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良工机械有限公司
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菇农之友 » 正文

    食用菌生产常见问题及解答(河北师大学王立安教授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2010-09-04
             主持人: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田园,欢迎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食用菌是一种优质食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良好的保健作用,非常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通过人工栽培食用菌很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帮助菇农减少技术失误,提高食用菌栽培的成功率,增加收入,今天我们请来了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立安教授给大家介绍一下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王老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1、主持人:王老师,很多农民朋友给我们打来电话咨询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问题,节目的开始,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利用的原料有哪些?
      专家:好的。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利用的主要原料均为农作物、林业生产的废弃物,如适合栽培平菇香菇等各类木腐菌的原料有: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玉米轴、麸皮、米糠、玉米面等;适合栽培双孢菇等草腐菌的原料有:稻草、麦秸、棉秆、牛马粪、鸡粪等。除此以外,人工栽培食用菌还需要添加一些蔗糖、石灰、石膏、磷酸二氢钾等添加剂,以满足食用菌对营养或环境条件的要求。
           2、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稻草、麦秸、棉秆等农作物秸秆可作为食用菌栽培主料,那么这些秸秆如何处理才能用于食用菌生产?
      专家:各类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农作物均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它们含有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能源物质。但是秸秆的物理性状为其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秸秆壁薄,蜡质化、硅质化,中空或有髓质,会造成拌料时吸水量难以掌握。克服这些不良性状的常用方法是:用石灰水浸泡或发酵来破坏蜡纸、硅质层;增加粉碎料密度,同时添加高含量木质素物质,如木屑、棉籽壳来增强料的固型性;定量加水,防止料水过多。
      一般来说,目前,稻草、麦秸、棉秆更适合作发酵料栽培双孢菇等草腐菌。
      3、主持人:木屑原料用于食用菌栽培有哪些优缺点?缺点应如何克服?
      专家:目前,用于栽培食用菌的木屑主要是阔叶树木屑,如栎树、杨树、果树等的木屑,配之以熟料袋栽模式,适合大多数木腐菌的栽培。但木屑一般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含氮化合物较少,而且速效养分也较少,绝大多数食用菌对其难以直接利用,需要添加含氮、维生素丰富的营养物质改善其营养结构,常用的为麸皮、米糠、玉米面等物质,还可添加蔗糖等速效养分,以保证食用菌的稳产、高产。
      松、柏、杉等针叶树的木屑,因含松脂、精油、醇、醚等杀菌剂,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如利用也尽可能用陈木屑或经石灰水浸泡、发酵处理后的木屑,且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0%。这类木屑可直接用于松菇、松茸等野生菇的驯化栽培。
      4、主持人:食用菌生产上用得最多的原料是棉籽壳,为什么?如何选购棉籽壳?
      专家:主要由于棉籽壳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结构外松内实,通气性好,蓄水性也较强,可单独作为栽培主料用于多种食用菌及药用菌的栽培,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
      选购棉籽壳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壳上绒不宜过长或太多,但也不可壳上无绒,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短绒。手握稍有刺感,但手感柔软。第二,棉籽壳外观应色泽灰白或雪白,而不是褐色;发霉、结块、生虫的棉籽壳不宜用于食用菌生产。第三,棉籽壳内不能含超量棉籽仁。否则会影响发菌。
      5、主持人:麦麸或米糠在食用菌栽培中起什么作用?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专家:在食用菌栽培中添加麦麸或米糠等营养物质,主要作为氮源物质,用于调整食用菌栽培料的碳氮比。此外,还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如VB1、VB2等。但需注意添加量不宜过高,否则会造成培养料碳氮比失调;氮素过量不仅可造成菌丝徒长,而且还易感染杂菌,甚至导致不出菇或出畸形菇。一般使用量为15%~20%。
      6、主持人:玉米粉在食用菌栽培中起什么作用?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专家:玉米粉在食用菌栽培中既可作为速效养分,促进菌丝快速生长,又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生物素等维生素,常被视为增产剂。特别是金针菇栽培中,添加玉米粉后,菇柄长得粗壮、白嫩,应用较广。玉米粉主要用于低温型食用菌的生产,添加量一般控制在3%~5%。高温季节进行食用菌生产一般不加或少加玉米粉,以免造成链孢霉污染。
      7、主持人:食用菌栽培时为什么要添加少量糖类?
