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发布日期】:2006-09-08  【来源】: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
    【核心提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功能食品信任度的增加,功能型食品成为未来食品界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功能食品信任度的增加,功能型食品成为未来食品界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二十一世纪食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而食用菌产品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也即功能型食品,其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价值。近年来,国家实施“星火计划”、“扶贫计划”、“丰收计划”及“菜篮子工程”以及“2005年山东省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把食用菌列入重要产业,成为目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大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概况

    我省作为食用菌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九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产量和产值连续名列全国前茅,尤其2004年已经跃居全国第三位,产量突破100万吨,产值超过40个亿, 年消耗农作物秸秆近200万吨,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大省。

    1.食用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食用菌属园艺类产品,在行业归属中划为种植业,因为它具劳动力密级与资源密集的特点,即栽培生产需要占有大力劳动力和农业秸秆资源,故除个别外向型食用菌采用机械化、工厂化的集约栽培外,绝大多数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民就地取材、就近建造菇棚、菇房等栽培设施来发展生产。因此,在我国现有国情下,食用菌产业最适合的主体就是农民,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该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难体现。
    ??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截至2005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已经突破千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七成以上,食用菌已发展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种植业中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在食用菌的国际贸易中,我国的贸易占到亚洲的80 %,占到全球的40%。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食用菌以其营养、保健、绿色的独特优势,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

    2.食用菌产业的特点和优势

    食用菌产业在我国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系统工程之一,也是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是现代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典范,正以其独特的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热点。

    3.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改革开放以前,是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前,我省栽培食用菌已有传统的历史,但是只是作为家庭副业。生产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科研人员不足,加工企业几乎为零;因此出现年产量最高不过几千吨的局面。

    (2)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是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间,栽培规模由小到大;栽培品种由单品种到多品种;从业人员和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截至1999年全省总产量达60万吨,在全国列十几位。

    (3)从2000年至今,是我省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前两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对食用菌产品的巨大需求,都极大地推动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30万吨,比2000年的72万吨提高了80.6%;总产值60亿元,比2000年的26.19亿元提高了129.1%;出口额1.2亿美元,比2000年的4863美元提高了150%;消耗农作物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废弃枝条和木屑等农业废料22.23亿公斤,比2000年的10.91亿公斤提高了102.8%;位列全国第三位。

    4.我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做法

    目前,食用菌产业在我省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1)栽培模式迅速升级,栽培规模不断扩大  栽培模式由原来的简易土屋土棚发展为工厂化、砖体层架式立体栽培等现代模式。50年代以来,随着战后经济复兴,食用菌生产广泛推广了纯菌丝体接种,像传统的食用菌香菇、木耳,至今仍打孔接种。这一时期的技术总结为人工培养纯菌丝,打孔接种。 70年代,由于人工培养纯菌丝的兴起,并开始采用木屑、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代料栽培的探索为食用菌发展提供了快捷的方式。本世纪,代料栽培更是得到了更大的改进,并推出了“以土代料”等优化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栽培规模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发展到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成方连片、整体推进。涌现出了许多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食用菌主产大县,如莘县、定陶、惠民、邹城、新泰等市县,他们的栽培面积均在200万平方米以上。这里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邹城市。2000年之前,该市食用菌主要是以农民自发、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产量低,当地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000年邹城市委市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实施“科教兴邹”战略,服务“三农”,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实施食用菌“强市富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210万平方米,发展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80个,年产鲜菇4100万公斤,消耗各类作物秸秆1.1亿公斤,企业加工能力1.2万吨,产值1.2亿元,菇农年人均收入5600元。2005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惠政策,财政专项列支3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新发展的食用菌栽培户,市财政给予每平方米5元的建棚补助和每平方米10元的贴息贷款扶持;以镇街为单位,新发展食用菌大棚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的,奖励镇街1万元。在市级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镇街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如平阳寺镇对农民栽培食用菌实行原种、菌种、技术、购销“四包”服务;对栽培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的菇棚,奖励菇农1000元,再提供1000元的贴息贷款。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大调动了农民种菇的积极性。该镇前韩村农民张以生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生产技术,2004年投资3万元,建菇棚1000平方米,当年收回成本,还盈余4000元;2005年,又投资30万元建起了10000平方米的层架式双孢菇大棚。凫山街道办事处周长赞,利用庭院建成地下栽培200平方米的层架菇房,年纯收入15000元。目前,全市17个镇街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食用菌专业村550多个、专业户5100户,发展各类规模的菇棚7300多个。出现五种栽培模式:一是庭院栽培模式――实际实用、收效快捷;二是大棚栽培模式――易于操作、成本降低;三是菌粮、菌菜立体间作栽培模式――种多收、效益翻番;四是高标准层架周年栽培模式――常年生产、效益连城。五是有机订单栽培模式――操作规范、出口创汇。再如我省定陶县,他们根据当地实际,以发展双孢菇为主导品种,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05年全县共发展双孢菇300万平方米,产菇4.6万吨;产值3亿元,从业人员达4万人。2003年1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定陶县马集镇食用菌生产基地时,对该县以食用菌为突破口,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再如新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把食用菌作为全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和循环经济的重点,纳入考核,赋予政策,食用菌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截至2005年,全市食用菌大棚已达到2.9万个,栽培面积530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鲜品6.6万吨,销售收入2.3亿元,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新泰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栽培品种逐步走向多样化  由原来的栽培平菇为主转变为以平菇、双孢菇、香菇、金针菇、草菇、木耳等六大主栽品种,同时一些珍稀菇类如白灵菇、阿魏菇、真姬菇、杏鲍菇、鸡腿菇等也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2004年平菇产量达44.38万吨;双孢菇产量22.82万吨;香菇产量14.84万吨;金针菇产量7.41万吨;草菇总产量5.13万吨。木耳产量   万吨。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等珍稀菇类总产量约达10.26万吨。  

