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吉林敦化市黄泥河镇:木耳多了人富了


    【发布日期】:2011-10-26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宗巍、姜明明

          说起前些年的光景,黄泥河镇双泉村的陈学江直摇头,“种啥啥不行,卖啥啥便宜”。聊到现在的日子,陈学江兴奋得像换了一个人,“人参少了山绿了,木耳多了人富了”。
      黄泥河镇位于吉林省敦化市西北部,四面环山,耕地多为高坡地,无霜期短到只有110天,不适宜种植粮食粮食作物。“不种地怎么养家过日子?”于是,很多当地人瞄上了四周的山地——种参。
      今年30岁的陈学江回忆说,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人参。到山上砍倒一片树林,规整出一块土地,学着附近县市富起来的参农,撒种、管护、收获。然而,由于人参生长周期长,又碰上那些年市场行情差,种参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
      “钱是没挣着多少,山却被毁得差不多,一块一块的参地,远远望去,就像大山的一个个‘补丁’,山上很多地方都变得光秃秃的。”双泉村村民牟善玉说。
      由于山上林地被大面积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一到夏天雨大,就容易形成泥石流,给下游村落带来严重威胁。当地农民开始后悔了。
      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当地老百姓上山砍林种参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那靠啥过日子?经过自己的摸索和当地政府的指导,很多人开始种起木耳。“由于这里不适合粮食粮食作物,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帮助农民致富。我们请来很多专家,研究了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成分,最后发现黑木耳是比较适合的一种特色作物。”黄泥河镇镇长吕强说。
      记者来到当地的双泉村时,看到村前的一大片田地上,竖立着上千万个黑木耳菌袋,远远望过去,十分壮观。一些前来收购木耳的商贩,把车停在路边,到地里和农户商谈价格。
      大学毕业5年的陈学江已经当上了双泉村的村支部书记。由于所学专业是食用菌栽培,说起村里的黑木耳种植,他如数家珍。“我们一个村的黑木耳规模就能达到2000万菌袋,比周边一个镇的木耳产量都大,全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种植黑木耳。”
      正在地里摘木耳的当地村民陈大妈说,今年家里种了15万个黑木耳菌袋,平均每个的纯利润是1块钱。“自从种了黑木耳,一年到头都忙个不停,最忙的时候天天晚上都要住在地里,但一年十几万的收入,让我很知足。比起前些年种参,就是再累些也值得。”她说。
      黄泥河镇党委书记李英飞告诉记者,从种人参到种黑木耳,这一转变有政策的引导,但关键还是老百姓逐渐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人参需要三五年才能收益,周期长,效益随市场行情波动。最为可怕的是,青山绿树被毁掉了。种植黑木耳后,由于水土适宜,一年就能见效,而且质量好不愁卖,每年收获时都是外地商贩到地头收购。这样一来,不仅农户富了,退耕还林后光秃秃的山又重新绿了。
      “当前黄泥河镇的黑木耳规模为2亿袋,产量在700万公斤左右,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1.47亿元。”李英飞说。
      距离双泉村不远处,就是牡丹江的发源地。在采访过程中,谈到这些年的变化,当地很多村民感触很深。他们大都上山砍过树,种过参,也切身体会过破坏林地带来的苦果,现在改种黑木耳后,又品尝到这一特色产业带来的甜头。
      如今的黄泥河镇,山绿了,水清了,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陈学江用乡亲们的一句顺口溜总结了这些年发生在黄泥河镇的变化:“人参少了山绿了,木耳多了人富了”。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