      专家:食用菌栽培时添加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白糖、红糖等。它们都是易被吸收的有机碳源,作为速效养分,适量添加有利于接种后菌丝的恢复生长。一般添加量控制在1%~2%。加糖过多不仅增大成本,而且高温季节培养料易酸化、易感染杂菌,同时可使食用菌菌丝纤维素酶分泌迟钝,反而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如添加量超过8%,还会引起反渗透作用,造成菌丝细胞的水往外渗流,菌丝失水,影响菌丝新陈代谢,菌丝变得纤细,最后影响产量。
      8、主持人:食用菌栽培中所需矿质辅料的种类及作用有哪些?
      专家: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矿质辅料主要包括石膏粉(CaSO4)、碳酸钙(CaCO3)、生石灰(CaO)、过磷酸钙等。
      培养料中添加1%~2%的石膏粉,能起到稳定酸碱度,增加钙、硫营养成分的作用。
      碳酸钙的添加量一般为0.3%~0.5%,达0.8%以上就有利于木霉菌生长,要慎用。添加碳酸钙除可补充钙外,可调节pH值,防止培养料酸败,在高温季节尤为重要。
      生石灰遇水变成氢氧化钙 (Ca(OH)2),具碱性。配料时添加1%~5%的石灰,主要用以调节培养料pH值。此外还具有防止绿色木霉等杂菌污染、缓冲菌丝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作用。但不同的菇类耐酸碱性不同,所以要求石灰的添加量也不一样。喜酸性食用菌如猴头、香菇、金针菇等的生产一般不添加石灰。
      过磷酸钙水溶液呈酸性,为培养料提供钙、硫、磷等营养元素。使用过磷酸钙可以不再添加石膏粉。添加量一般控制在1%~2%。
      9、主持人:配制食用菌栽培料时能否可加化肥?化肥是否对食用菌有增产作用?
      专家:食用菌为异养生物,靠分解有机物生活。配制食用菌栽培料一般不需要加化肥,特别是无机肥,如碳铵、硝铵等。因为在有机氮源如麦麸、饼肥、玉米面等充足的情况下,食用菌一般利用无机氮的能力很差,就是说加的无机肥,不能被有效利用,白白增加成本。所以培料最好按配方组料。如想加化肥,可选有尿素的配方,并且也要少加。
      10、主持人:有的听众朋友问,如何才能做好菇棚的消毒以及防虫处理?
      专家:菇棚是食用菌发菌、出菇的主要场所,其消毒、防虫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食用菌生产的成败。常用的处理措施有:①夏季掀盖晒棚。夏季不使用的菇棚,一定要掀盖,利用阳光进行杀菌、除虫,降低杂菌基数,使用时再重新盖起。②食用菌生产使用前一定要认真清理干净棚内杂物,同时进行消毒、杀虫处理。常用气雾消毒盒熏蒸杀菌,每立方米用气雾消毒剂2~4克,密闭熏蒸12小时以上,然后通风2~3天才能使用。同时,可采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喷雾消毒。③发菌、出菇期间菇棚通风口要安装纱窗和防虫网(60目),以防虫飞入。也可在棚内挂黄板,对成虫进行诱杀。
      11、主持人:还有农民朋友询问,为什么在一个料袋的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菌丝则常常萎缩死亡?
      专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灭菌灶建造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太多;或因料袋紧靠锅壁排放,锅装水太多,相互间空隙太少,使蒸汽循环受阻,冷凝水从灶壁流入靠袋口,造成此端培养料过湿,氧气供给不足抑制了菌丝的生长。二是此端袋口扎得过紧,氧气不足,也会使菌丝生长受阻。三是菌种自身的问题。
      解决方法:灶顶建成圆拱形,使冷凝水能从灶壁流回锅内;采用蒸汽包灭菌的,底部一定要垫高。料袋排放应与灶壁间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另外料袋不要摆放得过挤,以加速水蒸气循环,提高灭菌效果。用橡皮筋或线绳扎口时不宜过紧。若是菌种的问题可重新接种。
      12、主持人:王老师,菌袋菌丝生长旺盛,但满袋后就是迟迟不出菇,经2~3个月仍不见菇蕾,这又是为什么?
