色食用菌发展重要生产基地、重要加工区域、重要集散地。其它州市应积极创造条件,选准一批技术及设施先进、发展前景较好企业为载体,聚集发展效应,形成带动,加快发展。全省重点扶持10户带动能力较强、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力争实施20个以上食用菌投资项目,逐步做强做大“云菌”产业。
      (四)加强协调,创造产业发展宽松环境。省社将继续加大与省委、省政府、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汇报力度,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技术等支持。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整合行政资源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发展。
      (五)加强对外开放,推进联合合作。高度重视食用菌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宽领域、高标准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等,通过资本、技术等要素联合,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加强省内外学习培训,继续组织一批食用菌产业办负责人、骨干企业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更好实现发展。州(市)社应创造条件,适时组织当地食用菌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以有效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六)加强宣传,树立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形象。加强与有关部门、新闻媒体联合合作,多形式、多角度、更大范围宣传云南食用菌特色优势和品牌,继续办好“云南食用菌产业信息网”,提高办网质量,宣传服务好云南食用菌产业。
      (七)加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加强调研,摸清家底,根据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及简便易施行的原则,制定完善一套科学的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州(市)社应高度重视基础性建设工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自下而上建立基础性指标考核工作体系,努力使各项指标反映客观、真实,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为产业发展服务。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