    (3)食用菌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宽  由原来的就地销售,向外省提供原料为主,发展成为以当地龙头企业就地加工为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拥有食用菌加工企业近百多家,其中注册千万元以上的有十几家。像我省的烟台九发集团,由94年资产几百万以生产为主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拥有资产5个亿、员工近万人,年创利税2亿元的大型国家级龙头企业,号称我国唯一的一家世界第一、亚洲最大、唯一上市的食用菌大型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诞生和壮大,有力地带动和推动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4)菌政管理得到加强  由原来的菌种无人管理、生产经营无序、产品质量无保证、贸易纠纷不断坑农害农时有发生转变为目前管理规范、科学有序、信息畅通、服务优质的新局面;菌需物资的供应也逐步走向正规。近年来,省食用菌工作站协助省农业厅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强食用菌行业管理的规定和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相继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菌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5)科技研发力度日益加大。许多公立、民办、集体科研部门也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加大对食用菌高新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 据初步统计,全省从事食用菌科研的市地级以上研究单位有30多家,县级近百家,专职科研人员近千人。他们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高新品种。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形成了一批带动整个食用菌发展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并针对生产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科研攻关。他们还常年奔跑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当参谋、搞指导,解决菇农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全省已建立了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的生产技术推广网络。

    (6)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为全面提高我省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省、市、县、乡四级,每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近千个,培训人次近五万。目前有近万名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基地生产第一线。

    二、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尽管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从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认识上看,有少数地区存有认识滞后的问题  这种认识滞后,既表现在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前景认识不清上,也表现在对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上;既表现在管理服务思想和管理服务方式的不适应上,也表现在生产经营和产品营销的不适应上。这种滞后认识,不仅体现在一些领导者、管理者身上,也体现在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上。观念影响行为,思路决定出路。要我省的食用菌产业获得健康迅速发展,必须首先有效解决认识滞后的问题。

    2.从食用菌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差,规模效益小等问题  如现在一些地区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甚至处于没有组织的自发生产阶段;食用菌品种比较单一,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形不成规模优势。

    3.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科研力量弱,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的问题  如食用菌珍稀品种开发迟缓,食用菌加工业发展缓慢,精品、品牌意识缺乏,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度开发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滞后等。

    4.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环境看,仍存在许多制约食用菌快速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  如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且规模较小;发展资金缺乏;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成长力不足;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监管不力,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产业政策的系统化、税收政策的激励性、政府农业投入的数量和方式、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和运作形式、市场主体和管理主体的积极性调动等问题,也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并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5.从食用菌菌政管理的角度看,仍存在种种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管理因素  如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体制不配套,信息渠道不畅通,缺乏食用菌菌种行业质量标准,菌种质量参差不齐,食用菌菌种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检查管理不力,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菌种纠纷不断。

    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政策机遇  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对“十一五”期间及今年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号召全省上下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突破,同时省委省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科学规划、精心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力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市场机遇  当今,人们饮食观念和习惯正在改变,由吃得饱、吃得好逐步转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人们膳食结构逐步向营养、抗病、保健、无公害方向发展,人们对营养和保健食品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天然绿色食品的消费热情极高,食用菌产品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朝流。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的势头不减,消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持续上升,市场常常供不应求。据统计,按2004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1160万吨计算,全国人均年消费食用仅8.92公斤,还不到西方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10年前提出的年人均消费10公斤的标准。食用菌产品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

    (三)资源机遇  据统计,我省仅农作物秸秆每年出田4000多万吨。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而且留下了巨大的培养食用菌的原料。但是,目前,我们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足60%,其中食用菌更是占不到10%。因此,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也加快了这些生物再生物质的开发利用,从而消除了因焚烧、腐烂等造成的空气和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有效地延长生态链和食物链,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庞茂旺  高霞 )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