      专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氮素过多,导致营养生长过旺,菌丝徒长,甚至浓密成一团,结成菌皮,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推迟出菇。麸皮、米糠、豆饼、玉米粉等含有丰富的氮素,添加时应掌握适量,严格按培养料配方进行配制,不要随意多加。二是菌丝长满后,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厚菌膜,使菇蕾不能分化。遇到这种情况,可用铁丝在菌袋两端戳一个洞,再用小钉耙挠去表面干菌膜,将菌袋适当补水后重新排放架上,给予通风、光照和温差刺激,增加菇棚空气相对湿度至85%-95%,很快就会出菇。
      13、主持人:为什么有些料袋中间也会出现大量菇蕾?
      专家:料袋中间现蕾的主要原因有:装料不紧实,料与袋之间有空隙;灭菌时压力过大,胀破袋或使料袋鼓起;装料过程中料袋被刺破;发菌期倒袋时造成的机械刺激(如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环境不合适,如温差过大,光照过强,空气湿度较高等,均会促使料袋中部产生子实体原基。
      解决方法:装料要边装、边压实,外紧内松,料与袋壁紧密接触,不留空隙;装料搬运要小心,避免料袋破损,蒸料后要缓缓放气;发菌期间培养室应遮光,保持温度恒定,相对湿度维持在70%左右;有的食用菌品种如杏鲍菇、金针菇等可采取原位发菌、原位出菇均可避免机械刺激造成的侧壁出菇。
      14、主持人:有的农民朋友反映,袋栽会出现烧菌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避免呢?
      专家:烧菌是菌袋内温度过高,超过了菌丝生活力范围而造成的菌丝死亡现象。大部分的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当培养料内温度超过35℃时,菌丝生命力将出现减退,超过40℃就会发生烧菌。
      为避免发生烧菌现象,发菌过程中一定要控制料温不超过30℃。若温度较高,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培养料内温度一般比室温高3~5℃,在发菌控温时应特别注意。
      15、主持人:为什么会出现播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的情况呢?
      专家:可能的原因有:料保存时间过长,已发霉、变质,孳生大量杂菌,播种后菌种受杂菌包围;菌种转管次数过多,培养条件不良,保存时间过久或多次组织分离,造成菌龄太老,生命力降低;接种箱内施用消毒药过多,熏蒸时间过长,损伤了菌种;培养料中含水量不适当,过干、过湿;装料过紧、过实,满足不了菌丝呼吸对氧的要求;接种量小,播种后气温过高,菌种受损伤不能恢复等等。听众朋友可根据这些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6、主持人:有的朋友问,发菌期如菌丝生长缓慢该怎样处理呢?
      专家:发菌期造成菌丝生长缓慢的原因有:一是菇棚温度过低,如10℃以下。由于多数食用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可通过增温来加快发菌速度。二是菌袋内缺氧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如菌袋太大、装料太实、水分偏大均可导致这种现象。可采用刺孔增氧措施加以解决。具体操作为:取一锥形物,如针、牙签甚至钉子等,经灼烧或70%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后,在菌丝生长菌落以内(离菌丝生长圈2-3厘米左右)垂直刺深2厘米左右的孔,每袋刺孔5-10个左右。但注意杂菌污染区不能刺孔,菌丝长不到的地方不能刺孔。含水量多的菌袋可多刺孔。每次刺孔后会造成菌丝快速生长,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发菌室内温度上升,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或经常翻堆,使室内温度不超过30℃,以免烧菌。每次刺孔后最好往室内空气中喷洒一次消毒药液,并经常灌入新鲜空气,以避免杂菌污染。yishujia.findart.com.cn
      17、主持人:为什么有的菌袋菌丝只生长了1/3或2/3时,就开始现蕾、出菇?
