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山东:小蘑菇伞下的大机遇


    【发布日期】:2011-09-2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记者 张海峰

    荣丰食用菌公司生产的有机蘑菇 □钟文峰 张海峰 报道

      ◆阅读提示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这正是食用菌的独特产业优势,也是小蘑菇伞下的大机遇。当前,食用菌成为我省农业领域投资热点,企业“走出去”新亮点,山东省食用菌生产也亟待突破“散、低、弱”的瓶颈,从食用菌产业大省向强省迈进。

      “五不争”的独特优势
      9月18日,山东广饶县花官镇的荣丰食用菌公司生产车间内,八九排高高的铁架子上摆满了已全部变白的菌棒,一个个白色的小拇指肚大小的白玉菇你争我抢地冒了出来。
      公司董事长封金华说,几年前,他做对韩国出口贸易业务,对客户购买一些国内没人要的秸秆很是好奇,去韩国考察发现对方是将秸秆打碎做原料,在工厂生产高端食用菌。食用菌工厂在日韩已开始约30年,中国作为食用菌王国,很多地方却基本是空白。很快,他利用做贸易的原始积累投资4000多万元引进了第一条食用菌栽培生产线。
      几年后,在荣丰公司的带动下,秸秆、玉米芯、木渣和棉粕等摇身从废弃物变成了价格不菲的原材料,近年来价格一路扶摇直上,正是食用菌起到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
      2009年,荣丰再次投入2亿多元,开工建设了2万吨珍稀食用菌智能型工厂化项目,生产蟹味菇、白玉菇等高档珍稀食用菌,食用菌采摘完后,秸秆供食用菌生产后产生的菌糠,通过高温发酵提取,配以一定比例的无机养分及各种微量元素,再经过超长滚筒复合成有机肥、化肥等,下一步还将利用这些有机肥延伸出一个年产10亿只玫瑰花的大产业。而采用这种工厂化方式生产食用菌,300多亩地可相当于传统大棚栽培上万亩的产量。
      “原本烧火、给猪絮窝的秸秆如今能卖钱,再使用菌糠制成的有机肥,种出的蔬菜不仅长势好,口味也正。”花官镇草北村农民代平均告诉记者。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这正是食用菌的独特产业优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庞茂旺说。
      食用菌生产原料是秸秆、农林产品加工下脚料、动物粪便等,目前我省仅农作物秸秆每年就产生7000多万吨,而食用菌利用率不足8%;食用菌可以高度立体化、工厂化栽培,反季节生产,并可林下栽培、菌菜间作,充分利用闲置地、废弃地、盐碱地,符合我省人多地少实际;食用菌高蛋白、低脂肪,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素两者之长,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据统计,目前,全省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46家,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有19家,过亿元的有14家。超过三成的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12个县市区产量超过10万吨,食用菌成为农业领域投资热点。

      企业“走出去”新亮点
      据国际蘑菇学会预计,近30年来,世界食用菌市场消费年增速在10%以上。今后食用菌国际市场需求量将继续扩大,特别是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和休闲食品、即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将有广阔发展空间。
      目前山东省食用菌已经出口日韩、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额超过1.4亿美元。从出口数量来看,潜力仍很大,而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走出去”颇具特色。
      淄川区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2006年相继在韩国成立两家公司,率先走出了一条“国内发菌,国外出菇,鲜菇就地上市”的新路子,即在进口国注册企业,建立境外出菇基地,然后利用国内丰富的资源,在国内基地投料生产;通过恒温制冷集装箱,将国内基地生产的菌棒运到国外基地,在国外出菇;出菇后产品直接进入当地市场销售。
      公司经理苏建昌告诉记者,该模式的优势是进口关税低,香菇的进口关税是30%,而香菇菌棒的进口关税只有8%;技术壁垒低,通关时间短,香菇的出口要接受20多项检测,既提高了成本,又延长了通关时间,而菌棒的出口检测项目较少,检测只需5天,整个通关时间在10天左右;避开了产品价格歧视,在国外基地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被认定为东道国本国产品,能享受到平等待遇。
      再比如自2005年开始,惠民县农民范传钊在非洲的苏丹建设了两个冷库,利用当地棉籽壳种出的蘑菇供不应求。山东省一些企业抓住西亚、非洲等地中国外派劳务和中资企业较多的机会,在海外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满足当地华人的需要,也给与当地将来的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突破“散、低、弱”瓶颈
      山东省食用菌生产总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产值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在我省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食用菌仍放在蔬菜产业中进行整体谋划,2010年,省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市县配套近3000万元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振兴项目。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认为,食用菌产业按其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完全值得单列进行规划。
      庞茂旺向记者介绍,我省食用菌产业当前仍存在“散、低、弱”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比如,产业发展形成之后,目前我省多数地方食用菌生产中零散种植还占相当比例,种植成本相对较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生产批量集中、品质优良、规格一致的大宗出口产品,地区间种植效益差别较大,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再者是食用菌精深加工滞后,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偏弱,深加工比例不到30%,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只是食用菌原料生产大省,产品相当一部分要运到福建等省份进行深加工后出口,人均消费量不足,制约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市场预警机制尚待建立。
      省农科院资环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宫志远认为,传统农业由植物和动物“二维”要素构成,这是一种不平衡的消耗性结构。食用菌在自然界属于“分解者”、“还原者”,在人、动物与植物之间搭建起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是现代循环农业的终点和起点,战略意义非凡。当前对食用菌的认识仍处在初级阶段,而我省食用菌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单位面积产出能力较低,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此外,菌种及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因行业管理体系、生产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健全,一些种植户和个别生产企业的不规范操作容易引发质量问题,伪劣菌种坑农现象有增加趋势。
      为此,近几年来,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及有关科研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在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与改良、野生品种驯化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共引进国内外菌株500多株,选育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有20个。实施了60多项科技创新项目,获得了20多项科技成果和奖项,制定并颁布了50余项省级地方标准。反季节生产、菇房层架式生产、林菌间作、菌菜间作、工厂化生产等成功模式和30多项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目前,全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已达75%以上。去年底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分别对全省17市、71个县(市、区)的122家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了专项监测工作,合格率达到96%以上。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