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发布日期】:2014-10-27  【来源】:通江县人民政府
    【核心提示】:通江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辖49个乡镇、524个村,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总人口80.2万人,农业人口6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一府三乡”的美誉。1995获得“中国银耳之乡”称号。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2%,年日照时间1299.2小时,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100毫米。
         通江是银耳发祥地,是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强县、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基地示范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基地示范县。近年来,我县按照“4+X”的产业发展目标,以“政策促菌、品牌立菌、科技强菌、市场兴菌菌、文化活菌”为主攻方略,奋力推进银耳单产、种植规模、行业产业、农民收入和行业形象攻坚突破。在国家食用菌技术体系、科研院所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倾情关怀下,我县以银耳为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通江银耳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江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辖49个乡镇、524个村,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总人口80.2万人,农业人口6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一府三乡”的美誉。1995获得“中国银耳之乡”称号。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2%,年日照时间1299.2小时,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100毫米。

    二、产业现状

    (一)历史悠久。通江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清光绪年间以来,广大农户就有长期种植银耳的传统习惯,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通江银耳因品质上乘、数量稀少只能为皇家贵胄专用,普通人根本无缘得见。一直是“此物只知天上有,人间何曾见一回”。1974年我县大面积推广新法银耳栽培技术后,银耳产量首次突破万斤大关;1975年银耳产量5万斤;1985年我县与四川省原电子核研究所合作,采用钴60成功地从通江银耳的当家品种7902种培育出F0银耳新菌株大面积推广应用,银耳总产量首次突破20万斤;90年代初通江银耳就走出了国门,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二)优势突出。一是生态资源独特。通江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心地带,境内气候温和湿润,无大型工矿企业,环境无污染,森林覆盖率高。2001经四川省土壤肥料监测中心监测,通江全部达到绿色食品环境标准。“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独特自然资源禀赋赋予了通江银耳观之如美玉,触之若羊脂,食之似甘露的卓越品质,通江银耳被称为是天地灵气所化育,日月精华之结晶。二是栽培工艺独特。通江银耳采用独特的原生态段木栽培方式,以原生青杠段木为寄主,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施用农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简单的绿色的生物物理防控病虫,所产银耳属于真正的绿色天然无污染的有机产品,也造就了通江银耳的安全品质和保健功效。三是产品质量上乘。通江银耳具有空松油润的外部特征,素以朵厚、胶质重、色泽纯、易炖化、营养丰富、功效神奇等品质著称于世,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一直是高端银耳产品的代表。正因为通江银耳独特的功效和品质,成为银耳中的珍品,被列为《中药大辞典》,被收录到《四川道地中药材志》、《全国中草药汇编》,被确定为四川道地中药材之一。

    (三)品牌创建卓有成效。1995年,“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通江县为“中国银耳之乡”。2001—2004年,通江银耳先后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通江银耳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产品认定认证”、“绿色食品及标志使用权认定”,“IPM标志使用认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公告”、“四川老字号”等认可认定。

    (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品种培育和技术集成研究及配套推广,使通江以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一带三区”的集聚效应。建成了小通江河流域覆盖27个乡镇、80个重点村、10万亩食用菌产业带,建成了集菌种培育、恒温生产、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周子坪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集银(木)耳高标准栽培、银耳文化展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诺水河(梓潼)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集规模化生产、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陈河万亩银耳产业示范区。

    2013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3.51亿袋,鲜品产量16.05万吨,产值18.2亿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引进拓展”和“自主开发”的“两条腿”齐头并进的方式,加快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

    (五)经营主体多元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引进了裕德源、中茂、天科等境外现代农业产业研发集团,投资建设了标准化、规模化的银耳生产示范基地,开展了银耳汁、银耳保健食品、药品等一系列的精深加工研究。山霸王、光泰科技、绿野食品、巴山娃等本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通江银耳饮料、银耳羹、银耳酒、银耳降脂胶囊等传统产品传统产品和新特产品,相继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点。陈河银耳专业合作社、雾露溪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为带动银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全县累计发展各类食用菌专业大户1000余户。