      专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条件不适宜,如培养料过干或过湿;装料时压得太紧;培养料内营养成分差;光线过强,温差较大,酸碱度不适宜等;或因菌龄太老,菌丝生活力减退。
      解决方法:创造适宜菌丝生长发育的最佳条件,包括配料、含水量、酸碱度、温度、光照等,都要适合食用菌营养生长要求;选择优质、生活力强的菌种。
      18、主持人:王老师您接着给我们分析一下,如何才能降低熟料袋栽的污染率?
      专家:熟料袋栽食用菌虽然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好项目。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杂菌污染问题。降低熟料袋栽的污染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菌种要适龄。菌种以45-55天的菌龄生活力最强。接种后菌丝萌发早,在杂菌尚未萌发以前,菌丝就以强势先封住料面,杂菌失去了生存环境,污染的机会就自然减少。因此,菌龄不足和超龄菌种应禁止使用。
      (2)培养料水分要适宜,宜少不宜多。一般控制在55%-60%左右。
      (3)菌袋装料宜紧不宜松。装料紧密硬实的菌袋,手抓或搬动不变形。袋内、外的空气就不会因此而对流交换,污染的机会就相对减少。为此,不管是手工装袋还是机器装袋,一定要装紧装实,当然也不宜太紧。
      (4)装锅灭菌宜少不宜多。菌袋进锅灭菌装入量以八成满为度。四周还要留出空隙,以利蒸气流畅,不出现死角,确保灭菌彻底。不宜贪多求满。只追求灭菌数量而引起消毒、灭菌不彻底。
      19、主持人:王老师,熟料袋栽的污染是不是也和接种操作及培养环境有关系?
      专家:是的。熟料袋栽污染接种环节不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是造成菌袋污染的最重要原因。生产上,菇农为了抢时间,多进行开放式接种操作,即在菇棚内完成接种。应该讲这是不科学的。在低温、杂菌少的环境下这样操作可能污染率也不高;但一旦发现高污染损失就造成了。所以,要想减少污染,最好用接种箱或接种室完成接种。使用前,认真做好熏蒸消毒,严格无菌操作。
    另外,接种结束后,保持清洁、通风、干燥的培养环境也是减少污染的重要环节。当气温超过30℃时,还要将菌袋排开,以利散热。如培养室温度过高,除加强通风外,还可在室内堆放生石灰,以吸收过多的空中水分,同时还兼有杀菌效果。
      20、主持人:对发菌期污染的菌袋该怎样处理呢?
      专家:对杂菌污染菌袋处理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将污染的菌袋和未污染的菌袋分开管理;二是对污染较轻的菌袋可采用局部注射处理的方法予以补救。可通过注射70%酒精、浓石灰水、克霉灵等消毒药剂予以处理。对严重污染菌袋的处理方法就是移到发菌室外,集中埋掉或烧掉。切不可放在发菌室一边,也不可扔到发菌室外了事。应认识到这是一污染源,一旦菌袋破裂会释放无数杂菌孢子,严重危害食用菌生产环境。
      21、主持人:王老师,有的听众朋友打电话咨询,给菌袋注水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专家:菌袋注水是食用菌的一项增产措施。栽培周期较长的的食用菌品种如滑菇、香菇等,转色完成、出菇之前就要补水。一般补到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即可。另外,多数食用菌品种再出完第一或第二潮菇后,由于水分消耗较大,料内缺水也需要及时补水。这种情况下补水,补水前首先通过加大通风、降低湿度,同时适当提高菇棚温度,让菌丝长壮些再补水,补水量原则上不超过原菌袋的重量,控制在原菌袋重量的80%-90%最好。下列情况的菌袋不宜补水:料内菌丝生长稀疏、长势细弱、菌丝发黄、生活力下降或自然温度降至5℃以下或料内已发生病虫害等,均不宜补水。另外,夏季高温季节一般也不宜直接补水,易导致整体污染。此外,补水的同时,也可同时补充营养物质,常见为0.5%尿素、0.5%的葡萄糖或白糖、0.02%磷酸氢二钾。
    主持人: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田园,欢迎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食用菌是一种优质食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良好的保健作用,非常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通过人工栽培食用菌很多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帮助菇农减少技术失误,提高食用菌栽培的成功率,增加收入,今天我们继续邀请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立安教授给大家介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问题及处理方法。王老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1、主持人:王老师,节目开始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都是有哪些病害好吗?
