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珍稀食用菌大杯蕈种植技术


    【发布日期】:2024-03-11  【来源】:《农业增收致富门路200条》
    【核心提示】:珍稀食用菌大杯蕈种植技术

    大杯蕈是国内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似竹笋般的清脆、猪肚般的滑腻,被誉为“笋菇”和“猪肚菇”。该品种实体较大,菌盖直径4~25厘米,单朵重300~500克,每平方米产量达40多千克,比常规品种产量高得多,适宜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栽培。大杯蕈的上市可以填补食用菌生产淡季的市场空缺,售价高,每千克在15~30元之间;品级好的可以达到每千克50~60元乃至更高,比传统食用菌更具有经济价值。目前市场货源紧缺,需求量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大杯蕈种植技术如下。

    菇场要求

    1.地点与布局
    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利于排水,交通方便,便于运入和运出,并且干净卫生,远离污染源、厕所、垃圾养殖场等,同时有水源,管理方便的场所。根据栽培工艺,结合当地的环毒和条件进行菇场总体布局,可分为堆料场与仓库、制袋区、灭菌区、培养区、栽培区等。
    2.标准菇房
    应坐北朝南,具有保温、保湿和空气交换功能。每座标准菇房有效栽培面积150平方米左右。两边操作的菌床宽度为1.6~1.8米,单边操作的菌床宽度为0.8~0.9米,层距0.55~0.65米,下面菌床与地面距离0.3米,最上层菌床距屋顶1~1.3米,菌床之间的通道0.7~0.8米。菌床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开上下通风沙窗一对,上窗低于檐0.5米,下窗高出地面0.2米,窗大小为0.4米x0.5米。
    3.拱式塑料大棚

    一般宽6~8米,长12~30米,边高1.5~1.8米,中间高2.5~2.8米,畦式0.8~1.0米,沟深0.4米。在棚两端各开一扇门和几个通风窗,两侧也开若干通风窗,窗宽为0.4米,高0.45米,大棚宜按南北走向建造,以利棚内温度均匀。

    原料要求

    1.主料
    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2.辅料

    麸皮、糖、轻质碳酸钙石灰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

    制袋工艺

    1.制袋时间
    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袋时间。
    2.栽培袋制作工艺流程
    备料→培养料配置→拌料→装袋→封口→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
    3.技术要求

    培养基推荐配方:干杂木屑49%、棉籽壳29%、麦麸20%、糖1%、轻质碳酸钙1%或干杂木屑39%、棉籽壳34%、麦麸22%、玉米粉3%、糖1%、轻质碳酸钙1%。将备种料混合拌匀,培养料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pH值为7.5~8.0。培养料装到塑料袋中,压实,密实适中,上紧下松,中间打穴。采用17厘米x33厘米x0.005厘米聚丙烯塑料栽培袋,每袋300克。将装完料的塑料袋后套上套环,塞上棉花或无棉盖。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常压灭菌将栽培袋放置于周转铁筐内,移到灭菌锅(池、箱)内。周转铁交错叠放,中间留有间隙蒸汽。关闭锅(箱)门或盖实罩盖物,升温至100℃,维持14小时左右。灭菌后的栽培袋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冷却,待冷却至手摸过去不烫为止。用栽培种接种。菌种的菌龄应使用菌丝满袋(瓶)后一周左右的菌种。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每瓶(袋)栽培种接50~60袋栽培袋。培养室应预先清洗消毒。接种后的栽培袋排放黑暗或微光的培养室内,温度保持在25~28℃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不宜大于75%。接种后一周应检查栽培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袋,则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养室。此后,再做1~2次的检查。将长满菌丝的袋移入栽培室开袋覆土出菇。

    栽培管理

    1.栽培方式
    以层架式栽培为主,畦地式栽培为辅。
    2.覆土
    火烧土、田土、菜园土。先将水PH值调到7.5为止,再将预先晒好的土放进调好水中吸透。含水量22%~23%。方法是先覆粗土后覆细土。覆土层3~4厘米,要求均一致。
    3.出菇前期管理
    覆土后,保持土壤湿润,以土粒捏扁而不散为度。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92%~93%,一般7~15天后土面就有原基形成。通风管理应与水分管理配合进行,温度高于30℃以上早晚喷水和通风,低于23℃以下中午期间喷水和通风,保持菇房内温度,以防原基大量死亡。温度应控制在23~32℃之间,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出菇。适当增加光照可促进原基形成、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4.采收期管理

    喷水量应根据菇大小、土的湿度和气候如何具体掌握。一般菇多喷水就多,菇少喷水就少;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根据不同阶段菇,每潮菇前期通风少,后期多,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气温高于32℃,应在早晚风喷水;低于23℃应中午通风、喷水。

    采收管理

    1.采收适期
    大杯蕈充分生长,菌盖呈漏斗形,菇体大小、长度已达到产品标准。从现蕾到采收一般需6~9天(视温度而定)。采收大杯宜在夜晚或清晨进行,避免中午或午后采收。采收时手握紧菌柄拔起,注意不要碰坏菌盖。
    2.产品处理
    小心去掉菌柄基部的泥土,拣出伤、残、病菇,分拣后称重或归类堆放。移动时应小心轻放。鲜大杯蕈要预冷分装,及时放冷库保存,并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以保持产品的良好品质。进脱水机加工干大杯蕈,烘干时要掌握烘干的温度、时间,含水量控制到12%,要用双层塑料袋及时包装,注意防潮。
    3.采后管理

    采收后应清理留在土中的“菇脚”,老化菌丝,整平料面,停水3~5天,让土面菌丝恢复后再喷水,控温、控湿、控光照,促使原基形成。大杯蕈可采收3~4潮。

    病虫害防治

    1.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菌丝培养阶段
    培养初期培养料易发生杂菌感染(绿色木霉、细菌、黄曲霉),应拣出打碎与新料混合装袋。培养后期培养料底部发生局部杂菌感染,可继续留用出菇。培养中后期培养料发现跳虫就及时埋掉。栽培袋如果棉塞潮湿,碰到高温高湿易发生红色链孢霉感染,应及时移出培养室并进行烧毁或埋掉。
    3.覆土阶段
    覆土后出现白石膏霉,应及时撒过磷酸钙,加大通风降低温度。覆土后表面长出绿色木霉、黑曲霉,应增加通风次数。
    4.出菇阶段
    发现菇蝇时,门及门窗应装防虫网,菇房安装灭虫灯并加大通风。栽培期间不得向子实体喷酒任何化学药剂。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