    三、存在问题

    1.科研成果明显滞后。近年来,通江银耳在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劳动力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科研专业人才较为奇缺,整个技术创新十分匮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研成果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2.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通江属于国贫县,自身财力十分有限,发展银耳产业主要依赖于国家项目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缓慢。

    3.产业链条亟待延伸。通江银耳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培育或引进了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但所有企业均规模较小,仅注重了生产、销售环节,加工环节薄弱,带动能力不强。银耳精深加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工产品匮乏,急需引进培育真正实力龙头企业搞好银耳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倍增,引领产业发展。

    4.市场网格管理松散。通江银耳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通江时指出:“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大有发展”,通江银耳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但由于银耳产量少,市场占有份额低,缺乏统一认定标准,通江银耳注册商标、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产品等公共品牌的使用管理极不规范,市场网格管理松散,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为追求高额利润,以假冒伪劣银耳冒充通江银耳,严重损伤了通江银耳的品牌声誉,导致通江银耳名气大,市场份额低。

    五、发展规划

    为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实现银耳产业复兴壮大,2013年初,县委政府在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打造“百亿产业”目标,并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编制了《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总体思路:坚持走“党政发动、行业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科技促动”的发展路径。在发展支柱品种上主推“两耳一菇”(银耳、木耳、香菇);在栽培模式上,银耳、木耳以段木栽培为主,大力推行林下栽培模式,香菇以袋料栽培为主适度发展段木栽培;在空间布局上,建设大小通江河流域两大银耳产业带连片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坚持永续循环合理利用原则;在栽培路径上,以规模化设施栽培为主,林下栽培、短椴木工厂化栽培为辅,农户一家一户为补充;在产品开发上,坚持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延伸产业链;在品牌营销上,规范“通江银耳”地理注册商标的使用和管理,鼓励创建“通江银耳”中国驰名商标和有机食品。

    主要目标:以创新驱动作为产业发展动力,重点突破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重组银耳产业集团上市经营,推动产业飞跃发展,实现单产、生产规模、行业总值、农民收入、产业形象全面倍增。到2020年,银耳平均单产突破400g/百斤棒;规模化设施栽培达到60%以上,银耳生产用种量达到150万袋(瓶),接种耳棒4万吨左右,资源可持续利用率达到80%;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加工企业5家,超1亿元的加工企业10家,银耳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重组通江银耳集团,力争实现上市经营;行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农民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实现产业双倍增长。

    发展重点:一是以“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为基础,建设集银耳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机械包装、质量检测、会展博览、商贸服务、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通江银耳经济开发区;二是以通江银耳发祥地陈河乡为依托,建设通江银耳产业研发园;三是以诺水河镇梓潼银耳观光旅游园为中心,打造银耳特色文化街;四是按资源分布,建设大小通江河流域两条银耳产业带,巩固提升小通江河流域陈河、诺水河、周子坪3个银耳万亩亿元示范区,新建涪阳、铁溪、董溪3个食用菌万亩亿元示范区;五是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建设菌种生产厂,其中:建设500—1000万袋(瓶)生产能力的二级菌种厂1家,以母种和原种生产供应为主;建设500—1000万袋(瓶)生产能力的三级菌种厂3—5家,以栽培种生产供应为主;六是以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为骨干,建通江银耳产业集团;七是依托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以通江县银耳科研所为主,联合国家、省、县银耳研究专家,组建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通江试验站;八是大力发展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新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50个、家庭农场300个、专业大户500个;九是提高耳林资源持续供给力。坚持“座七砍八”永续利用原则,严格耳林保护措施,加大耳林培育和改造力度,到2020年,改造低产耳林30万亩,新增耳林15万亩;十是深度开发银耳系列产品。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对“两耳一菇”的精深加工,到2020年,全县银耳产品加工率达到50%。到2030年,全县银耳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