      专家:好的。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害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发菌、出菇过程中,菌丝或子实体由于受到高温、缺氧、药害、冻害等逆境条件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就是畸形菇或死菇问题;一是由于杂菌引起的病原性病害。
      2、主持人:能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造成生理性病害的发病原因吗?
      专家: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料自身或因配方不当造成料内含有有害物质,可导致生理性病害。如硫酸脱绒的棉籽壳、配方中加入大量氯化钠等,均可造成发菌不良、子实体畸形。第二,在出菇管理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药品对菌丝或子实体产生的药害。如喷洒杀虫药时,尽管没有直接喷到子实体上,但该药的气味可使平菇形成攥拳菇;又如曾喷洒除草剂的喷雾器,未按规定严格清洗即用于给菇棚喷水增湿,同样可使子实体畸形、萎缩、死亡等。第三,在出菇期,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低等均可导致生理性病害发生。
      3、主持人:王老师,下面我们给听众朋友详细介绍一下常见食用菌品种生理病害发生的情况及防治措施好吗?我们先说双孢菇!
      专家:好的。一是菌丝徒长。制种期表现为气生菌丝过多、生长过旺;覆土发菌期表现为气生菌丝不断钻出土面并在土表密结成菌被,形成“冒土”。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是:①菌种发生菌丝徒长的,主要原因是氮源营养过剩,料含水量偏高。②菌丝冒土的主要原因是:覆土偏湿、偏细以及菇棚通气不良、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可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主持人:双孢菇第二种常见生理性病害是什么呢?
      专家:第二是地雷菇。也就是菇蕾在覆土层的下面或培养料内形成,不断长大后破土而出。菇体粗大,菌盖不圆整,或菌柄长,或菌柄极短。往往伤害上面生长正常的小菇蕾。多在出菇初期发生。主要原因是:①培养料过湿或料中混有泥土。②覆土后,通风过多,气温偏低,抑制了土层串菌,导致下部提早结菇。③覆土层上干下湿,导致菌丝在覆土下面打结出菇,使结菇部位过低。④基内菌丝型的菌种比气生型菌种较易产生地雷菇。
      5、主持人:有的听众朋友反映很多双孢菇小菇蕾,刚露出菌床就变黄、萎缩,最后死亡,有时成片或成批死亡,为什么?
      专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连续几天出现22℃以上的高温,导致小菇蕾营养倒流而死亡。
      ②、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过多,小菇蕾被闷死。
      ③、喷水过多小菇蕾被淹死。
      ④、出菇部位高、出菇过密,营养供应不上,也可使部分小菇死亡。
      6、主持人:双孢菇还有哪些常见生理性病害?
      专家:常见的还有:
      (1)硬开伞。子实体尚未充分形成前,菌盖和菌柄分离、裂开,暴露出浅粉红色的菌褶,从而不符合商品菇要求。发生原因:由于气温急骤下降或昼夜温差过大(10℃以上),造成料温和棚温的较大温差,菌柄和菌盖生长不平衡而造成的。
      (2)空柄白心菇:子实体菌柄中空、髓部变白。发生原因是:由于蘑菇数量较多而覆土水分又不足,偏干;正在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往往得不到充足水分,便产生白色的髓部,直到菌柄中空,严重影响蘑菇质量。
      (3)薄皮菇:子实体菌盖扁平而薄,柄细长。发生原因是:①培养料过薄,营养不足。②覆土薄又过湿。③出菇密度大,温度又偏高造成子实体过早成熟。④覆土层偏干,空气相对湿度偏低,满足不了水分需要。
      (4)球菇:菇蕾很多,一堆达十多个或数十个。发生原因:①局部菌种量过大,而覆土又偏薄。②覆土过湿,造成菌丝冒土或菇蕾形成过多,甚至形成葡萄菇,毫无商品价值。
      (5)水锈斑菇:菇盖上有许多褐色斑点。发生原因:喷水后,不及时通风,空气湿度大,菇体表面水分蒸发慢,有水滴部位就会出现铁锈色斑点。
      7、主持人:双孢菇生理性病害还真不少,菇农朋友们一定要加以注意了。那么平菇常见生理性病害有哪些?
