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奶菇为侧耳科侧耳属真菌,又称菌核侧耳、茯苓侧耳等,该菌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或药用,对于呼吸道疾病、关节疼痛等方面有显著疗效,是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真菌。
一、栽培前准备
1.地点。虎奶菇栽培场地应选择清洁、干燥、通风的房间、大棚、仓库或者类似的室内场所。菇房菇场的大气、水质、土壤条件,均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菇场标准,菇场远离白蚁
栖息地。
2.季节。虎奶菇在广西区内四季均可栽培,但以高温季节最适合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
3.菌种。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好、抗杂菌、抗病虫能力强的虎奶菇菌种(菌株)。生产用菌种应为选定虎奶菇菌种双核菌丝的纯培养,在27~30℃条件下接种培养25~30天。
4.原料。培养基质应符合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 —2002)的要求,不含芳香油类抑菌物质,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类物质的锯木屑,秸秆、棉籽壳、蔗渣、木薯杆等原料。所用原料均要求干燥、新鲜、无霉变,无虫害、无异味、无混杂物,不得检出违禁物质和残留超标。
二、制包接种培养
1.菌袋制作与培养。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筒料袋,可为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0.05毫米的折角袋。木屑培养基可参考以下配方:①木屑78%,麦麸19%,白糖1%,石灰1%,石膏1%。②木屑39%,棉籽壳39%,麦麸19%,白糖1%,石灰1%,石膏1%。以上配料翻拌均匀,逐步加水至培养料含水量为 60%~65%,调整 pH 值至 7.0~8.0,然后将培养料堆成宽 2米、高1米、长度适宜的料堆,进行有氧发酵;当料温升到 55℃时翻堆 1次,发酵时间为2~4天。
2.灭菌与冷却。每袋按1.1千克装料,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温度达到 100℃维持 12小时后自然降温60℃即可出锅,高压灭菌应在125℃条件下蒸汽灭菌2.5小时,待压力降至
0时即可出锅。
3.接种养菌。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接种室、接种箱内或超净工作台上接种,1瓶菌种(750毫升)接种35~40袋,接种动作要迅速、准确、轻快、协调。接种后将菌袋移入培养室
避光发菌,室内温度控制在25~35℃。在养菌期间定期翻包检查2~3次,将污染的菌袋带出培养室,对于尚未产生杂菌孢子的袋子可以破袋取料,重新利用;对于已产生杂菌孢子的菌袋,应先用湿报纸包严,轻拿轻放,带到远离培养室1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带烧毁或离地表30厘米以下深埋。虎奶菇菌丝生活力旺盛,抗杂菌能力强,除非杂菌严重感染,否则不必把稍微
感染霉菌的栽培袋清除。
三、菌核培养管理
1.脱袋出核。培养30~45天,菌丝长满袋内培养料,在培养料的上方或中间开始出现菌索和菌核小结块,之后菌核慢慢增大形成围径 10~30厘米的菌核。当菌核快要顶袋时,可以脱去塑料套环、拔开棉塞、松开袋子,防止塑料袋破裂。
2.菌核采收。当袋内培养料严重收缩、出水、变软,菌核不会继续长大之后,就可以开始采收,一般从菌核形成到采收约需 100天。菌核采收后,剩余的菌棒可按废料处理,采收期为100天。采收后的菌核用水洗净,然后整个或切成薄片 (1~2毫米) 后晒干或烘干。
四、出菇管理及采收
采收后的菌核,应风干或藏于湿沙中。春末初夏,先把菌核浸于清水中,待菌核吸足水分,置于沙床之上,可以陆续产生子实体。当菌核收缩、变软,子实体已长大成熟时,就可以陆续采收。采收时将子实体连同菌核一起拔出,采收后用水洗净,然后整个晒干或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