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和死棒是平菇规模生产中常见的两大技术难题。经长期实践,总结出平菇“一熟二恒三变”生产管理技术,即熟料接种、恒温发菌和变温出菇技术。熟料,是指生料(各种培养原料混合物)经高温水蒸汽常压灭菌后形成的、适合各类食用菌生长的培养料简称,具有全程零污染特点;恒温发菌,是指昼夜温差0~5℃环境下的菌丝培养;变温出菇,是指昼夜温差2~15℃环境下的子实体培养,分夏、冬两茬。
原文刊登于《西北园艺》2025年第1期。作者: 王广辉 原文标题:设施平菇“一熟二恒三变”优质高产技术
01熟料接种
栽培菌种制作
装袋。人工或机械完成。培养料配比:棉籽壳60%+麦草20%+锯末20%(阔叶木类),料水比1∶1.6。塑料袋规格:宽16 cm,长37 cm,厚度≥0.1 mm。成品栽培种菌棒规格:菌棒长23 cm,直径10 cm,每袋重2 000 g(干料750 g+水1 250 g),要求菌袋两头活口扎紧,不漏料、不粘料,无破损,长短轻重一致。
常压灭菌。旺火气满连续蒸10 h+停火闷蒸10 h。蒸锅制作方法:以500袋(夏茬接1亩菌棒)和1 000袋(冬茬接1亩菌棒)为例,木质底座高10 cm、宽100 cm、长1 500 cm1~2个,菌棒平放在底座上,每层50个,间距1 cm,摆放10层(层间菌棒相互垂直摆放),底座下铺保温材料,放通气管1~2个,用彩条布和保温棉被从上到下将菌棒、底座和通气管包严包实,四周用重物压紧压实,通气管与常压蒸汽锅连接,为菌棒连续输送常压水蒸汽。待彩条布鼓起并大量冒气时开始计时,20 h后,袋内培养料颜色由黄变黑。
接种。无需特定条件,自然通风条件下人工接种即可,每袋两端各接种母种12.5 g,接种前先将母种捏成1~3 mm碎块(增加菌种与培养料接触面)。接种工具和双手用医用酒精消毒。
栽培菌棒制作
装袋。机械装袋,培养料配比:棉籽壳23%+麦草28%+玉米芯40%+麸皮6%+玉米面3%,料水比1∶1.2;塑料袋规格:宽23 cm,长57 cm,厚度≥0.1 mm。栽培菌棒规格:直径15 cm,长40 cm,每袋重3 750 g(干料1 750 g+水2 000 g)。
灭菌。常压灭菌。旺火气满连续蒸10 h+停火闷蒸10 h,蒸锅制作方法同上。
接种。无需特定条件,自然通风条件下人工接种即可,每袋两端各接种母种50 g,方法同上。要求各留直径3 cm出菇口,制作方法如下:先将直径3 cm编织袋套在两端袋口外,再将袋口外翻,最后覆盖一层旧报纸并扎紧袋口。
02恒温发菌
1.栽培菌种。恒温(20~25℃)、干燥(空气湿度50%)条件下培养菌丝20~30 d,发菌期间不喷水,少通风(3~7 d通风1~2 h),白色菌丝爬满整个菌袋后,置于阴凉处备用,适温下限菌丝粗壮。生产规模大时,栽培菌种单独培养,反之与栽培菌棒同时培养。
2.栽培菌棒。恒温(20~25℃)、干燥(空气湿度50%)条件下发满菌丝30 d(夏茬)和60 d(冬茬),白色菌丝爬满整个菌袋后开口出菇。发菌期间不喷水,少通风(3~7 d通风1~2 h)。
03变温出菇满足保温保湿、防雨雪、抗风遮阴条件的各类农业栽培设施均可生产平菇,如农用塑料薄膜大棚、节能日光温室等。
夏茬平菇。6月开始培养栽培菌种→7月完成栽培菌棒制作,清理前茬菌棒,广谱杀菌剂和杀虫剂棚内喷洒1~2次,1%生石灰水地面喷洒灭菌1~2次→8月初栽培菌棒入棚堆放,堆高3层,棒间距1 cm,堆间距60 cm,走道100 cm(与设施走向平行、与菌棒堆垂直),每亩0.8万袋→9—12月采收3~4茬,每袋合计出菇1 kg,生物效率1∶0.7。出菇期晴天喷水2~3次,阴雨天不喷水,保持昼夜通风、棚面全遮阴、两端散射光状态。夏茬平菇发菌期菌棒温度不得超过30℃,可浇水降温,且菌棒“井”形摆放4~5层,出菇时平行堆放3层。
冬茬平菇。12月完成栽培菌种培养→次年1月完成菌棒制作,清理前茬菌棒,广谱杀菌剂和杀虫剂棚内喷洒1~2次,1%生石灰水地面喷洒灭菌1~2次→2月菌棒入棚堆放,层高7层,堆间距60 cm,棒间距1 cm,走道100 cm(与设施走向平行、与菌棒堆垂直),每亩1.8万袋→4—6月采收3~6茬,每袋合计出菇2 kg,生物效率1∶1。出菇期晴天喷水1~2次,阴雨天不喷水,保持白天通风、棚面全遮阴、两端散射光状态。冬茬平菇只要不冰冻(棚内温度不低于0℃)即可连续出菇,发菌与出菇菌棒均平行堆放7层。小知识
平菇属木腐生性微酸菌(p H 4~9),喜湿好氧忌强光,孢子形成温度10~20℃,萌发温度20~30℃,菌丝生长温度4~35℃,湿度50%~60%,子实体形成温度2~33℃,湿度80%~95%。当前推广的广温型品种特抗650,其菇体深灰色(15℃以上色浅,12℃以下色深),菇形好(丛生大朵紧凑且不易破碎,菌褶纹细),抗杂菌,产量高,深受种植户和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