      专家:平菇常见生理性病害有这样几种:
      (1)菜花状菇。由菇蕾密集而成,菌柄不分化,菌盖长不成整丛子实体而呈菜花状。发生原因:生长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不足。
      (2)珊瑚状菇。菌柄二次分化且形不成菌盖,类似珊瑚状。发生原因是:①通风不良;②光线暗;③开袋晚。
      (3)大脚菇或称粗柄菇。菌柄下粗上细,菌盖难以正常分化。发生原因:由温度偏低、光线偏暗,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综合影响而成。
      (4)瘤盖菇。菇体生长发育极慢,菌盖表面长出瘤状或颗粒状突起物,严重时菌盖萎缩、菇质硬化,停止生长。发生原因:由于生长期间温度过低,而且低温持续时间长而引起的。在寒冬季节出菇时易发生。
      8、主持人:那么,香菇常见生理性病害又有哪些呢?
      专家:香菇常见生理性病害有:
      1.菇蕾萎缩。形成菇蕾后,渐渐趋于萎缩,变黄,最终死亡。发生原因:在原基、菇蕾形成期,若遇上高温天气,没有温差刺激,或喷水过早,或机械损伤,往往造成菇蕾萎缩而死亡。菇棚空气湿度过低也易产生此病。
      2.扁体菇。菇盖扁平,不圆整,无鳞片,呈棕褐色。发生原因:未及时脱袋或开口而被袋膜挤压形成的菇。
      3.联体菇。或菌盖长在一起,或菌柄连生在一起,形成联体菇。发生原因:当菌棒未达到生理成熟就遇到强烈温差刺激和冷水过重刺激,使原基形成密度过大,从而导致联体菇产生。如发现原基丛生,应及时剥除,以减少营养消耗。
      4.长柄小盖菇。菇柄伸长而菇盖缩小,与菇盖相连处的菌柄呈扁形或多边形;菇盖表面高低不平,呈暗褐色。发生原因:出菇时场地潮湿,菌棒排放过密,光线弱,温度偏高,二氧化碳浓度过浓(通气不好),满足不了香菇正常发育的环境条件,往往产生此类畸形菇。
      5.空心软柄菇。菇柄空心,柔软,盖小,出菇过密而丛生。发生原因:因使用老化菌种、退化菌种所致。此类菌种活力差,分解力弱,吸收养分不足,导致菇体细胞发育不良。
      6.荔枝形菇。原基形成后,呈圆锥状突起,菌盖菌柄不分化,或仅有很小的菌盖,似荔枝状,毫无商品价值。发生原因:①因菌丝生理不成熟而出菇,温度不适所致。②碳氮比失调,氮源太多,也可导致荔枝菇产生。
      9、主持人:香菇的生理性病害也不少!那么,金针菇生理性病害又有哪些?
      专家:金针菇生理性病害有
      1.针尖菇。子实体只长细长菌柄,不长菌盖,顶端针尖状。发生原因:由光线过暗和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造成。
      2.疲软菇。菇体发生疲软的部位通常在菌柄的中下部,色泽也较深。发生后一般不再生长,最后慢慢萎缩死亡。发生原因:主要是产菇期温度偏高,生长环境高度缺氧。
      3.扭曲菇。菌柄呈螺旋形伸长,菌柄由筒状变为扁条状,呈“麻花“柄”。在菇丛中的大型菇易发生此病。发生原因:①幼菇培育不壮。②菇丛过密生长空间不足,光照方向多变等。
      4.早开伞。菇体尚未长到商品菇长度便菌盖开伞。发生原因:①供养失调,养分不足,菌袋缺水。②幼菇形成后,或套袋迟,或覆膜晚,或通风量过大,或空气湿度偏小,均可促使发生。
      10、主持人:黑木耳、草菇也是常见的食用菌,它们的生理性病害情况如何?
