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025年贵州省鹿茸菇技术交流暨食用菌加工培训会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召开,来自省内多个地区的从业人员,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50余位代表参加开幕式。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贵州省菌物学会理事长朱国胜,毕节市农业科学院院长郑元红等相关负责人参加。毕节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义主持开幕式。
毕节市农业科学院院长郑元红详细介绍了毕节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毕节市农业科学院在围绕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为毕节多家食用菌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提供科技服务,为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贵州省菌物学会理事长朱国胜指出:林下种植鹿茸菇是利用工厂化生产的鹿茸菇废旧菌棒,再次进行林下覆土栽培进行二次出菇,林下环境中鹿茸菇平均每棒产量比工厂化环境中出菇量还要高,林下鹿茸菇的配置与口感比工厂化环境中还要好。林下种植鹿茸菇的种植方法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与传统的农法栽培相模式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废旧菌棒的利用率,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占用耕地,进一步有效保证了粮食安全。体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五大特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五不争”,贵州省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鹿茸菇产业前景广阔。
毕节市天元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翅介绍了林下种植鹿茸菇林地与土壤选择以及种植管理关键技术要点;大方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祥云介绍了鹿茸菇菌棒在工厂化生产环境中的工艺流程;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马布平作“林下鹿茸菇栽培效益分析”。对比在林下种植鹿茸菇过程中,使用新旧菌棒在成本、生长周期和收益的不同;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功能实验室机械设施设备研究与应用岗位专家李凝研究员介绍了食用菌烘干处理装备、技术及应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功能实验室主任、保鲜专家吉宁教授介绍了食用菌采后保鲜操作关键技术,重点讲解了鹿茸菇采后保鲜技术要点。
会上参会学员积极发言,向专家请教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参会专家针对学员提出的菌种选育优化、林下栽培环境调控、采后保鲜加工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答与专业指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次高规格、高效率的专家与学员深度交流,有效打通了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精准破解了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有力提升了基层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对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