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吉林省食用菌产业 前景诱人盼壮大


    【发布日期】:2004-09-06  【来源】:中国食用菌
    【核心提示】:悄然间,平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等各式各样的食用菌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吃法更是五花八门,“木耳蘸辣根”、涮火锅、煲菌

    悄然间,平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等各式各样的食用菌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吃法更是五花八门,“木耳蘸辣根”、涮火锅、煲菌汤,甚至是烧烤,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小鸡炖蘑菇。
        
         食用菌富含菌蛋白和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因而受到人们的钟爱。长春中医学院药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宋启印教授,对记者介绍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年食用食用菌45公斤左右;东南亚、包括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为20多公斤;国内平均将近4公斤,而我省还不到1公斤。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的需求,食用菌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加。“要长寿,吃蘑菇肉”,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近年来,食用菌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迅速,同种植业、养殖业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要想富,种蘑菇”,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成为现实。1997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从事食用菌及相关行业的人员约1000万人,年出口食用菌干品和罐头30吨,创汇5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已经突破900万吨,产值达400多亿元,全国已经有30多个县的食用菌产值超过1亿元。食用菌产业前景诱人。
        
         对于蘑菇,我省的百姓,尤其是山区的农民,是再熟悉不过了。据了解,我省的真菌资源共有1000多种,可食用的就有300多种,常见的有30多种。作为北方菇的主要产地,我省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菌种资源仅仅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吉林农大校长、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李玉说,我省的气候资源,具有南方省份无法比拟的冷优势:早、午、晚温差大,这种冷凉刺激,是蘑菇生产的最佳条件。我省森林覆盖面积大,粮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山区的枝桠材、中西部地区的秸秆和草资源非常多,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最好的原料。“把每年生产粮食粮食的剩余品,利用十分之一,就可发展10亿袋食用菌。”宋启印教授说。另外,我们在食用菌产业上的科研基础比较雄厚,有一支在国内比较优秀的科技队伍,科研已经形成优势,获得过很多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算起来,到目前开发的项目有20多个。同时,我们也是国内最早培养菌类学博士的省份。
        
         不久前在蛟河市召开的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政府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团长蔡德华。谈论起我省的资源,他说:“吉林省的资源和山东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吉林省的资源是太丰富了!”听起来很鼓舞人心,仔细琢磨却让人汗颜。作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后起之秀,山东省2003年总产量突破了100万吨,产值达40个亿,而我们拥有这么多的优势,总产量却不到15万吨,不及山东省的1/6,仅是全国的1/60。
        
         一面是这么多的优势,一面是巨大的市场前景,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
        
         在采访中,许多人都提到了政府推动的作用。我省有些地方,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潜在优势认识不足,对其能够形成大产业、获取大效益缺乏了解,宏观指导和支持不够。蔡德华说,之所以山东省的产量从2000年20万吨,成倍发展到2003年的100万吨,很重要一点,就是政府的重视。2000年,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食用菌专家顾问团,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发展壮大食用菌这个产业,加强宣传、培训农民、良种选育、公关研究。迎合产业的需要,各地市也都划拨编制,相继成立了顾问团,从上到下形成了领导系统。各方面力量都扭到一起,山东省每年都将投入几千万,来发展壮大这个产业。
        
         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据蔡德华介绍,目前山东省80%的食用菌,是由龙头企业“消化”掉的。山东省九发集团号称亚洲第一大双孢菇基地,它的前身是面临倒闭的村办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如今它发展成为年产值达17个亿食用菌产业“巨人”。目前山东省有二、三十个龙头企业,它们通过现代化生产加农村基地结合的模式,对农民生产的蘑菇以保护价收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更赢得了市场。所以,该省食用菌产业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而我省,还没有一个能够内联农户、外引市场的龙头。
        
         如何把我省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宋启印教授说,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经过培训人们很容易掌握,不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产业,而我们目前的科技服务还很不理想。这一方面,需要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农户,与农民对接,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协调引导,调动科技干部、技术骨干的积极性,把技术引导下去,真正为基层服务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