      专家:黑木耳最常见生理病害是流耳,其原因是高温、高湿、光线不足和喷水过多,导致细胞充水破裂而发生的。采用干湿交替的管理方法能有效防止其发生。
      草菇生理病害主要是子实体萎缩,其原因有:①菌种老化。②昼夜温差太大。③现蕾时喷水过多。④培养料水分偏低。⑤基质疏松造成菌丝稀疏,导致菇蕾营养不良。⑥害虫咬断菌丝,养分输送受阻。⑦采菇时触动小菇。⑧菇蕾过于密集而导致营养不足。
      11、主持人:王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灵芝常见生理性病害情况好吗?
      专家:好的。灵芝生理病害主要表现为畸形菇。灵芝栽培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适宜,如光线不足、光照方向变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温度湿度偏低等均可造成五花八门的畸形灵芝:如只长菌柄不长菌盖、鹿角状分枝、菌柄细长而弯曲,还有的形成子母盖,双重菌盖、加层盖等。但对观赏灵芝来说,则正是利用了生理性病害造成的畸形来做盆景。
      12、主持人:生理性病害情况我们就介绍到此,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食用菌常见病原性病害情况。能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专家:能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就是菇农熟悉的杂菌,还有引起培养料、子实体腐烂、变臭的细菌病害。
      13、主持人:那么我们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杂菌主要有哪些种类?
      专家:杂菌主要造成培养料污染,影响食用菌生产的成功发菌。常见杂菌有:木霉、曲霉、根霉等空气杂菌。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熟料,还是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
      14、主持人:对这些杂菌该如何防治呢?
      专家: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1)进行食用菌生产前,一定要首先清理环境。清除易生杂菌的废弃物,同时采用灼烧、喷洒杀菌剂等措施对菇场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2)严格按配方配制培养料,特别要注意培养料氮素、水分不要过量。
      (3)发酵料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杂菌孢子,降低杂菌孢子基数。熟料栽培的,培养料一定要彻底灭菌,同时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不给杂菌孢子落入料中的机会。
      (4)菌种或菌袋发菌培养期间,培养室要保持良好通风,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出菇期间菇棚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不能长期100%,并且也要加强通风管理。每5-7天采用多菌灵或石灰水等杀菌剂对培养室、菇棚进行消毒处理。
      15、主持人:有的听众朋友问链孢霉有哪些危害呢?
      专家:链孢霉也叫红色面包霉,是夏季及初秋高温季节进行食用菌生产常见的杂菌,危害极大。侵染部位常形成成堆的橘红色粉末状物质,这是它的孢子堆。孢子成熟后随空气流动迅速扩散,造成污染,严重时可导致毁灭性污染。
      首先,严格检查。接种后的菌袋,几天后即可例行检查,发现有链孢霉污染迹象时,应及时剔出菌袋单独处理。
      其次,发现袋口长出橘红色链孢霉孢子团时,不可随便移动,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塑料袋,自上而下轻轻套住污染袋,慢慢移出培养室,不可使气流移动很大;二是用废布浸透废柴油、机油,将污染袋轻轻包住,之后再移出培养室。
      16、主持人:链孢霉既然危害这么大,我们该如何防治呢?
      专家:防治措施:
      (1)秋季食用菌生产场地尽可能离玉米地远些,在清理环境时特别要清除新鲜玉米轴,其上极易长链孢霉。
      (2)高温季节生产食用菌培养料中尽可能不要加玉米面。
      (3)发菌和出菇期严防菇棚出现高温、高湿环境,尽量创造不适宜该霉菌生长的条件。需要提醒大家:①一旦发生链孢霉孢子团后,千万不要对其直接喷药,因为其孢子将会借助喷雾气流四处散发,形成扩散性污染,一旦扩散、蔓延,后果不堪设想。②发生链孢霉污染的培养室,一是不能使用扫帚扫地,清理卫生时宜用带水拖布进行擦洗,最好能单独兑配药物进行擦洗,以强化杀菌效果。
      17、主持人:食用菌生产上还有哪些杂菌需要注意防治?
