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云南食用菌产业提质 科研护航尤为重要


    【发布日期】:2013-05-09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陈云芬
     
    刘一飞 画
      话题
      云南是食用菌资源大省,野生食用菌出口居全国首位。每年5月雨季来临,便是吃菌人最幸福的时候。无论是采菌人、卖菌人、批发商还是食客,都在盼望云南野生菌能再长“大”一些、长多一些。 要让野生菌长得尽如人意,除了老天帮忙,还需要哪些支撑?
      声音
      “国家体系推动省农科院食用菌学科由弱变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知名度,较好地支撑了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云南食用菌产业在全国来说比较特殊,可以说是既强又弱。”“云南食用菌产业提质,科研‘护航’尤为重要。”
      体系支撑 云南山珍扬优显特
      2008年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南方野生菌收集保育与驯化科学家岗位、昆明综合试验站花落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既彰显出云南食用菌无以伦比的资源优势,更为其腾飞铸就了强有力的科技引擎。
      “国家体系推动省农科院食用菌学科由弱变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知名度,较好地支撑了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国家食用菌体系南方野生菌收集保育与驯化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生物所赵永昌研究员对体系建设推动云南食用菌健康发展的历程体会尤深。
      松茸、美味牛肝菌是云南出口额最大的两种野生食用菌。2008年,美味牛肝菌遭遇出口“寒冰”:欧洲以云南美味牛肝菌尼古丁含量超标为由,提出限量标准和进口必须检测。“美味牛肝菌含尼古丁绝对不可能是烤烟房烘烤导致的污染,应该是内源性的。”多年研究经验,提醒着赵永昌等人去探究污染的“真凶”。通过协助云南出入境检疫检验局技术中心进行尼古丁来源研究,基本查明不仅大型真菌的子实体会产生尼古丁,多数真菌在液体发酵条件下都能产生尼古丁。这一研究,为突破野生菌贸易壁垒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云南食用菌资源丰富,除提供直接交易的商品外,更为重要的就是种质资源。就农业而言这些种质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品种选育的栽培种类野生种质,一部分是可驯化的珍稀种类,保护好这些资源意义重大。”赵永昌介绍,在体系支持下,昆明综合试验站在全省建立了3个面积超过千亩的香菇和木耳野生种质保护基地;云南建起了支持全国产业发展的野生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5000份野生种质资源,为世界上保存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较多的机构之一;向体系内育种岗位专家提供了数百份野生种质资源,驯化了一批有利用潜力的野生种类,筛选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杨柳田头菇无孢菌株,为该菌株产业化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借智兴菌”,加快了云南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步伐。
      现状堪忧 既强又弱短板凸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并非如表面上的那么风光。“云南食用菌产业在全国来说比较特殊,可以说是既强又弱。野生食用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树一帜,分量较重;栽培食用菌弱小且没有特色,总体不强。”赵永昌分析。
      云南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最大产区,同时也是世界野生食用菌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全省具有一定贸易规模的野生食用菌约50种,出口的20种左右。据抽样调查推算,每年云南野生菌贸易量15万-20万吨,近万吨的种类有2-3个。而就人工栽培食用菌而言,从平菇、姬菇、杏鲍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茶树菇到鸡腿菇,全省90%以上的县市有食用菌种植,产量15万吨左右,70%供应云南市场,其余供应国内外市场。
      “总体上是利用多,保护少”,专家们的忧虑不无道理。近年来,云南野生菌饱受着过度采集之苦,资源破坏严重。如冬虫夏草近年来的采集量不足20年前的1/10,美味牛肝菌不足20年前的1/2。专家认为,在生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野生食用菌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它们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而自然产量又有限,过度采集会导致物种灭绝。
      栽培菌技术、加工保鲜技术等产业发展急需技术的落后,也是制约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软肋”。世界上任何一种可栽培的食用菌在云南都可找到不用人工控温即可适合其生长的区域,但云南也有其弱势,即山多地少栽培规模不容易扩大,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栽培技术差,从业人员技能不足。由于规模小而分散,市场不完善,导致市场稳定性差。同时,在云南无论是野生食用菌还是人工食用菌,其生产采集方式都比较落后粗放,整体的标准化采集和种植程度低。食用菌多以鲜品销售为主,国内外都已开始小包装销售,而云南仍以简单的原料型大包装或散货销售,附加值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云南还没有一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食用菌品种,现使用的菌种要么是所谓的自行选育,要么是把别人的拿来就用,菌种市场的混乱,导致菌种质量难保证,菇农生产风险大。这些科技支撑上的不足,困扰着云南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突破之路 科研护航尤为重要
      在《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到2015年云南食用菌将力争年产量达到36万吨,其中野生食用菌16万吨,栽培食用菌20万吨,年产值接近100亿元,出口量3万吨,创汇3亿美元。建立起包括栽培、生产、加工、餐饮、旅游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体现产业鲜明特色。
      蓝图绘就,集天时、地利优势的云南野生食用菌如何化“脆弱”为“坚强”?专家们认为,云南食用菌产业提质,科研“护航”尤为重要。
      “云南是世界野生食用菌的分布中心之一,产量大种类多,多民族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野生食用菌饮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30余年市场发展,形成了云南野生食用菌的品牌效应,云南作为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的地位难以替代;云南具备人工栽培食用菌低成本周年生产的条件,这是我国其他地区无法达到的;云南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具备了食用菌产业多样化发展的空间。”赵永昌认为,应充分发挥资源、气候、民族文化丰富的优势,巩固云南野生食用菌生产、消费、交易、出口中心的地位,加大人工食用菌的特色种植,也就是说要突出野生食用菌的采集、保育、促繁、人工接种和栽培食用菌的反季种植,加强实用技术研究,延长产业链。
      国家食用菌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苏开美建议,应利用国家食用菌体系在云南的布局,建立省级优质食用菌菌种引进与改良中心,负责适合云南栽培特点的食用菌栽培品种选育、驯化、评价,使优势品种覆盖食用菌基地县。
      有了科技的支撑,大批量优质高产食用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梦想并不遥远。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