      专家:1、酵母菌。该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可随空气流动或用水、工具等带入培养室。
      防治措施:基料含水量要适宜,避免水分过大;灭菌要彻底;接种操作要规范;被酵母菌污染时,采用灌注5%石灰水上清液的办法即可控制。
      2、细菌。细菌在制种及子实体生长阶段,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细菌污染基料或侵染子实体后,可使基料菌丝或菇体短时间死亡,并发出恶臭。细菌性污染的主要条件是环境中细菌基数大、培养或出菇条件水分(湿度)偏大、通风差等。
      防治措施:
      ①、出菇期间避免湿度过大,尤其注意在子实体上不宜出现水滴。
      ②、发现污染,立即予以清除。并及时喷施抗生素类农药。同时加强通风管理,降低温度。
      18、主持人:王老师,您刚才介绍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下面再给听众朋友介绍一下危害食用菌的常见虫害有哪些?
      专家:好的。食用菌生产上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菇蝇与菇蚊。幼虫为白色半透明的小蛆,常在培养料表面急速地爬来爬去。幼虫吃食菌丝体,造成上面的子实体死亡。还可在菇柄中挖洞穿孔,一直钻到菇盖,使其失去商品价值。成虫可携带病原菌和螨类充当病虫害的传播媒介。
      防治措施:
      (1)由于受菇和菌丝香味的吸引,菇蝇、菇蚊可以从很远的地方飞入菇房,所以菇房(棚)通气孔要设防虫网,并在接种后2~3周内,在门口、窗口和四周喷洒杀虫剂。
      (2)成虫有趋光性,菇房内晚上尽量不用灯光。
      (3)可在棚内挂黄板诱杀成虫。
      (4)发酵时每吨料拌入5%二嗪农颗粒剂1千克,可有效除治,而对菇则无残毒;在菇潮间隔期可用2500~3000倍的2.5%溴氰菊酯的药液喷洒空间墙壁和床架。
      19、主持人:还有一种害虫叫菌螨,又该如何防治呢?
      专家:危害食用菌的螨类很多,统称菌螨,又叫菌虱、菌蜘蛛。螨类繁殖力极强,一旦入侵,危害极大。螨类取食菌丝,使菌丝萎缩、变色以至消失,造成栽培失败。菌种感染菌螨后,使菌丝稀少,退化,降低活力,进而侵害菌床。螨类也可蛀食子实体,造成减产和质量下降。
      防治措施:培养室和菇房要远离粮库、饲料厂、畜禽舍,杜绝虫源侵入;菌种使用前要进行杀螨处理;双孢菇培养料使用二次发酵;可喷洒高效低毒的菊酯类杀螨剂。
      20、主持人:食用菌生产上线虫危害情况如何,又该如何防治呢?
      专家:线虫是一种无色线状的蠕虫,体型极小,体长仅1毫米左右,肉眼看不到。虫体多乳白色,成熟时体壁可呈棕褐色。线虫吸食菌丝体后,使菌丝萎缩死亡而出现“褪菌”现象;若出菇早期受到线虫危害,菌床上常常出现局部或小菇不断大量萎缩、腐烂、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形成无菇区;较大子实体受害后,长势减弱,颜色发黄、变褐,并发粘,腐烂死亡,并散发出刺激性的臭味;线虫侵害菌床后,培养料往往变湿、变黑、变粘,导致菌丝萎缩死亡。
      防治措施:线虫多出现在发酵料栽培双孢菇过程中。双孢菇防线虫的主要措施有:
      (1)由于线虫耐高温能力很弱,发酵堆温如达70-75℃,并在翻堆前往料面上喷杀虫剂,在高温和杀虫剂的双重作用下即可杀死线虫。
      (2)在菇房内对发酵料进行巴氏消毒,即采取升温措施将菇棚温度升至60-65℃,并保持1小时左右,也可杀死料内线虫
      (3)防止高温时播种、发菌。出菇温度控制在15℃以下可以制止扩大蔓延。
      21、主持人:王老师最后给听众朋友介绍一下,出完菇的废菌棒、废料该如何处理呢?
      专家:好的。没有杂菌污染的废菌棒、废料,可直接作为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的原料。也再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废菌棒、废料要晒干、破碎;二是添加量一般占新料的20%-40%。还可经处理后作为饲养家畜、鱼类的饲料。对于感病的废菌棒、废料,多经发酵或药物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原料或生物有机肥原料,用于果树、蔬菜、茶叶、花卉等栽培。当然也可晒干后直接作燃料。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